⊙李林菊[石家莊學院, 石家莊 050035]
伊恩·麥克尤恩是當前英國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多為短篇小說,內容大都離奇古怪、荒誕不經,有“黑色喜劇”之稱。受弗洛伊德理論影響,伊恩的許多作品反映性對人的主宰力量以及人性在性欲作用下的扭曲,《水泥花園》(The Cement Garden)便是這類作品之一。這部短篇小說發(fā)表于1975年,是麥克尤恩最受贊譽、亦是受到最多評論關注和闡釋的作品之一,被譽為他的兩部“小型杰作”之一。國內外學界對這部作品的解讀大都從弗洛伊德理論出發(fā),視其為一部展現(xiàn)青少年的成長困頓,倫理錯位以及心理變態(tài)的小說。毋庸置疑,表面來看,這部小說的確采用了弗洛伊德式的敘事模板展開情節(jié)。但是,任何一部優(yōu)秀小說,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反映社會,而小說所運用的寫作理論以及寫作技巧等都是為準確反映社會現(xiàn)實服務的。因此了解作品試圖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是根本的,而僅從寫作理論著眼的分析只會導致誤讀傾向。本文認為,該小說以弗洛伊德理論為外衣,意在映射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揭示英國和歐共體之間復雜、矛盾、充滿怪異的外交關系。
小說總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小說開始到老杰克去世;第二部分,從老杰克去世到杰克母親去世;第三部分,從母親去世到朱莉開始和德里克談戀愛再到姐弟倆亂倫。作者通過這三個主要階段的設置,來對應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英國和歐共體關系的三個階段:拒絕加入——中間期——加入。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依此展開。
第一階段,英國強烈反對歐共體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徹底打破了世界原有的格局,整個世界出現(xiàn)了權力的轉移和重組。以蘇聯(lián)和美國為領導的世界分成了兩大陣營,冷戰(zhàn)籠罩在歐洲及世界上空。 在歐洲大陸,為了避免世界大戰(zhàn)的再次發(fā)生,應對變化了的世界局勢,法德等六國開始走向經濟聯(lián)合,于1952年建立了歐洲煤鋼聯(lián)盟。對此,英國表示強烈反對。1952年6月27日英國下院以309票對296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工黨政府拒絕參加歐洲煤鋼聯(lián)盟的決議。英國的這種選擇除了其“三環(huán)外交”理論起作用外,還與其一直以來奉行的 “孤立主義”思想及保守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對其民族性格具有相當影響。英國處于海島之上,與歐洲大陸相分離,使其能夠超然于歐洲的視野之外。加之,19世紀以來英國所建立的世界霸主地位、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海上優(yōu)勢使其有資本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二戰(zhàn)后,英國霸主地位已經不再,但它卻不能很快地適應這一變化,依然固守孤立主義的教條不變。 而英國人固有的保守性格也促使其在新事物面前一貫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因此,歐共體成立之初,英國斷然決定游離于這一新生組織之外。
小說對于英國在這一時期與歐共體的關系進行了文學式展現(xiàn)。從杰克一家所處的位置可以看出,其四周的房屋都已拆遷,遍地荒蕪雜亂。在廢墟的包圍中,孤零零地矗立著杰克一家的房子,正如英國被海洋包圍,處于孤立的海島之上一樣。而四周被拆遷的房屋則提示世人,舊世界已經結束,新時代已經來臨。鄰居們都順應了這種變化,搬進了高高的集體住宅,唯獨杰克一家,頑固地待在老房子里,不肯搬遷。作者通過對杰克一家周圍環(huán)境的描寫,暗示了其頑固不化的性格特征。另外,象征堅固的“水泥”這一意象的反復使用也是對英國人頑固保守性格的巧妙隱喻。小說開頭,不知受了什么刺激,老杰克不顧妻子強烈反對,硬是買了十五袋水泥回來,要圍繞房子修建一道水泥平臺,把房屋和花園里“亂糟糟生長的花草”隔離開來,盡管家里窮得叮當響,孩子們連學費都交不起。妻子要求老杰克退回水泥,遭到老杰克強烈反對。若不是心臟不好,老杰克甚至想要建一座高墻,把自己家的院子和外界隔離開來,因為他不喜歡看到外面空地上“蓬勃生長的野草和野花”。這是“孤立主義”及保守主義的典型表現(xiàn)。老杰克不顧病痛,寧可忍受貧窮也要用水泥把房屋和外界隔離開來的行為,是英國對歐共體成立初期態(tài)度的形象反映:不愿和歐洲鄰國“混”在一起。在其他國家決定聯(lián)合起來成立歐共體時,英國毅然決然地放棄參與其中。最終老杰克為其保守及孤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作者通過老杰克拖著病體,瘋狂抹水泥而猝死的情節(jié),強烈批評和諷刺了英國政府排斥歐共體的孤立保守立場,暗指英國政府對歐共體的態(tài)度是絕對錯誤的、沒有出路的。
老杰克死后,杰克一家依然奉行孤立主義的生活方式,對外界的恐懼與懷疑使這家人表現(xiàn)出諸多怪異的行為。老杰克的妻子明明知道自己得了病,需要到外面就醫(yī),但是她害怕外人知道自己生病的消息,堅持不去外面就醫(yī),唯恐萬一死在醫(yī)院,外人會來接管家里的一切,那么,這個家便會失去原有的“獨立”“自由”和“權利”。最終,羸弱的母親在病痛折磨下死在家中。臨死之前,母親將家中大權交予長女朱莉和長子杰克,并反復叮囑,一定要維持家庭的完整,不要讓外人插手家庭事務,奪走家庭主權。杰克和姐姐遵從了母親的遺囑。為了不讓外界知道母親死訊,他們居然變態(tài)地把母親埋在地下室的一個箱子里,用水泥將尸體灌注密封。這種令人咋舌的情節(jié)處理,雖然極其違背常理,卻恰恰表現(xiàn)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具有強烈的社會暗示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通過對老杰克妻子有病寧死不醫(yī),其子女竟將母親葬于水泥箱子的畸形變態(tài)心理的刻畫描寫,揭露了當時新當政的英國政府,在國內形勢已經非常糟糕的情況下,依然子承父業(yè),不思悔改,繼續(xù)頑固奉行孤立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社會現(xiàn)實。
在拒絕加入歐共體之后的十幾年里,英國的國際地位及國內經濟都大不如前。20世紀50年代以后,大英帝國已開始分崩離析,成員國紛紛擺脫英國統(tǒng)治。英國政治地位、防務地位都大大削弱。以前的英聯(lián)邦成員紛紛轉向實力強大的美國尋求幫助,英國再也不能保護英聯(lián)邦成員,并靠英聯(lián)邦來維持其孱弱的軀體了。英聯(lián)邦的衰敗使英國在國際舞臺上舉步維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因英國無力顧及而求助于美國。戰(zhàn)后澳、新、美簽訂軍事防御條約,英國完全被排斥在外。至于加拿大,則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乃至防務上與美國的聯(lián)系都多于英國。英國國際地位的衰落在小說中得到了形象體現(xiàn)。小說中,杰克上小學的弟弟湯姆在學校被人欺負了,邋里邋遢、身體虛弱的杰克決定出面給湯姆出氣。不料在杰克威脅湯姆同學的第二天,湯姆便被那個孩子的姐姐揍了一頓。湯姆對于杰克不能保護自己很是惱火,姐姐朱莉更是揶揄杰克:“就你那樣的身體,還想給湯姆出氣!”
不僅政治地位劇烈下降,經濟上,英國也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英國經濟在主要資本國家中增長最慢,而歐共體卻由于共同市場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到1960年,聯(lián)邦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英國,1965年,法國也把英國拋在了后面。英國經濟存在的問題還不只這些,英鎊的孱弱和英鎊收支平衡的不穩(wěn)定已經初露端倪。英國對英聯(lián)邦的出口呈不斷下降趨勢。英國糟糕的經濟形勢被稱為“英國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英國病”開始蔓延并逐漸惡化。小說中杰克的母親便是“英國病”的化身,明知自己的病靠自身無法解決,需要外界介入,醫(yī)生治療,卻因害怕“獨立”“權利”被剝奪而放棄去醫(yī)院治療,苦撐到死。事實上,英國在融入歐洲的過程中最糾結的是主權。保守的英國人懷疑國家之間的緊密聯(lián)合,唯恐這種聯(lián)合會剝奪本國的“主權”。小說中,父親因為孤立主義和對主權的迷戀喪了命,母親也因此慢慢枯萎,后來執(zhí)掌家庭大權的朱莉姐弟倆卻依然沒有從父母那里吸取教訓,頑固的傳統(tǒng)觀念讓姐弟倆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議的舉動。姐弟倆為了維護家庭主權,寧可殘忍冷酷地把母親埋在水泥箱子里,也不讓外界介入給母親辦個起碼的葬禮。在他們看來,一旦外人知道此事,“就會破門而入,什么也剩不下了”。麥克尤恩通過這一有悖常理的情節(jié)設置,辛辣諷刺了當時英國兩黨自欺欺人、不合時宜的保守主義,暗喻這種保守傾向及對主權的過度留戀最終會毀掉英國。
第三階段是母親死后姐弟倆掌權的階段,這一階段影射英國不得不加入歐共體,以及加入后又半心半意的尷尬表現(xiàn)。政治軍事及經濟狀況的惡化,最終迫使英國不得不重新定義其與歐共體的關系,正如朱莉到了戀愛的年齡,不可避免地要和外面的男子談戀愛一樣。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和歐共體的貿易在英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對六個歐共體成員國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14%,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英國出口的28.2%是輸往西歐國家的,而到1966年這一比例則達到37.8%。顯然外貿重心的轉移使英國對外關系的重點轉向歐洲是必然的。另外,歐共體成員國在20世紀60年代決定推動歐共體向政治方向發(fā)展也使英國倍感擔憂。一旦歐共體實現(xiàn)了政治聯(lián)合,就會削弱美國在歐洲的影響,這對于借助美國維持其所謂大國姿態(tài)的英國來說,是不可容忍的。要遏制歐共體的這種發(fā)展態(tài)勢,就必須加入進去,然后按照英國的意愿,改變歐共體的發(fā)展方向。形勢的種種發(fā)展促使英國愿意“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成為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完全的、忠誠的和積極的成員”。英國在1961年、1967年兩次正式申請加入歐共體,并最終于1973年獲得批準,正式成為歐共體的一員。然而,加入歐共體的英國并沒有成為推動這一組織發(fā)展的“第三駕馬車”,其與歐共體的關系依然是別別扭扭,是歐共體成員國中最難相處的國家。第一,英國對于主權問題過于敏感,一味追求民族利益,在很多問題上不懂得變通和妥協(xié);第二,英國試圖改變歐共體發(fā)展方向的心態(tài)也招致成員國的不滿與憎恨。
英國這種半心半意的表現(xiàn)在《水泥花園》中朱莉和德里克的戀愛關系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然生活在孤立封閉的環(huán)境中,已到情竇初開年齡的朱莉還是禁不住本能的驅動,和德里克建立了戀愛關系,正如英國在國際形勢的驅動下,不得不加入歐共體一樣。表面上,朱莉和德里克的關系還算正常:德里克偶爾會到朱莉家做客,喝茶,和朱莉一同出去游玩。隨著交往的深入,朱莉甚至整夜和德里克待在一起。但令德里克惱火的是,朱莉從不讓他碰她。朱莉也坦白說:“我根本沒和他睡過,也沒做過什么別的?!痹邴溈擞榷骺磥?,戀愛中的男女沒有性愛是很荒唐的,尤其是朱莉有幾次和德里克整夜待在一起。朱莉的這種表現(xiàn),足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半心半意的英國:一方面和歐共體交往,但從不涉及實質問題。當德里克發(fā)現(xiàn)了地下室水泥箱子的秘密,建議姐弟倆把箱子里的尸體重新埋到地里時,遭到姐弟倆的一致反對。他們寧可任尸體腐爛的臭味彌漫整個房屋,也不讓外人來改變這一現(xiàn)狀。盡管腐爛的尸臭令人窒息,但是處置權絕對不能落在外人手里。作者用這一情節(jié)映射英國和歐共體伙伴國的關系:半心半意,固執(zhí)偏狹,主權情結過于嚴重,不懂得在組織中妥協(xié)的必要性。德里克為水泥棺材的問題曾多次和朱莉爆發(fā)爭吵,暗示當時英國政府和歐共體的關系很不融洽,一旦涉及主權問題,英國政府就表現(xiàn)出其一貫的保守立場——哪怕自己不對,也絕不妥協(xié),絕不可以讓一個超乎英國的國際組織對英國事務指手畫腳。當德里克決定搬進來照顧朱莉,以改變其家庭中種種不合常理的方面時,這根最后的稻草終于壓斷了姐弟倆敏感的神經。對朱莉姐弟而言,德里克是“想接管所有的一切”,這是姐弟倆萬萬不能接受的。而實際上,這是對德里克的誤解,正如英國對歐共體的誤解一樣。國家之間的聯(lián)合,不過是各國出讓一部分主權以獲得更大的利益,而非消滅成員國。但是英國人卻不這么理解。英國的主權情結使其與歐共體成員之間矛盾、爭吵不斷,從而招致其他成員的不滿與憎恨。對于權利的過度迷戀和對外界“入侵”的恐懼,促使姐弟倆緊緊團結在一起,最終發(fā)生了亂倫的悲劇。這里,麥克尤恩用令人發(fā)指的亂倫情節(jié),憤怒地批評了當時英國保守黨和勞工黨沆瀣一氣,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錯誤外交政策。
小說結尾,德里克目睹了朱莉姐弟的亂倫行為,忍無可忍,他徑直跑到地下室, 用錘子猛砸埋有杰克母親的水泥箱子,并且向警方檢舉了杰克一家的犯罪行為。這里,麥克尤恩借助德里克猛砸水泥棺材的行為,表達了其對英國政府對歐政策的強烈不滿和憤怒抨擊。德里克報警情節(jié)是作者對英政府發(fā)出的最強烈的警告:英國必須徹底轉變傳統(tǒng)觀念,真正融入歐洲,孤立主義和半心半意只會把英國引向衰敗。
《水泥花園》以弗洛伊德話語為外衣,揭示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英國和歐共體錯綜復雜的外交關系,小說通過看似荒誕的情節(jié)設置對英國一直以來奉行的孤立主義及保守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反映和尖銳的批判,對其過于迷戀主權的陳舊觀念進行了揶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英國和歐共體關系的個人立場。那就是,改變傳統(tǒng)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真正融入歐洲,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