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斌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5)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臨沂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fā)揚光大。 這是對沂蒙精神的最高肯定和認可,對新時期弘揚沂蒙精神提出的新要求。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充分利用沂蒙精神作為當代大學生寶貴的精神資源的作用,將沂蒙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體育專業(yè)學生是大學生群體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專業(yè)的特殊性,相比于其他專業(yè)有著鮮明的特點,將沂蒙精神融入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高學生自身道德水平,培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豐富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沂蒙精神作為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齊名的重要的革命精神,盡管產(chǎn)生于戰(zhàn)爭年代,但其實質與精髓并沒有發(fā)生本質性變化,反倒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變遷而更富有真實價值和意義。當前,我們所承擔的任務和所處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更需要沂蒙精神的鼓勵和激發(fā)奮勇向前。
“沂蒙精神”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戰(zhàn)爭時期,由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和沂蒙人民在沂蒙大地上共同創(chuàng)造的,是偉大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精神起初被概括為“團結奮斗、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求實創(chuàng)新”,后來在廣泛吸納各界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將沂蒙精神概括為“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臨沂時指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 因此,有學者將沂蒙精神界定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情誼和血肉聯(lián)系?!?/p>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西方反華勢力和國家分裂勢力亡我中華之心不死,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向大學生進行滲透,體育專業(yè)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他們與普通專業(yè)學生相比,愛講哥們義氣,感情沖動多于理性,加上大多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明辨是非能力比較弱,更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從而導致個別學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道德素質下降、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沂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將沂蒙精神融入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于堅定體育專業(yè)學生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素質、培養(yǎng)誠信意識,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效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成為未來合格的體育工作者,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我國大學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沂蒙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紅船精神等紅色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于進一步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無私奉獻、勇于拼搏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將沂蒙精神等紅色精神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大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要求。
臨沂大學作為一所地方大學,扎根于沂蒙山區(qū),傳承紅色基因,是沂蒙精神的繼承者、發(fā)揚者和踐行者,培養(yǎng)“基礎理論扎實,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臨沂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培養(yǎng)目標里的沂蒙精神特質就是培養(yǎng)的學生要能吃苦、善創(chuàng)新、敢擔當、樂奉獻,體育專業(yè)學生是臨沂大學學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沂蒙精神融入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是臨沂大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題中之義。
校園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學校價值觀和學校思想文化軟實力的體現(xiàn),對于學生性格、情感的塑造以及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校園文化活動是課堂知識的補充,體育專業(yè)學生由于專業(yè)特殊性,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是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的主力軍,結合體育專業(yè)特點積極開展沂蒙精神為主題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領會沂蒙精神的內涵,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 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的重任,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必須弘揚主旋律,用沂蒙精神辦學育人,這樣才能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有效應對國際國內的文化挑戰(zhàn),自覺防范和抵御各種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觀念的侵蝕,確保大學生成長成才。
作為青年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專業(yè)學生與其他專業(yè)學生相比,思想活躍,講感情、重義氣,吃苦耐勞,敢想敢干,但是行為上不拘小節(jié),辨別是非能力容易被感性左右。沂蒙精神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的重要內容和生動體現(xiàn),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具有極其重要的教育價值,學院將沂蒙精神融入體育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學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是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不斷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形式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吸引力,以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沂蒙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鑄就的沂蒙精神及革命史實,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高校思政課教師有將沂蒙精神育人理念貫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責任,要發(fā)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讓沂蒙精神進課堂。這個走進課堂不僅僅是開設《沂蒙精神》這門課程,而是在所有開設的思政理論課中,要注重因材施教,結合體育專業(yè)學生特點,讓沂蒙精神融入教學內容中,讓沂蒙精神的深刻內涵走進學生頭腦,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和感悟沂蒙精神的現(xiàn)實力量,進而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補充,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通過積極開展沂蒙精神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對沂蒙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并通過自身的實踐和體驗,對沂蒙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有更深刻的感悟。例如:組織革命歌曲大合唱、演講比賽、征文比賽、舉辦紅色運動會以及各個單項競賽活動等,通過這種多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業(yè)余生活,加強學院學風建設,而且從精神層面上,對沂蒙精神的內涵有了更深的領會和把握,充分發(fā)揮了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的主要方式,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開展以沂蒙精神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沂蒙紅色館,走進大青山、孟良崮等紅色教育基地,讓學生通過紅色之旅傾聽和感悟沂蒙精神的歷史氣息。由體育學生黨員和團員組成志愿者服務隊,利用節(jié)假日到敬老院、福利院從事慈善活動,到第一書記村進行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讓學生切實感悟沂蒙精神的內涵,自覺樹立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生無小事,事事是教育”,大學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對大學生思想文化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學院輔導員緊密結合學生的特點有意識地將沂蒙精神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讓學生時刻以沂蒙精神的實質內涵來要求自己。例如:在學生與集體和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引導學生以大局為重;當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結合學生高中時候的艱苦訓練和女排精神,引導學生樹立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加強學生感恩教育,讓學生心中充滿愛,引導學生當別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發(fā)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等。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沂蒙精神貫穿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打造沂蒙精神過程育人。
高校育人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學校層面上開設了沂蒙精神課程,將沂蒙精神全方位融入教學、育人、科研體系,實實在在轉化為學校的教學、育人和科研能力。學院層面上,由于體育專業(yè)課程的特殊性,相比于普通學院學生課程,體育專業(yè)課教師更容易挖掘教材內容中沂蒙精神因素,并將沂蒙精神融入專業(yè)課教學中,尤其是在體育專業(yè)課技能教學內容中的教育因素,同時積極開展沂蒙精神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時時刻刻接受沂蒙精神的熏陶,打造全員育人,著力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山東人民凝心聚力、參與改革、參與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一筆財富,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傳承弘揚沂蒙精神。作為體育專業(yè)輔導員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積極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在信息傳遞和交流上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wǎng)絡,積極開展沂蒙精神為主題的網(wǎng)上思政教育系列活動,進一步加強網(wǎng)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新媒體成為沂蒙精神培育大學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