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 宋怡然 許悅
“公乃故國喬木,士林賢人,貫通三教,互闡宗風。以大道和生之學,嘉惠學林,貢獻社會,足以告慰先賢。”2017年度“湯用彤學術獎”的頒獎辭這樣寫道。木材很多,喬木為貴。“湯用彤學術獎”被譽為“當前國學教育與學術研究領域的最高獎項”,而獲此殊榮的正是來自安徽大學哲學系85歲高齡的資深教授錢耕森。緊接著,他又榮獲北大校友安徽分會成立20周年頒發(fā)的優(yōu)秀校友獎。
擇一業(yè) 做一事
“實際上,當初對哲學并不了解,聽說哲學系什么都學,范疇極廣,因此選擇學習哲學專業(yè)就是本著自己學習興趣廣泛作出的選擇?!闭劦揭蚝闻c哲學“結緣”時,錢耕森笑說道。而至此,哲學也成了他一生所求索之“道”。
擇一事,終一生。從青年時期求學于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再到后來在安徽大學哲學系擔任資深教授,以及期間沉心研究得出“大道和生學”的新理論體系,可以說錢耕森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哲學。
“大道和生學”是錢耕森“自學”而來的。1951年至1958年的八年中,總能看見錢耕森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偌大的圖書館里伏案苦讀的身影。他的老師們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哲學家,像湯用彤、金岳霖、馮友蘭、張岱年、賀麟、鄭昕、汪子嵩和張世英等。這些名師的學術思想、治學理念及其畢生獻身于學術的使命感深深地感染了他,他通讀過所有名師們的著作,特別是馮友蘭、胡適的觀點學說,他們的思想為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但是對錢耕森來講,“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理解了師長們的思想后,取其精華大膽突破,而“史伯”成了他開啟“大道和生學”的密匙。
沉一思 創(chuàng)一派
“大道和生學”的思路是錢耕森在大學讀書時萌發(fā)的。在自學過程中,“史伯”這個名字引起了錢耕森的注意。他學到,史伯在古代著名的“和同之辨”的大辯論中提出,“夫和生實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也;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保ā秶Z·鄭語》)這就把“和”提到了本體論和生成論的高度。“我覺得史伯對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講得很有道理又很系統(tǒng),是一套完整的哲學,所以印象很深,認為史伯是一位哲學家?!?/p>
其實,早在100年前,胡適與馮友蘭兩位大哲學家就討論過中國哲學史第一人的問題。1917年,胡適提出老子是第一人;1927年,馮友蘭提出孔子是第一人。既然兩位哲學大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研究老孔二人之前哲學史的后人便寥寥無幾,史伯哲學也就成了“絕學”。
然而,錢耕森不贊同胡適與馮友蘭兩位大哲學家這種“一刀切”的看法,他開始深入研究挖掘和弘揚史伯的這一“絕學”。錢耕森又在深入研究了老子的“道生”說后發(fā)現(xiàn),此道與史伯之道實乃一脈?!啊郎坏摹恢浮獨?,‘一生二的‘二指‘陰陽二氣,‘二生三的‘三指‘和氣,‘三生萬物指‘和氣生萬物。這與史伯的‘和實生物說是完全吻合的。我認為老子傳承并發(fā)展了史伯,這就打通了史伯和老子的理論?!卞X耕森解釋道。他明確指出,“史伯開創(chuàng)了和生學,老子建立了和生學”,錢耕森進而構建了自己的“大道和生學”新哲學體系。
契一機 成一事
萬事俱備,卻欠東風。當時的錢耕森由于處在一個只能講“斗爭哲學”的時代,因而一直沒有契機講出他的和生哲學,“大道和生學”不得不被“掩埋”。
1994年10月5日,錢耕森終于等來了“東風”。那一天,“孔子誕辰2545周年紀念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錢耕森帶著自己的文章前去參加。在會上,錢耕森聽到時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講到了“和為貴”。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和”的思想。錢耕森心中激動不已:“好極了!國家提倡的不正與我?guī)淼摹丁蜑橘F新論》的‘和生學不謀而合嗎?”于是,錢耕森第一次在公共場合將自己的“大道和生學”新思想拿出來演講,得到了與會代表廣泛地關注與充分地肯定。
從此,“大道和生學”愈來愈受到廣泛關注。1996年,《孔孟月刊》(第三十四卷,第五期)發(fā)表了《“和為貴”新論》一文。這是“大道和生學”第一次以書面文字形式與大家正式見面。
從1994年最初提出《“和為貴”新論》,到后來發(fā)展為“大道和生學”的新哲學體系,時間銘記著錢耕森的思想,記錄著他學術探索的足跡,這些不會因年代久遠而被人遺忘,反而更因時間沉淀而更加濃醇。“拜讀大作,不勝敬佩。功底深厚,卓有新見,我國學界亟需你這樣的學者?!北贝笾軐W家張世英對錢耕森如此評價道。
如今,為了讓“大道和生學”向更廣的范圍傳播,85歲的錢耕森依然不辭辛苦,甚至奔赴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進行了宣講。“不僅僅是在安徽大學,也不僅僅是在中國,我要讓‘大道和生學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卞X耕森說。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