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萍 沈嬪 張正昱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國無德則不興,人無德則不立”。大學生的培養(yǎng)離不開德育,而社會實踐便是高校加強和改進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進而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近四十年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雖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尤其是作為重要實踐方式之一的暑期社會實踐更是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將實踐教育適應時代變化的發(fā)展,本文深入分析了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促使社會實踐提質增效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
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們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的各項關于大學生教育的相關文件、意見也多次指出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顯然,大學生的實踐教育問題已經(jīng)上升到國家和民族的高度,直接關系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xiàn),并且發(fā)展最快、影響最大的實踐方式——暑期社會實踐雖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但依舊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過梳理當下暑期實踐活動存在的不足基礎上,提出了改進方法,希望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一、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及內容
(一)實踐形式
現(xiàn)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主要形式有團隊實踐和學生個人實踐兩類。其中,團隊實踐一般又有院級、校級兩種,該實踐形式一般要求6—20名左右的學生組成,每個項目配備一位指導教師,由指導老師全程帶隊完成。學生個人實踐則由學生自行決定實踐內容,且結束后要求填寫相關記錄表上交學校。
(二)實踐內容
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近四十年的時間里,已經(jīng)逐漸從最初主要由學生工作部門組織,形式以社會調查為主,較為單一發(fā)展到涉及層面廣,社會影響大,而且實踐內容豐富多樣的系統(tǒng)性工程。尤其是近年來,作為重要實踐方式之一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愈發(fā)多樣,不再只局限于校內這一區(qū)域,開始走出校園,走上社會。當前實踐內容主要有理論項目宣講類、鄉(xiāng)村發(fā)展類、文化藝術交流類、調研行動類、志愿服務類等。
二、當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盡管當前各大高校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方面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模式。但是與此同時,一些不足與問題也逐漸顯露,開始阻礙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
(一)學生認知不足
當今,在高校中,大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熱情高漲。一到暑假,朋友圈都是各個老師或者學生發(fā)布的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消息。但是遺憾的是,大部分學生對于暑期實踐的培養(yǎng)目標和重大意義并不了解,他們或是隨波逐流,在盲從心理的驅使下參與其中;或是懷著功利的思想,追求獎項和關注,賺取學分……筆者來學校兩年多了,每次關于暑期社會實踐的問題,學生總會問筆者“暑期社會實踐是做什么”、“有學分拿嗎”、“那里好玩嗎”等等,正因為上述的錯誤的目標和認識的指引下,部分學生參與暑期實踐情況可想而知,他們往往將暑期實踐當作“觀光游”。
(二)學校保障機制缺失
學校保障機制的缺位是抑制暑期社會實踐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具體有以下三方面:
1.經(jīng)費方面。往往各大高校并不會給予每個實踐隊伍有力的資金保障,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每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一個團隊的資金只有幾百,這幾百的資金對于一個團隊來說,所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而參與個人社會實踐方式的學生更是需要自身解決該問題,這使得一些大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中,因生活居住環(huán)境條件較差,活動經(jīng)費缺失,進而影響了活動的效果和參與的熱情。
2.指導教師方面,目前筆者所在學校的暑期社會實踐主要由校團委來負責。然而,僅僅依靠校團委往往顯得勢單力薄,故而指導教師多以團委干部、學生輔導員為主。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指導學生做科技下鄉(xiāng)、學術調研、普法活動等工作的時候明顯會力不從心。就拿筆者所在分院暑期去嵊州實踐的案例來看,筆者帶領學生去的是嵊州市某一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設計電商和物流方面,確實與筆者所在分院學生的專業(yè)對口。但由于筆者自身缺乏相關知識,沒有專業(yè)教師的指引,學生的實踐內容往往與專業(yè)特點和知識結構特點結合不緊,多數(shù)從事體力勞動,例如幫忙送快遞、錄入快遞信息等。與此同時,實踐單位對于筆者所在院校專業(yè)的問題,筆者也并不能準確回答。
3.時間方面,暑期社會實踐起初因具有時間集中、參與人數(shù)廣泛的優(yōu)勢而大力發(fā)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或因經(jīng)費的不足,暑期社會實踐時間大大減少,從最初的以月為單位減少至以周單位,有些甚至以天數(shù)計算。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暑期實踐為期基本不超過三天,僅僅三天的時間,學生的收獲如何?尤其是筆者每年帶領學生實踐的那個單位,往往只有兩天的實踐時間,而兩天的時間,學生與實踐單位雙方并不能相互了解。其實筆者帶領學生實踐的單位很需要學校的學生去實習,表現(xiàn)優(yōu)秀的甚至希望簽約,而幾天的時間是無法讓雙方都了解的。
(三)宣傳不到位
關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社會及學校對于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不足,該活動往往以文件的形式下發(fā)至各高校,各高校團委再下傳至各分院,再有各分院下發(fā)至各班級。這種簡單的宣傳方式,如果平日里校內的各個活動與比賽雷同,學生注意不到這一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有些不??慈和ㄖ膶W生甚至不知道暑期實踐這一事宜。事后的表彰也主要以學校開表彰會為主,缺乏市級、省級等高層次的表彰。
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提質增效的策略
一是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暑期社會實踐的教育與引導,僅僅依靠實踐前的動員大會是不夠的,需根據(jù)各個方案,以一周或者更多的時間,對參加者進行公共與專業(yè)相結合的教育。
二是完善學校保障機制。在經(jīng)費方面,應實現(xiàn)實踐經(jīng)費的多元化。為了解決資金緊張的問題,國外的高校通常尋求社會的幫助,例如一些私人基金和合作基金會都可以提供對學校的支持。相應地,筆者覺得我們國內高校也可以積極與紅十字會、志愿者組織、各類慈善公益團體等有經(jīng)費來源的組織進行合作。在教師指導方面,可推行團委干部或學生輔導員和專業(yè)指導教師相互合作的“雙導師”帶隊模式,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教師的理論及專業(yè)優(yōu)勢。在時間方面,高校在經(jīng)費充足的基礎上延長暑期社會實踐的時間,盡可能以一個月及以上時間為宜。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在每一年暑期活動結束后,各大高校應通過多樣的方式將實踐成果對外宣傳,而政府應對于高校擇優(yōu)選擇出的優(yōu)秀的成果進行合理而廣泛的推廣,以加大暑期社會實踐在社會上應有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邵朋來.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
[2]李祿.中外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比較研究[D].北京石油大學,2012.
[3]劉宏韜,趙美嵐.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提質增效的若干思考[J].老區(qū)建設,2018(4).
[4]文大稷.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實踐教育的基本經(jīng)驗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