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有三桿秤,是他很多年前在鎮(zhèn)集會上買的。一桿,他走街串巷賣豆腐用。一桿,是供留守家中的母親用。原因是母親除了稱黃豆,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到家里來買豆腐的本村叔伯,也離不開秤。第三桿秤小巧玲瓏,只打五斤,最為精準,母親僅在豆腐漿煮熟后點漿時稱石膏用。
我和父親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父親膽小,做事謹慎小心,人品沒得說,有著眾口皆碑的人格魅力。而我耐性不足,頭腦好發(fā)熱,做事也不細心,總是毛里毛糙的。我初中畢業(yè)后,居然想跟父親學做生意。母親搖頭,父親更是擺手,但最后還是依了我,那兩桿大秤自然也就落到了我的手里。
我的第一宗生意是賣“銀條”(又名羅漢菜)。那年春節(jié)前夕,我和堂弟在偃師的東寺莊一處破舊窯洞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片看上去長勢喜人的“銀條”,兩人決定拉到登封縣城去賣,結果讓人很沮喪。原來這里沒人認識這種菜,也就沒人買,這樣一整天沒有動秤。由這件事,我得出了一個結論:“獨門生意”未必好做,因為大家未必會認可。
第二宗生意是賣菠菜?!百u銀條事件”結束沒多久,我看到菜市場上的菠菜已經(jīng)缺市好多天了,于是決定拉一車菠菜運至登封縣城。這次很順利,兩天就賣完,我稱秤的手臂又酸又疼。但最后一盤賬,掙得不多,我不禁有點沮喪。原因是一秤來百秤去,手腳太大方,回回都是給買菜客戶的秤冒高。由這件事,我學到的經(jīng)驗是:凡事要學會精打細算,不能大手大腳。
兩次玩秤后,第三回賣豆芽,我就有些得心應手了。父親曾多次提起過這兩桿秤,說是經(jīng)政府校驗過的,是公平秤,客戶放心秤!應該說我有一定的的文化素養(yǎng),也一向鄙視那些奸商,所以,秤上從不缺斤短兩。然而,下面的一件事讓我終生難忘。
那天中午,我正吃著飯,鄰村的李嬸怒沖沖地找上門來了,說我上午賣給她的豆芽少了一兩。父親連忙起身讓座滿臉賠笑,他并沒有去稱李嬸扔在桌子上的菜,二話沒說從生產(chǎn)坊里挖了些明天才要出缸的豆芽,淘洗干凈后交與李嬸,李嬸這才臉色由陰轉晴,滿意地走了。
李嬸走后,父親拿起秤細看,又放上東西稱了三四回,確定秤沒有問題后,轉身逼視著我,問我是不是稱菜時弄錯了,或是故意少斤短兩……我有些委屈,淚在眼眶里打轉。最后父親剪掉系秤錘的麻繩,換上更結實、更纖細的尼龍線。
就這樣,在假期里,我跟著父親在菜市場上和秤相伴,過著平淡如水的生活,從不曾缺斤短兩,贏得了眾多客戶的信任和贊許,和父親一樣留下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桿小小的秤,以巨大的勇氣衡量著這個世界的公平與美好。其實,我更知道: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你在給他(她)們稱重時,同時他(她)們也在心里稱量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