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捷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武漢430000)
裝飾藝術在視覺藝術中不僅在形式和手法上極其豐富,更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藝術。裝飾幾乎涉及到絕大多數(shù)藝術門類,也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藝術形態(tài),體現(xiàn)著人類審美思維的規(guī)律性特征。
本文我選擇在裝飾圖案中廣泛應用有極具代表性的唐草紋來研究,多以波狀曲線的“S”狀排列形式出現(xiàn),靈活性和實用性極高,還可以隨客觀環(huán)境的改變而適當改變。唐草紋在敦煌藝術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力,運用廣泛,在壁畫中起到連接局部元素和統(tǒng)一畫面整體效果的作用,使圖案連接成一個更為完整的絕世巨作,增加其藝術觀賞性。唐草紋的應用使敦煌壁畫更加莊嚴美麗,也更加統(tǒng)一了各石窟的裝飾風格。
唐草紋作為傳承已久的傳統(tǒng)圖案之一,一般也被稱為卷草紋,“唐草紋”這一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其在唐代廣泛流行而產(chǎn)生的。唐草紋的造型是以忍冬(圖1-1)和荷花等花草為原型,通過夸張變形等藝術手法處理成“S”形的波浪曲線狀排列,結合其他花草、鳥獸穿插其間,形成完整的圖案。
卷草紋(圖1-2)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后來在南北朝時期,在碑刻邊飾上流行繪以卷草紋,以忍冬紋為素材的卷草紋更是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北朝壁畫中大量出現(xiàn)。唐朝時,卷草紋更多是以牡丹的枝葉為原型,紋樣的線條被處理得卷曲多變,總體的脈絡顯得流暢而舒展寓意著生機勃勃,充分的展現(xiàn)了富麗華美的唐代裝飾藝術,并一直為后世傳承。
唐朝以后,唐草紋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石榴、蘭花、菊花等花草的素材。在明代中期十分受大眾喜愛的是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后來又有根據(jù)荷花元素演變出來的串枝花圖案在織錦上大量使用,唐草紋在明清時期的風格特點更加具備繁縟和纖弱的時代特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趣味越來越高,設計更加依靠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
忍冬即金銀花,也就是唐草紋的最初和最主要的原型。在敦煌壁畫藝術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裝飾符號就是忍冬紋,是同印度佛教文化一起傳入我國的重要裝飾紋樣,也是在石窟壁畫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裝飾圖案之一。唐草紋常常是以葉狀植物紋樣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壁畫的裝飾中,以波浪狀曲線連續(xù)并分割填充的形式,大多是一片葉瓣和三片葉排列在兩邊,再加飾代表性的植物花草。這條波狀曲線會根據(jù)壁畫的整體需要和布局情況,方圓皆可,多變且靈活,作為邊飾裝飾著整幅壁畫,不僅富有單純、樸實的美感還是變化與統(tǒng)一的最高體現(xiàn)。
圖1 -1
圖1 -2
在敦煌石窟中大多采用色相鮮明、純度高、保存時間長和不容易變色的礦物質顏料,所以我們現(xiàn)在都能在石窟內(nèi)欣賞到形象非常生動和色彩較為艷麗的圖案。唐草紋在壁畫中多以淡綠色、湖藍色等色為底,再以褐色、淺圖紅色等色填充唐草紋的葉子。唐草紋疏密有致,色調(diào)艷麗,青綠紅的暈染,表現(xiàn)出豐滿瑩潤的美感。在色彩上,采用明度不一的顏色,層層疊加甚者用三個顏色依次相疊,互相映襯,不僅可以保持圖案色彩的明艷和純凈,還使其色彩層次豐富起來。
唐草紋圖是以流暢舒展的波狀曲線排列構成的圖案,其造型曲卷且圓潤,還富有節(jié)奏感。素材取自忍冬紋,后又增加了石榴、牡丹、蘭花和菊花等元素。唐草紋的形成與發(fā)展不僅記載了中國裝飾藝術旺盛的生命力,還寓意著生機勃勃。不同的花卉植物組合排列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唐草紋造型優(yōu)雅,歷經(jīng)各朝各代,形態(tài)雖各不相同卻都極具特色,不僅具有較高的傳承性還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東漢時期忍冬紋由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隨后便在外來文化交融的南北朝時期廣泛流傳,其中藝術效果最為突出的就是敦煌壁畫中的忍冬紋。敦煌壁畫中的唐草紋多以忍冬紋作為圖案的基本單位,構成以單葉為主的波狀曲線、以雙葉為主的分枝和以四葉為主的邊飾等形態(tài)。在豐富多樣變化的葉子中填飾忍冬紋,葉子的形狀如花一般,還有的是蓮花作填充,紋樣的變化極其豐富和優(yōu)美。
邊飾也是唐草紋在敦煌壁畫的一種十分重要的裝飾形式,它在壁畫中起著劃分界限的作用,其特點是反復的規(guī)律性。而敦煌壁畫中的邊飾多以唐草紋為主,一般在壁面的分層位置、拱門以及華蓋等其他邊緣等的地方都會飾有唐草紋,其紋樣構成不僅十分有序,還充滿了變化。
在敦煌石窟建筑的頂部多繪以藻紋,故稱為藻井。在藻紋圖案外圍多飾以二方連續(xù)的唐草紋,構圖嚴謹規(guī)整,裝飾性極高。莫高窟第272窟藻井,整體色彩效果沒有過分明艷,其中以紅色為底,加飾石綠平涂的忍冬紋,紅色與綠色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忍冬葉的形象十分突出。深褐色的平涂不僅中和了紅色與綠色的色彩錯覺,還大大增強了紋樣的秩序感和節(jié)奏感,使綠色的忍冬紋和土紅色的底在視覺上搭配的更加舒適美觀。
早期的石窟是中心柱式的,在剛進窟門的頂端都會有一個“人字坡”,坡頂都會滿繪圖案。其圖案多是以唐草紋為主的左右對稱的長方形的適合紋樣,蓮花等花卉是紋樣的中心,唐草紋向兩邊蔓延,其造型十分俊逸,色彩交錯使用,具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組合的層次也十分豐富。
唐草紋不僅在以上提到的范圍上應用,還經(jīng)常在石窟中的佛柱和背光等地方的裝飾上運用,在民間也是十分受大眾的喜愛。于是,在織物的裝飾上也經(jīng)常使用唐草紋樣。例如在敦煌出土文物中著名的東魏時期的一佛二菩薩說法圖的刺繡殘片中,唐草紋和聯(lián)珠紋形狀的龜背紋也在套疊著繡在刺繡的橫幅花邊上,刺繡上還有四種顏色繡成的四段弧線,構成的圓環(huán)首尾相接,在圓環(huán)里填飾著以四葉為主的唐草紋,中間又有適當隔開的龜背紋樣,大大豐富了圖案的層次。其中還有桃形的唐草紋樣繡在《說發(fā)圖》中供養(yǎng)人的長衫上,足見唐草紋的廣泛運用,更加體現(xiàn)了開放時代下外來的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與貫通。
唐草紋在敦煌壁畫中盛行的原因不僅是因為紋樣的美觀裝飾性,更在于唐草紋在某種意義上還是宗教傳播的載體。
隨著社會文化的開放,也給唐草紋提供了比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精神上的開放能夠使外來文化得到重視,還可以增強中外文化的交流。由于佛教文化傳播和發(fā)展,佛教教義和理論也受越來越多的人們信奉,其次唐草紋的整體形態(tài)也滿足了佛教文化的圓滿、循環(huán)、輪回等各種象征意義,成為了佛教思想的一種載體,故而受到大眾的理解和接受。唐草紋吸納了不同朝代的時代特征,在社會、經(jīng)濟、政治尤其是精神審美文化上更是以唐草紋為時代符號,不僅深受大眾喜愛,還得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認同。唐草紋憑借著自身的圖案特點,表達出了大眾崇尚圓滿和富足的思想狀態(tài)。
真實而又簡練的唐草紋不僅充分展現(xiàn)了植物的固有姿態(tài),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并且產(chǎn)生了更多充滿美好的祈愿。在整體統(tǒng)一的圖案中又存在著無窮的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形式美的規(guī)律。唐草紋的波狀曲線富有律動感,寓意著生命力的美感。在敦煌石窟中,唐草紋的裝飾會根據(jù)不同的部位展示初不同的裝飾功能和特色,還表達了不同朝代的時代特征。在充分吸收壁畫其他圖案特色的基礎上,靈活改變,使壁畫圖案充滿活力和新能量,使其更能體現(xiàn)當時人們的思想傾向和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