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動畫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自上映后得到不少好評,也讓如何看待死亡、給少年兒童樹立怎樣的生死觀,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似乎一直以來,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死亡是人們不愿主動觸及的話題。由于對死亡的忌諱,古人還創(chuàng)造了“沒”“故”“作古”“謝世”“喪明之痛”等一系列同義詞或典故以委婉代稱。這種忌諱一直延綿至今。對于未成年的孩子,家長們更是很少直截了當、清晰準確地解釋死亡。在中小學教育體系內(nèi),幫助孩子們建立科學的生死觀、正確看待死亡,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位。
但是,隨著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對于死亡,如果一味搪塞回避,將孩子和死亡“隔離”,看似是對孩子的保護,實則易在孩子心中埋下對死亡更深的疑惑和恐懼。而且,由于生死觀的缺失,導致了一系列由于無法正視死亡而產(chǎn)生的社會問題。比如:絕癥病人的自暴自棄;親人在家人彌留之際的手足無措,在家人過世后長期無法平復內(nèi)心傷痛:個別病人家屬因無法接受親人過世而出現(xiàn)過激行為;等等。
其實,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是自然的生命過程。對于已經(jīng)具備完全情感能力的中學生,家長和老師無需拐彎抹角,應從科學的角度向孩子們解釋何謂死亡、如何理性地看待生命的逝去等問題。
在青少年心中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還需要從多方面著力。一方面,社會要轉(zhuǎn)變觀念,要推倒攔在普及生死觀前面那堵無形的“墻”;另一方面,在實踐中,需要政府指導、學校推進、社會支持、家庭配合,將生死教育科學引入中小學課程。與此同時,廣大教師要精心設(shè)計課程,創(chuàng)新授課方式,不局限于課堂講授,還應通過讓學生到醫(yī)院做義工,排練話劇、舞臺劇,開展討論之類的方式,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從避談死亡到坦然直面,是社會成熟與文明的標志,也是對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