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
父親從云南帶回一本文山籍詩人瑙尼詩集《瑙尼短詩》(云南人民出版社),作為工作一周年的禮物送予我。初看瑙尼,覺得這個詞十分有趣,我首先想到色之奇幻、質之瑩潤的殷紅瑪瑙,繼而對書中內容產生好奇:這些來自3000公里外的短詩是否亦如玉髓、瑪瑙般蘊含著濃郁生動的民族風情?翻開詩集的扉頁我才知道,“瑙尼”竟是作者的名字,是壯語的音譯,漢語中“星宿”的意思。詩人在短詩《黃昏星》中釋義了筆名的由來:1958年早春的一個下午,詩人從文山禮堂走向郊野,邊漫步邊思索如何從黃昏中尋找黎明,卻無意間被天空中一顆晶亮的星星吸引,心中豁然開朗,“瑙尼”的筆名由此誕生。
17歲穿上戎裝,為祖國的和平沖鋒陷陣,熱血青春、壯志豪情、血染征衣。奔赴前線,瑙尼對祖國的愛是赤誠的,對理想是堅定的:“我們的稱呼/同志式的溫暖色//我們的歌聲/戰(zhàn)斗式的民間音色//我們的犧牲/無名式的英雄本色”(《我們的隊伍》)。經過硝煙熏染、彈雨洗滌后的激情有所冷卻和凝固,少年的心開始沉淀,對生活漸漸哲思。戰(zhàn)場上,戰(zhàn)旗下的回憶是冷峻悲愴的:“旗幟/低垂著/在等待/風/風雨/暴風雨/去/獵獵/去/撕碎/去/燃燒/最后留下/靈魂/和/不朽/旗幟/低垂著……”(《旗幟》)。
從紛亂的戰(zhàn)場下來后,僅20歲的瑙尼對祖國有了更真摯和熾 熱的情感,胸中飽含著對祖國、民族、戰(zhàn)友、親人耿烈而篤定的深情:“黃昏/路的盡頭/我悒悒回眸/再見了/祖國//不帶標志/不留遺言/我只帶走/—把/紅土//我哭了/但不是求活/只需在/犧牲的身上/灑下/紅色的/祖國//黃昏將近/我再度/回眸/再見了/祖國”(《黃昏回眸》)。將生命獻給祖國是一個戰(zhàn)士含淚許下的忠誠,只有經歷過槍林彈雨的人才懂得硝煙下那一捧紅土的舍得。正是這種無怨無悔,瑙尼在軍旅末頁中以詩誦出心中的自豪:“一切的一切/我都將/忘懷//永遠刻下的/是槍上的/號碼//我驕傲/沒向祖國/捧出/悔恨”(《告別武器》)。告別軍營,告別曾持的武器,回憶是一生中最閃亮的精神瑰寶,也使得他對寧靜美好的和平加倍珍惜。他說要“在愛的面前或背后不玷污愛而永遠對愛溫柔和忠誠”,他說要“為了人類的真理、理想和幸福像戰(zhàn)士那樣敢于痛別母親去 默默獻身”,他說要在“熱血燃燒的時候”寫詩,要在“捍衛(wèi)真理的時候”寫詩,要在“不禁放歌的時候”寫詩……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辫岬脑娨藢v史作回憶, 對未來作憧憬。若西部天宇中的黃昏星輝耀漫漫長夜,給黑暗以光亮,給人們以希望,經80個春秋里的風雨錘煉激情仍燃燒,他將生活寫成了詩,他以詩唱出絢麗的歌?!霸娚襁甸_我書齋的門/贈給一支點燃的紅燭/在黑夜里抒寫黎明/這,就是你‘詩的宣言// 詩神又推開我書齋的窗扉/給詩稿染上玫瑰色的陽光/人民倘能從你的萬行詩中記取一句/你便完成詩給予的使命”(《詩神垂臨》)。
《瑙尼短詩》浸滿了一位與祖國共風雨、同經歷的老人的質樸善良和樂觀通達。這本詩集深深打動了我,無論是對生活的感悟,還是對自己的省察,都在曠遠的意象中有了新的思考:努力發(fā)光發(fā)熱,在茫茫夜空中尋找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