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汪宇飛
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既是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高考的高頻考點,且備受浙江卷青睞。從學生作業(yè)反饋來看,暴露出基礎不扎實、地理思維能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學生失分的重災區(qū)。筆者在高三二輪復習公開課中,推薦以“倒推法”建立邏輯思維鏈條,輔以地理專業(yè)術語將思維鏈條串成完整的地質作用過程,對解決該類試題頗有成效。
2017屆學生是浙江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屆,選考科目的考試模式(學考70分+選考30分)讓加試題顯得至關重要,被浙江師生奉若珍寶。2016年10月選考中,加試題第29題第1小問“指出甲區(qū)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區(qū)域沙地的成因”成為眾矢之的。毫不夸張地說,該小題的8分成為了能否拿高分的“分水嶺”。根據選考閱卷老師反饋,該小題的全省平均分約1.2分。仔細比對分析該設問,其實,這是一個關于“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的問題,與2016年浙江老高考第36題第3小問“分析戊區(qū)域河流泥沙豐富的原因”有異曲同工之處。
地質作用、地質構造、板塊運動等內容在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jié)《地球表面形態(tài)》中有所涉及。本部分地理事實、概念、地理過程和原理性知識比較密集,是學生學習中難點比較集中的部分。作為地理學中基礎內容同時具備考核地理思維價值的內容,在高考中辨識度也比較高,所以,高考試題在對待該部分內容時都別具匠心。尤其是“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的試題不僅要求考生具備扎實的地理基礎知識、較強的地理專業(yè)術語的表述能力,而且對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極高。因此,“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問題是對學生地理綜合素養(yǎng)的考查,備受命題老師的青睞。
“地質作用過程描述”屬于地理過程的描述類試題的一個分支,其主要是針對某一區(qū)域的一些地形地貌和構造地貌(如三角洲、沖積扇、天坑群、背斜谷等),從內、外力作用角度來解釋其漫長的形成過程。一般而言,這種試題的答案雖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但往往需要將這一句話拆分為邏輯思維縝密的若干分句作為答案要點。同時,該類試題的某些設問具有隱蔽性的特征,看似一般的成因分析,但有別于一般的成因分析問題。想要回答好該類題,則需要從地質作用各個環(huán)節(jié)加以闡述,以避免答案不完整。
從地理學角度而言,任何地形地貌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由內外力共同塑造,但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內、外力作用中某一種地質營力起著主導支配地位,另一種則起著輔助作用。因此,按照地質作用主導作用的不同,可以將此類試題劃分為三種:1.側重內力作用的考查(如2005年全國卷Ⅰ第39題,簡要說明喀拉喀托火山噴發(fā)的原因);2.側重外力作用的考查(如2009年安徽第33題,羅布泊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2008年全國卷Ⅰ第36題,剛果河沒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等);3.內外力共同作用的考查(如2015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學質量檢測第27題,樂業(yè)天坑群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
從設問的角度而言,此類試題大致可以分為直接設問和間接設問。間接設問往往具有隱蔽性,需要考生準確把握命題立意,破除思維定勢,抓住問題的本質,從地理過程入手。為了更好地把握這兩類設問,筆者羅列了二者的對比列表,見下表。
分類設問常見樣式答案特征典例回顧直接設問說明……的過程邏輯思維緊密的句子1.(2015杭州質檢)說明樂業(yè)天坑群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2.(2012武漢調研)說明祁連山北麓的沙土被搬運到黃土高原的過程間接設問分析某地理現象或者地貌的原因可以將過程分解,分點作答1.(2016浙江選考)指出甲區(qū)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區(qū)域沙地的成因2.(2016浙江卷)分析戊區(qū)域河流泥沙豐富的原因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浙江卷對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類試題偏愛有加。筆者分析原因大致如下:其一,湘教版必修1的核心內容在第二、三章,而地殼運動和地表形態(tài)一直是重中之重;其二,本部分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密集,同時,地理過程的描述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要求高,完全符合浙江卷側重考查能力的命題導向。
“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對于老師而言,能夠把地質作用過程通過講授法讓學生聽懂已經實屬不易,如何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變成流暢的答案更是難上加難。尤其是對于新老師而言,由于自身對高考答案的鉆研有限,很難用精簡干練、嚴絲合縫的語言準確地表達清楚地理過程,也只能淺嘗輒止、點到即止。因此,如何運用淺顯易懂的方法讓學生撥云見日已經迫在眉睫,值得求索。
對于學生而言,回答此類問題總感覺有種“拳頭打在棉花上”的無奈感和挫敗感,如同暗室求物,不得要領。縱然學生地理知識儲備豐富,每一個單一的過程都能夠理解,但卻很難像參考答案一樣精煉、嚴謹,寥寥數語卻讓人茅塞頓開。筆者以某一次高三二輪復習中某次學生的作業(yè)為例,重點對學生作業(yè)中暴露出來的幾大問題加以闡述。
【例1】材料一年降水量僅200 mm左右,蒸發(fā)量達1 600 mm的寧夏平原,因黃河貫穿,湖泊眾多,加之賀蘭山的“守護”,盛產稻米、枸杞等名特優(yōu)產品,有著“塞上江南”的美譽。
材料二圖1為寧夏平原及周邊區(qū)域圖,圖2為該區(qū)域橫向剖面圖及P地景觀示意圖。
指出圖2中P處的地貌類型,并描述P處地貌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
【參考答案】沖積扇(洪積扇)。山區(qū)河流流出山口,流速減緩,其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
該題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試題,屬于直接設問。前半個小問,絕大多數同學都能手到擒來。但是,后半個小問則暴露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地理思維能力不足等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大致可以將學生的問題概括為以下5種:1.過程描述不完整,環(huán)節(jié)缺失;2.語言表達太業(yè)余,地理術語缺乏;3.過程表述太啰嗦,不夠精練;4.地質作用先后順序顛倒,因果關系難理清;5.間接設問類試題答案不全面。
相較于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提出的“教師中心論”,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學派提出的“學生中心論”在現階段更加受到教育學者的推崇。因此,教師“教”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學”,教學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學情,本專題的教學設計應當著重解決上述五個問題。
“地質作用過程描述”試題按照設問方式可以分為直接設問和間接設問,因此,本文選取了兩個案例(例2直接設問和例3間接設問)進行了重點分析,分析過程中重點演示“倒推法”的運用,并概括出解決此類試題的一般步驟流程。
【例2】(2015杭州質檢)材料一“天坑”是四周皆被刀削似的懸崖絕壁所圍,形成一個巨大的豎井,底部有地下河相通。樂業(yè)天坑群位于中國廣西樂業(yè)縣,占地約20平方千米。地質調查發(fā)現,樂業(yè)天坑群所在地區(qū)石灰?guī)r分布區(qū)。
說明樂業(yè)天坑群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
【分析】該案例的設問開門見山,屬于典型的地質作用過程描述的直接設問,參考答案往往為邏輯思維縝密的一句話。針對此類試題,一般遵循如下步驟:
第一步,審題干、閱讀材料,挖掘地質作用的“終點”;
第二步,依據所學知識,逐步倒推地理過程;
第三步,如遇間接式設問,注意環(huán)節(jié)建模,以避免答案的缺失、不完整;
第四步,運用地理術語串聯環(huán)節(jié)并組織答案。
依據上述步驟,我們可以如下具體操作:首先,根據材料和題干信息,地質作用的 “終點”為天坑群,并找到關鍵信息分布在石灰?guī)r區(qū);其次,推導出思維鏈條為:
最后可以依據思維鏈條的邏輯順序,用地理術語將這些環(huán)節(jié)逐一串聯起來,如在外力沉積作用下形成石灰?guī)r,石灰?guī)r經地殼抬升出露地表,后經流水侵蝕、溶蝕形成巨大地下溶洞,重力坍塌成天坑。
【例3】下圖為某亞熱帶季風沿海圖,人口約2萬,面積為500平方千米,以農業(yè)為主,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區(qū)域最高海拔為1 428米。以圖中虛線為界可分為A、B兩個區(qū)域,農業(yè)類型不同。
圖中甲河相對于乙河沒有形成明顯的三角洲,試分析其原因。
該題是一道比較典型的 “地質作用過程描述”間接設問式例題,看似成因分析,卻不同于一般的成因分析試題。而從學生的作業(yè)反饋來看,學生能夠答出零星幾個要點,卻很難回答完整,總是缺胳膊少腿。依據前文所敘述的方法,首先,通過審題、材料,可以得出地質作用的“結果”為三角洲,其次,建立思維鏈條如下:
學生之所以回答不全面,是因為只能抓住某一個地質作用環(huán)節(jié)進行成因分析,而實際上想要比較全面、完整的分析這一現象,需要對三個地質作用環(huán)節(jié)進行建模分析如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將上述三個地質作用環(huán)節(jié)建模后,結合地理思維鏈條的邏輯順序,我們可以對每一個地質作用環(huán)節(jié)對照題目圖文信息(含圖例)逐一細致分析,得出結論:甲河流域以林業(yè)為主,植被茂盛,河流含沙量?。恢猩嫌魏幢姸?,大量泥沙在湖泊沉積;與乙河河口相比,受夏季海風影響大,海浪的侵蝕作用強;甲河流速快,泥沙不易堆積;甲河河口附近城鎮(zhèn)少,人類的破壞作用小。
“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試題側重于對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符合新高考的命題立意,值得一線教學人員的不斷探索。該類試題在浙江卷新老高考、全國卷及其他省份高考卷多次涉及,具有重要的指導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