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蓉
【關(guān)鍵詞】 小學生;德育工作;尊重;理解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027—01
小學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至關(guān)重要,它不但關(guān)系到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而且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也意義重大。為此,探討如何做好小學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是小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筆者結(jié)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以尊重、理解為基礎(chǔ),用愛心點亮孩子的心靈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抵觸情緒往往很強烈,他們或許還是會對大人命令式的教育頂嘴,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尊重他們,沒有站在孩子們的立場上理解他們。在學校的德育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懂得尊重學生,和學生多溝通,換位思考,帶著理解去引導、教育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對老師的教育產(chǎn)生共識,且會按照老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F(xiàn)在的學生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心中的自尊心特別強烈,如果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只能讓德育適得其反,不得要領(lǐng)。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chǔ)上去教導他們。如果不顧學生的自尊心,一味地想著教育,口不擇言,對學生極盡訓斥、挖苦、諷刺,只能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德育毫無用處。其次,在道德教育中老師要從愛心出發(fā),這也是和學生溝通、教育的基礎(chǔ)。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他們感受到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管教他們,教育他們,他們就會努力去用改變自己的方式愛老師,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比如,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yè),下課及時擦掉黑板,把講臺上的教具收拾妥貼,不和同學打鬧,保持教室衛(wèi)生干凈等等,老師用這樣潤物細無聲的愛心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會用愛心為他人著想,這是德育最好的效果。老師在道德教育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在工作中有意無意地用愛心去點亮他們的心靈,引導他們釋放出陽光般的正能量,遠比老師無休止的訓斥和責罰效果要好得多,教育的結(jié)果也更持久,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認同。
二、從規(guī)范細節(jié)入手,有效引導學生的行為
小學階段,學生還相對比較單純,在他們眼里對錯全憑自己的認識,根本不去思考,這個時候的學生其實是最容易接受學校的一些管理制度的,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學生必須做的。所以,在小學道德教育中,教師既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愛心去感染、影響學生,還要借助學校的一些規(guī)章制度,讓學生在制度“框框”下,也學著約束自己的行為。比如,考勤制度,讓學生改變遲到的習慣;上課認真聽講的積分制,讓學生在課堂上專注認真;體育比賽中的獎勵制度,讓學生為了班級榮譽而努力;流動小紅旗的制度,讓學生集體努力,改變班級的衛(wèi)生、紀律等等。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因班級和學生個性而設(shè)置的小規(guī)定、小制度,卻會讓學生在常期的遵守、努力中,逐漸得到改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好少年,成為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好學生,從而為自己今后的健康發(fā)展、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三、以老師為榜樣,用言行影響學生的品行
老師是教育的根本,要想讓學生成為新世紀的一個合格學生,首先老師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只有老師努力使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不斷提高,不斷更新,才會用自己在學生眼里無所不能的形象征服學生。當然,老師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修養(yǎng)、道德覺悟等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并用一個合格老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在實施道德教育中,就會使學生不令則行,且達到良好的德育目的。所以,老師為了提高自己,要扎扎實實地做到以下兩點。
1. 重視反思。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誰都會在工作中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只要我們在錯誤面前,用負責的態(tài)度去面對,勇于反思,真正把反思當成自己業(yè)務(wù)水平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并結(jié)合實際、勇于實踐、善于總結(jié),就會使自己在小學道德教育中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實現(xiàn)最理想的德育成績,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
2. 不斷學習。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作為老師需要學習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為了讓自己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得心應(yīng)手,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儲備是適應(yīng)教育發(fā)展需要的唯一途徑。老師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才能在教育教學中達到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也才能使教育教學更加生動、風趣,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校園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老師言行、品行的熏陶和感染,進而把自己變成一個遵守紀律、熱愛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向上的好學生。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