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玲
摘 要:新一輪高中新課程改革即將全面推開,在2017版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今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探尋 歷史時空
在新一輪課改來臨之際,我有幸參與了所在學校的歷史研究課題《歷史時空觀念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大量理論學習和問卷調查的前期準備工作和歷史教研組全體教師的聽課評課,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靈活且實用的高中學生歷史時空觀的培養(yǎng)策略。本文就以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一課的教學為例,列舉幾種歷史時空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法。
一、直觀教學感受歷史時空
上課一開始,我便開門見山出示了本節(jié)課的三個學習目標,第一個學習目標是運用時空軸定位本課中出現的重要歷史成就。歷史圖表是中學歷史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教具,它的本質特點是簡單明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為了便于操作,我提供給學生一個“支架”,將時空軸的橫向按時間順序標出了重要時間段,如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西漢、唐等,在每一個時間段又設置了空間軸,如圖所示:
學生們在此基礎上果然很快找出了相應時期的各類重要歷史事物、歷史成就,但對于這些歷史成就所出現或應用的地點卻無法確定或推知,如生產工具耒耜、灌溉工具翻車、筒車的應用范圍,從中可以看出我校高一學生們的歷史時空概念是孤立的,時間與空間是相互割裂的,沒有立體的時空感以及查看歷史地圖的習慣。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只要有可能,就應當用感覺去接受一切東西。”于是,在運用直觀時空軸把握了整體內容后,我又通過更加直觀生動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重點展示了古代鐵犁牛耕、翻車、都江堰、坎兒井、曲轅犁的工作原理及成效,讓學生們感受古代先民的勤勞智慧和對我國古代發(fā)達的農業(yè)文明的自豪。
二、問題教學探究歷史時空
在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之時,我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提出了第二個學習目標:分析精耕細作的原因。同學們沉默片刻后,結合我補充的素材開始討論起來,如下述材料:
我國土壤和氣候的特性以及頻頻發(fā)生的水旱災害使大面積粗放經營難以建立,只有小面積的精耕細作才能比較有效地減輕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
“人多地少”的情況要求農民的生產經營必須以增加單位面積的勞動投入等手段進行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單位產量。
——楊富丁《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模式形成的原因》
我請幾個小組代表展示并相互補充了討論結果,適時地探究總結出地理環(huán)境、人口壓力、小農經濟的賦稅壓力、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等歷史要素,順利過渡到了下一個學習目標。
三、概念教學深化歷史時空
第三個學習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升華,即通過準確完整地闡釋本課的核心概念——“小農經濟”和“精耕細作”,全面認識精耕細作的表現及發(fā)展歷程。關于“小農經濟”這一概念,我出示了四則史料:
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
——《孟子·盡心上》
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晁錯《論貴粟疏》
據統計戰(zhàn)國畝產量79.41斤,西漢初年93.68斤,漢武帝時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讓學生們在材料的情境中進一步深入感受和理解小農經濟的全貌,最后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小農經濟的產生、特點、地位、評價總結整理出來。第二個核心概念“精耕細作”,我直接將概念內容闡釋出來,讓學生們結合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內容理解把握“精耕細作”的表現,并用典型例題來加深領會,舉例如下:
例:“西周時期,實行了壟作法;西漢時實行代田法,還采用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區(qū)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边@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農業(yè)( )
A.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B.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
C.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D.農業(yè)技術的變革創(chuàng)新
最后,在典型例題的延領下形成了對“精耕細作”發(fā)展歷程的認識: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細作的萌芽時期;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時期;隋唐、宋元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時期;明清是繼續(xù)發(fā)展時期。
結語
這節(jié)課的可取之處有二:一是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和調整,對高一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狀態(tài)、能力水平有較深入的了解,兩相結合后制定了重點突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檢測性的學習目標,這符合了《新課標》對教學目標設定要靈活實用的要求。二是在著重培養(yǎng)學生歷史時空觀素養(yǎng)的過程中具體運用了時空軸、問題教學、概念闡釋三種培養(yǎng)方法。時空軸是幫助學生定位具體時空的常用方法,問題教學和概念闡釋則是提高學生對歷史事物的邏輯時空認識的重要切入口,這些方法相結合,能夠迅速有效地改善歷史學習的吃力、低效狀況,踏上高效學習歷史學科的正確途徑,從而提升歷史時空觀素養(yǎng)的水平。
本節(jié)課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很突出的,即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邏輯性和縝密性不強,導致節(jié)奏不緊湊,時間不夠用。關于這個問題,課后我們課題組的負責人張秀紅張老師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即課前應給學生們提供“助讀資源”,比如可以事先將輔助認識核心概念“小農經濟”的五則史料和“精耕細作”的概念闡釋的材料及習題印發(fā)給學生,不僅可以節(jié)省課堂的有效時間,還可以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預先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帶著疑問深度參與課堂。
參考文獻
[1]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8.
[2]黃慕潔,白月橋.中學歷史教學[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