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費希特的主要思想是他叫做“知識學”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哲學的任務是說明一切經(jīng)驗的依據(jù),為一切知識確立基本原理。他從“自我”出發(fā),闡述了“自我”設定自身,“自我”設定“非我”,“自我”在自身中設定“自我”與“非我”相對立這知識學三原理。其知識學在本質上來說是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強調(diào)的實踐也是認識領域內(nèi)的實踐。費希特的辯證法主要是主觀的辯證法,是主體和客體、“自我”和“非我”的辯證關系。
關鍵詞:知識學 自我 非我 唯心主義 辯證思想
引言
費希特批判和吸收了康德的部分哲學思想,看到了康德哲學中的兩重性,建立了自己的一元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費希特認為這個所謂的永恒不變的第一原理即“絕對自我”,從這個“絕對自我”出發(fā),引申出“非我”及“自我”與“非我”之間的辯證關系,但這個辯證關系體現(xiàn)出來的并不像馬克思所描述的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辯證法思想,而是一種超越自身存在、先驗存在及一切人與物關系之間的存在,即不明自證的第一原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費希特知識學三原理。在自我及自我意識的認識上和辯證思想方面,對德國的古典哲學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他的知識學又主要包括三原理,即所謂的“自我”“非我”及其辯證關系?!白晕摇弊畲蟮奶卣骶褪悄軌蜃园l(fā)行動,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整個知識學體系,盡管費希特的知識學是認識論上的一座橋梁,但是徹底的唯心主義也使得他的知識學具有較大的局限性。[1]
一、“自我”和“非我”及其辯證關系
費希特所說的“自我”即“絕對自我”。其中“絕對”一詞是不僅僅與“相對的”這個概念相對的形容詞,而是含有“絕對者”的意思,也就是說“絕對自我”是“絕對者”和“自我”的統(tǒng)一體。這里的“自我”也類似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表明費希特和笛卡爾在本質上就承認了“思維決定存在”即“意識先于物質”。從中可以明顯看出他的哲學體系即“知識學”屬于唯心主義范疇。
“非我”在費希特看來是“自我”之外存在的、有別于“自我”的、與“自我”對立的一切東西稱為“非我”。所謂“非我” 則近乎康德所謂的“現(xiàn)象世界”或“自然”,正如費希特所說,現(xiàn)象自我乃是自然的自身及自身現(xiàn)象的存在,現(xiàn)象體現(xiàn)本質,但這個本質并不是馬克思的那種從實踐出發(fā)的唯物本質,而是一種從心理主觀世界出發(fā)而衍生出來的每個自我意識所體現(xiàn)再匯聚并不依賴于自身即自我的一種主觀思想,發(fā)展成了費希特的認識論,自我在自身中設定非我,既不是簡單的一元自我論,或者是非我絕對論,而是自我與自我設定非我之間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辯證關系也僅僅是從個體意識出發(fā),用主觀解釋主觀、客觀、及其之間的關系,未脫離唯心的基本框架。[2]
費希特的自我與非我的對立是相對的, 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統(tǒng)一?!?自我”是能動的、自由的, “非我”是被動的、受制約的。兩者彼此限制, 相互排斥又相互統(tǒng)一。同時,費希特在研究“ 自我”和“ 非我” 的相互關系過程中, 導出了實體和偶性, 因果性和交互作用、有限和無限、實在和否定等范疇。
二、知識學“三原理”
1.自我設定自己本身,即“絕對自我”
“自我”在純粹抽象的活動中設定自我。這就是說,“自我”自己確定自身,自己賦予自己以精神存在,自己從自身出發(fā)。“自我”是絕對能動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自身的活動,“自我”在自身的活動中意識到本身的存在。這里的活動是指精神活動,即主觀精神成為一切自我的主宰。換句話說,我要認識到“我自身”的存在,那么這個認知的過程必須符合一個邏輯,這個邏輯即是思維活動。認知的結果就是思維活動中的主體,便是自我意識即“絕對自我”。這個“絕對自我”也是費希特與休謨的可懷疑知識論和康德的二元知識論體系的顯著區(qū)分。思維與存在相統(tǒng)一的基礎便是人的精神活動,這里的存在并不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而是自我設定自身的存在即意識的一元絕對存在。因此,他關于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的論述完全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自己設定自己的自我并不是個體的自我,相反的,一切個體都包含在一個純粹精神的偉大統(tǒng)一體里。[3]
一句話,“ 自我”是一切經(jīng)驗的根據(jù)。因此, 費希特提出了他的哲學第一命題 “ 自我設定自身” 就是說“ 自我”是不依賴于他物而獨立自存的東西, 是一切知識的絕對先在的、無條件的根據(jù)。在這里, 費希特硬把自我意識這種第二性的東西說成是本原的東西, 說成是不依賴于外部世界而獨立自存的東西, 這顯然是十足的主觀唯心主義。費希特為了掩蓋他的主觀唯心主義, 避免陷于唯我論, 說什么他的“ 自我”并非指個人經(jīng)驗的“ 自我” , 而是指人人共有的普遍的純粹的“ 自我” 但是, 既然他把“ 自我”這種精神性的實體看作是最終的實在, 那么, 不論這個“ 自我”是個人的還是 人人共有的, 不論是經(jīng)驗的還是純粹的, 他的哲學就只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
2.自我設定非我,即“有條件的自我”
費希特在第一命題“自我設定自身”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知識學的第二命題:自我設定非我。這是費希特的反題。費希特說:“ 除非在自己的經(jīng)驗規(guī)定性中,自我即永遠不會自己意識到自己,也不會被意識到,而這些經(jīng)驗規(guī)定性又必然以自我之外的某種東西為前提。”也就是說“自我”以外的東西的存在必須以“自我”或“自我認識”的存在為前提。那么這種“精神”以外的人或物乃至整個自然界就是費希特所說的“非我”。既然“非我”以“自我”的存在為前提條件,我們就可以說沒有“非我”就沒有“自我”。用費希特自己的話說:“他之所以為他所是的東西,首先不是因為他存在,而是因為在他之外有某種東西?!薄胺俏摇笔菍Α白晕摇钡姆穸ê拖拗疲胺俏摇眳s是由“自我”設定出來的,主體產(chǎn)生客體。
在這里費希特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從主觀精神出發(fā)辯證的看待了主體和客體、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正是由于費希特是從主觀精神出發(fā)看待思維與存在的關系,認為是思維決定存在或是主觀精神決定存在,在這里他就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范疇。[4]
3.自我在自身中設定非我與自身相對立
費希特的知識學的第三條命題是產(chǎn)生于前面兩個命題的矛盾:一方面,設定了“非我”就不能設定“自我”;另一方面,沒有“自我”就沒有“非我”。從而這兩個命題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二者相輔相成。所以,第三條命題可以表述為:自我在自身中設定非我與自身相對立。即“自我”在積極的揚棄與之對立的“非我”努力回歸自己本身。換言之,一方面,“自我”設定“非我”,是排斥“自我”的;另一方面,設定“非我”又需要設定“自我“”,兩者又是互相依存的。所以“自我”與“非我還”必須被設定與同一的意識之中。這樣一來,“自我”既設定“非我”,又揚棄“非我”??傊?,“自我”和“非我”既是相互對立、制約,又相互依賴。
綜上所述,費希特的知識學的三條原理表達了主體創(chuàng)造、決定和統(tǒng)一客體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并且,在三條原理中闡述了“自我”“非我”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的理論上闡述了思維與存在的辯證統(tǒng)一。
三、唯心主義
費希特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表達了物質和意識何為第一性是哲學基本問題。堅決反對從物質到意識的、從客體到主體的唯物論路線,而主張從意識到物質、從主體到客體的唯心論路線。他把“自我”或自我意識規(guī)定為一切事物的絕對在先的和無條件的出發(fā)點。費希特所講的實踐活動并不是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物質活動,而是絕對自我的抽象精神活動,因此,他關于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的論述就完全是主觀唯心論的,并且?guī)в形ㄒ庵镜奶攸c。作為主觀唯心論的費希特,認為辯證矛盾是從自我中產(chǎn)生的,他并不能證明主觀的辯證法是對外部世界的客觀辯證法的反映。[5]
四、辯證法思想
費希特的辯證法主要是主觀的辯證法,是主體和客體、自我和非我的辯證法。在他看來,第一,主體與客體在自我的范圍里互為前提?!白晕以O定非我是由自我限制的”;“自我設定自身是由非我限制的?!奔礇]有主體就沒有客體,沒有客體就沒有主體。第二,主體與客體在在自我的范圍里相互作用?!白晕遗c非我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同時也就是自我與其自身的相互作用”。第三,主體和客體在自我的范圍里是相互轉化。自我的能動性被轉移到非我中,非我的受動性被轉移到自我中?!白晕胰绻话涯軇有栽O定到非我中,便不能把任何受動性設定到自身;但是,自我如果不把某種受動性設定到自身,便不能把任何能動性設定到非我中?!?/p>
結語
費希特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汲取了康德的部分哲學思想,批判否定了康德的“二元論”觀點。把自己的哲學完全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突出地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思維和存在、理論和實踐、必然和自由的統(tǒng)一。其自我不僅僅是肯定了人的存在及人意識的存在,把自我看成是絕對精神。自我變成了萬物的本源,無論是自我設定自身,還是自我設定非我,都是從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fā)的,即思維先于存在、意識先于物質,這也是他哲學的基本傾向。他在意識的范圍內(nèi)即自我中,闡述自我與非我的辯證關系,這種邏輯思辨對后來的哲學發(fā)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本質上來講未能解釋出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真正的辯證關系原理。
參考文獻
[1](德)費希特《人的使命》[M] 梁志學沈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2 .
[2](德)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M]梁志學沈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4.
[3] 湖北大學哲學研究所《德國哲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4] 西方哲學史編寫組《西方哲學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1.
[5]王玖興《費希特的<全部知識學基礎>》,《世界哲學》,2005年第三期.
作者簡介
甲拉曲布(1992-),男,四川美姑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