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君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于的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對校外培訓的需求急劇增加,使學科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呈現為“井噴”式的增長。但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本文針對目前的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問題;對策
一、概念的界定
培訓,從字面意來看,指的是培養(yǎng)與訓練,即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訓練,以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本質上而言,培訓就是是教育。做為一種補充學習形式,具有短時性、針對性、非系統(tǒng)化的特征。學科類教育培訓指的是針對某些特定學科,基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掌握情況,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進行專項訓練學習的過程。它是校外教育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國政協(xié)委員俞敏洪曾提到,孩子的成長過程像一棵樹,澆了大量的化肥可能會迅速成長,但到后期會發(fā)展病態(tài),這也是很多小天才后勁不足的原因。由此可知,校外教育培訓是存在于系統(tǒng)教育之外的一種補充教育形式,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本文主要針對的就是校外教育培訓中以學科內容為核心的應試教育培訓。
相比于學校內的學科教育培訓,從教育方法來看,學校教育更流程化,可變性弱;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表現為靈活性強、市場敏銳度強,可以根據學生特征迅速調整方法。從教育目的來看,學校教育強調系統(tǒng),長遠的發(fā)展;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注重近期成效性,很少顧及長遠的發(fā)展。從教育的內容來看,學校教育注重系統(tǒng)性的傳授知識,校外培訓機構更多的側重于某一方面的知識或興趣。
二、學科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現狀
教育培訓行業(yè)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2016年行業(yè)規(guī)模約為4700億元,據統(tǒng)計全國各級學生數目,已經從2012年的一億三千萬人增加到2016年的一億四千萬人,對于校外教育培訓行業(yè)的需求量非常大。
因此,在“應試教育”的感召下,市場上出現了大量不同規(guī)模的學科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許多機構標榜自己有“名師團隊”、可以“快速提分”(例如一個月內至少提高30分)、價格上“行業(yè)最低”,甚至還有一些保分機構(即保證在一定期限內提分),在這些數量龐大、規(guī)模不一的機構面前,家長們顯得尤其不安,因為大多數的家長僅能憑借宣傳信息了解這些機構,而這些宣傳背后,到底有多少事實,在沒有衡量的標準前提下,家長們并不清楚。因此,他們只能說盡量選擇名氣大一些的機構,而任課的老師的程度,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三、學科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
(一)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教學質量良莠不齊,數量多而規(guī)模小
校外培訓機構質量是首要的問題,迫于經費的有限性,大多數機構在將重心轉移到招生上后,在其他方面投資大為縮水,由此產生了很多僅有幾個教室、或者僅有個別師資的機構。對于一些經費充足的校外培訓機構,同樣的理由,為了更多的招納學生,會根據目標公立學校的分布,設置多個校區(qū),并增加銷售咨詢人員的數量,增大自身的利潤。
這造就了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多,而其規(guī)模有限的局面。因為缺乏對招生以外的師資、管理上的投資,各個機構間的教學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判定。規(guī)模小的機構在競爭中,不斷倒閉,與此同時,又不斷的產生新的機構,使機構數量多而小的現象不斷延續(xù)。
(二)師資力量薄弱、流動性大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在教師方面投入較少,多數培訓機構對師資自身程度的考察較少,甚至無考察。在后期聘用過程中,并沒有因此增加相應的培訓。有些規(guī)模較小的機構甚至沒有常規(guī)的教研,教學質量完全沒有衡量的標準。整個教學培訓的過程,圍繞家長的態(tài)度,在家長沒有提出意見時,默認教師的水平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另外,學科性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是以傳授某一學科的知識為主要內容,對于目前市場上的求職者而言,相對于其他技術崗,“門檻”比較低。這吸引了很多倉促入職的老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很多求職者會選擇“跳槽”到其他的工作崗位。
另外,很多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會采取聘任兼職教師的形式,一方面節(jié)約成本,一方面減少管理的壓力。由于是兼職的形式,很多老師基本處于“來去自由”的狀態(tài)。有些機構限于規(guī)模小,生源少的情況,甚至會采取臨時聯系的方式,教師則會根據學生的數量,隨時更換就職機構。
(三)虛假宣傳,胡亂收費
家長在選擇校外培訓機構的時候,往往根據培訓機構的名氣與宣傳內容做出選擇。為了盡量多的招收學生,部分校外培訓機構會給自己“擬定”一些特色課程,并在宣傳上包裝自己的教師,打造“名師效應”,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家長很難了解到校外培訓機構的真實情況。與此同時,部分機構也會采取“夸大培訓效果”,的方式(比如短期提分,考滿分)。由于教育培訓行業(yè)彼此的競爭性和尚不完善性,沒有統(tǒng)一的價格標準,多數機構都是自行制定收費標準,在宣傳背后就出現了很多胡亂定價收費的現象。家長們在孩子參與培訓一段時間后發(fā)現,但由于缺乏以及不完善的管理機制,造成了退費難,維權難的狀況。
(四)自身定位不清,惡性競爭,大打“價格戰(zhàn)”
學科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往往以應試提分為目的。很多機構在設立之初,只考慮自己能否“盈利”。所以當生源數目不足以獲利的時候,會根據市場的情況,增加課程設置。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會繼續(xù)調整課程的設置。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考慮自己核心“賣點”是什么,只是一味跟隨市場。
在市場面前,部分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把招到學生數量的多少看作是機構經營好壞的標準。為了爭搶學生,很多機構在價格上大打出手,時刻關注著競爭對手的價目表,這么做的結果,只是破壞了行業(yè)本有的“生態(tài)平衡”,產生了單價低,上課次數多,效果未知,繼而家長轉而去其他機構的結果,周而復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不僅影響了行業(yè)本身的信譽,也促使家長對校外教育培訓行業(yè)多有抱怨、產生反感。
四、學科類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對策
(一)完善教育培訓的管理體制,加強行業(yè)的監(jiān)管力度
目前,校外培訓機構體現出來的一個特點是雜。究其原因,是行業(yè)內對機構的初始投資金額、員工數量以及收費等都沒有明確的限定或者根本就沒有相應的規(guī)范。所以,針對教育行業(yè)的現狀,根據每個城市自己的情況,各地教育部門應當完善對教育培訓機構的準入門檻以及設定后續(xù)的管理方案,健全管理。除此之外、在校外培訓機構正常的經營的過程中,行業(yè)協(xié)會應當進行每年一次的走訪,確定培訓機構最新的經營情況,以此來加強行業(yè)的監(jiān)管力度。
(二)增加教師培訓、教材體系研發(fā)的投資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源于教材體系、教師以及管理,因此,在機構經營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以教材體系的研發(fā)為核心、教師培訓為輔助的結構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投資的側重性上,校外培訓機構應該更多的側重于師資能力的提高,以及教材體系的完善性上,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高效。在后期的運營過程中,才會在生源引進上發(fā)揮出重要作用。
(三)提高就業(yè)門檻,提高教師整體的核心競爭力
做為校外培訓機構自身,要看清目前的行業(yè)現狀。目前市場上機構五花八門,質量良莠不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設定好教師“準入”的“底線”,導致了后期培訓效果欠佳,沒有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作用。周而復始,機構后期不愿意繼續(xù)增加投入,而教學質量的下降帶來了生源的減少。所以,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尤為關鍵,校外培訓機構在面試篩洗過程中,應該提高對教師上崗的要求。不僅要有合格的學科知識,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教學方法。在提高“準入門檻”后,再通過自身機構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核心實力,這樣為后期的招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四)改革教學方法,形成特色課程,建立品牌校外教育機構
優(yōu)秀的教師以及完善的課程體系是一個校外培訓機構得以不斷發(fā)展的保證。目前教育培訓市場上,很多地方的機構存在著各自為營,價格取勝的情況。究其根本原因,其中一個方面就是缺乏品牌意識。從全國范圍內看,已經有一些“知名機構”,比如新東方、學而思等教育機構,但是就各個地區(qū)而言,缺乏特色教學方法,缺乏特色課程依然是常態(tài)。所以,打造自己的品牌,避免“價格戰(zhàn)”、“宣傳戰(zhàn)”應該是下一個“路口”。鼓勵教師和研發(fā)團隊走出教學方法的“舒適區(qū)”,不斷的改革,不斷的推陳出新新的方法,由此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韓小喬.規(guī)范校外培訓破解“影子教育”[N]. 安徽日報,2018-03-06(009).
[2]路倩倩.淺析我國中小學教育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統(tǒng)計與管理,2016(08):169-170.
[3]王冬梅.中小學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12):100.
[4]高東.2018年中國教育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和投資機會展望[J].國際融資,2018(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