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施查·施特勞斯作為19世紀、20世紀之交的音樂家,他的歌劇創(chuàng)作盛極當時,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兩次出現了瘋狂的舞蹈場景,其中定有其必然性。本文以《埃萊克特拉》和《莎樂美》為例,探索理查·施特勞斯歌劇中舞蹈場景的瘋狂所在。
關鍵詞:舞蹈主題;權力;舞蹈動機;死亡
1898年,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ss)創(chuàng)作的《英雄的生涯》是他音樂創(chuàng)作的巔峰,也標志其19世紀交響詩創(chuàng)作的終結。這一年,魏因加特納(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從柏林宮廷歌劇院指揮的位置上退休后,施特勞斯在同年4月與該劇院簽訂了合同,正式接管了歌劇院,直至1908年。彼時的柏林已不是60年代施特勞斯剛出生時人口只有60萬的普魯士首府,它已經成長為一個擁有近200萬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年輕的德國這個充滿生機的中心吸引著國內最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并給這些充滿理想的人們提供了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在柏林宮廷歌劇院的早期,施特勞斯停止了交響詩的創(chuàng)作,開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歌劇創(chuàng)作中。在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創(chuàng)作中,他的縱欲主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如今,他決定把相關素材搬到歌劇舞臺?!渡瘶访馈酚?905年12月9日在德累斯頓首演時,因充滿爭議的故事情節(jié)引發(fā)了爆炸性的反響,幾乎一夜之間,全世界都知道這部充滿了性欲、亂倫、砍頭與復雜的半音音階、使人頭暈目眩的配器相結合的作品,它是迷人的,同時卻又令人反感。[1,2]
施特勞斯喜歡自己的每一部歌劇作品都與之前的作品形成題材上的反差,但當他在1905年收到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的劇本《埃萊克特拉》時,便被劇本中更具肉欲和更具戲劇性的情節(jié)打動了。他決定采用這個故事作為腳本創(chuàng)作一部歌劇,因此《埃萊克特拉》創(chuàng)作完成后,形成了與《莎樂美》姐妹歌劇的局面。這兩部歌劇有相似之處,如兩者都是在男權統(tǒng)治的社會背景下,置男性角色于邊緣,塑造了兩位鮮活生動、主觀意識極強的女性角色,將她們的意志強化至瘋狂的境地,并且都在最后使用了舞蹈作為瘋狂表現的助推。不得不說,施特勞斯作為當時最活躍的音樂家之一,在當時的社會浪潮下,創(chuàng)作出這兩部歌劇絕不是偶然。那么,施特勞斯如何在兩部作品的舞蹈部分體現角色的瘋狂表達呢?
1 舞蹈的瘋狂主題——權力、社會需求
《莎樂美》和《埃萊克特拉》是施特勞斯分別創(chuàng)作于1905年和1908年的兩部歌劇,這兩部歌劇的主角皆為女性。在兩部歌劇創(chuàng)作前不久,婦女運動嶄露頭角,正如日中天。19世紀40年代末,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婦女權利大會;19世紀50年代末,“朗漢姆女士”(Ladies of Langham Place)成立了“促進女性就業(yè)協會”,這是英國的第一個女權組織。兩部歌劇創(chuàng)作于這些運動后不久,不可謂不必然。女權運動雖在不斷地發(fā)展,但在當時它所受到的阻力也持續(xù)膨脹。女性在爭取自己的選舉權方面遭受到了多方的阻礙,父權主義者的反擊令她們身陷囹圄。馬薩諸塞州的立法者就說過,女性如果獲得了選舉權,每個城市就都要建立瘋人院和離婚法庭,女性經常失去理性,沒有能力參與政治。類似的反駁與批判聲在當時不絕于耳,直至婦女運動的第一次浪潮的高峰階段,婦女運動才漸漸得到了一些成果,至20世紀20年代,美國、英國的婦女才逐步獲得了選舉權。
1905—1908年施特勞斯歌劇創(chuàng)作期間,婦女運動正水深火熱,爭議空前,婦女的欲望和權力還沒有得到正式的承認。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施特勞斯不斷地在自己的歌劇音樂中表達自己的性別觀點,并且在第三部歌劇《莎樂美》的舞蹈中,施特勞斯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女性對于男性狂熱的愛欲。在歌劇的舞蹈片段中,施特勞斯通過舞蹈音樂傳達了莎樂美在自身理性與非理性情緒激烈搏斗下內心的扭曲與畸形,是其情緒爆發(fā)的高潮點。施特勞斯將莎樂美如此大膽的肢體表現搬上舞臺,并令莎樂美充分使用她展示自己肢體美的自主權,這在女性主義運動還困難重重的時代是一種瘋狂的表現。《埃萊克特拉》中,施特勞斯不斷推動埃萊克特拉的肢體表現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直至埃萊克特拉為其父阿伽門農(Agamemnon)復仇后,埃萊克特拉跳起“勝利之舞”,歌劇隨之達到高潮。這個舞蹈片段的主題表現的是女性埃萊克特拉復仇后得到權力的狂喜。在當時,這樣一種明目張膽的政治表達是瘋狂的,女性對于權力的追求也是瘋狂而少見的。施特勞斯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對威廉時代使人壓抑的社會氣氛和在性方面的種種虛偽形式的猛烈抨擊,超越了時代和公眾的普遍認同。
2 舞蹈的瘋狂結局——死亡
《莎樂美》和《埃萊克特拉》的舞蹈的動機和結局均透露著死亡的寒光。
施特勞斯屬于他那個特定的時代。他生于1864年,死于1949年,他所生活的時期,正是人類歷史大變革的時代。在這近100年間,歐洲人口大爆炸,人們由農業(yè)文明轉向了工業(yè)文明,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極大地影響了整個社會。人們經歷著經濟方面的危機,社會生活方面的動蕩,在思想領域泛濫著“世紀病”。在哲學領域,尼采聲稱,世界的核心是由矛盾和痛苦構成的;[3]在文學領域,詩人馬拉美通過文學意象來表達陰郁的內心,以逃避現實。彼時的悲觀主義也滲透了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死亡”這一思想主題。“死亡”成為當時音樂家心中一個解不開的結。施特勞斯終究也逃不開時代的枷鎖,施特勞斯的創(chuàng)作被“死亡”入侵了。
歌劇《莎樂美》舞蹈片段中蘊含著死亡的因素?!捌咧丶單琛逼鹪从跀⒗麃?、巴比倫宗教中的女神伊什塔爾下到地獄的神話。傳說中,伊什塔爾從天廷每靠近地獄一層,便卸下一層紗。莎樂美的舞蹈模仿了伊什塔爾從天廷下到地獄的過程,其本身就含有強烈的死亡意味。其次,莎樂美跳“七重紗舞”的動機便是殺死先知約翰,舞蹈的目的指向死亡。關于埃萊克特拉的舞蹈,也暗藏著“死亡”的暗流。歌劇舞蹈出現,建立在死亡的前提下,埃萊克特拉在弟弟的幫助下殺死了仇人克莉塔納斯特拉和艾吉斯特。埃萊克特拉滿足了復仇的夙愿后不斷跳舞,開始時跳得有些怪異,隨后越來越狂亂,最后倒地而死,其結局同樣直指死亡。
作為一個新舊時代交替之際的作曲家,舊時代的挽歌還余音繚繞,新時代的曙光也尚未升起,理查·施特勞斯沒有領略過貝多芬從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看到的曙光,他經歷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時代的動蕩,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和變幻莫測的世界格局。一方面,作為渴望生活穩(wěn)定的一代人,理想與現實的極大落差,成為當時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悲劇的根源。他們長時間地浸泡在現實生活悲劇性的冰水之中,對悲劇性生活的體驗融入他的創(chuàng)作意識中,為“死亡”這一瘋狂的舞蹈動機和舞蹈結局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施特勞斯將美好的事物——美少女莎樂美和得勝者埃萊克特拉的毀滅用音樂展現在人們面前。這一悲劇性力量將激發(fā)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渴求,死亡這一強烈、飽滿的情感宣泄具有超凡的藝術力量,成為當時施特勞斯抒發(fā)壓抑社會情緒的出口。
3 舞蹈的瘋狂音樂——急需解決的主題
《莎樂美》和《埃萊克特拉》的音樂中具有與“瘋狂”相對應的元素。
理查·施特勞斯的筆下,埃萊克特拉是一個充滿了仇恨的、憤怒的瘋狂女性。為了刻畫這個堅韌、執(zhí)著、瘋狂的女性,作曲家創(chuàng)造了一個“B-D-F”和弦為動機的主題,作為埃萊克特拉的復仇情緒。
在這個主題中,和弦置于強拍且時值長,給音樂帶來極強的動力感和緊張感,千鈞一發(fā),主人公埃萊克特拉內心積恨已久,有得到解決的需求。這一主題貫穿歌劇中接下來的幾幕,終于在歌劇的最后場景——埃萊特克拉的“勝利之舞”結尾處的音樂中,埃萊克特拉已經為父報仇,奪回了皇族的權力時,作曲家再次運用了該主題。這樣強烈且緊張的主導動機導致對于解決的瘋狂期待,使得最后解決到來時,音樂更顯得排山倒海和瘋狂。
在《莎樂美》中,施特勞斯將舞蹈與音樂相結合,“舞蹈”與“情感”通過音樂表達出來,莎樂美極度復雜的內心和畸形心理被刻畫到了巔峰。在音樂材料“七重紗舞”還使用了另外兩個動機:舞蹈動機一、舞蹈動機二。兩個音樂動機為全劇的重要的音樂材料,在發(fā)展中呈現出誘惑和神秘的色彩。
“七重紗舞”中,以圓舞曲部分為音樂的中心段落,而兩邊則分別由舞蹈動機一和舞蹈動機二作為主題材料來發(fā)展。音樂開始時,以舞蹈動機一的音樂元素發(fā)展成引子,以2/4拍為主;而后由舞蹈動機二的音樂元素發(fā)展為展開部分,以3/4拍為主;第三部分持續(xù)了上個部分的3/4拍節(jié)奏,音樂采用新材料,與第一、第二部分形成并置結構,音樂情緒抒情連綿,旋律悠長,這一部分為“七重紗舞”的中心段落。作曲家在這一部分的音樂中,以“舞蹈動機一”作極富動力性的發(fā)展,舞蹈動機二將音樂推至高潮。這種激情通過舞蹈動作和舞蹈音樂表達出來,將莎樂美的迷亂、欲望宣泄而出。
在調性方面,“七重紗舞”以升C調和C調為中心,在抒情段落中采用升C調,猶如莎樂美回憶起當時見到約翰而后愛上他的場景;以C調為中心的材料則意在刻畫莎樂美被輕視與拒絕的痛苦和復仇的決心。從配器方面來看,“七重紗舞”的音樂更接近交響樂,它將該劇的音樂推至高潮,擔負起莎樂美從一個被動者到一個主動者的轉換的過程。施特勞斯在這里使用了鑼、鐘琴、響板、鼓等東方樂器來表現“七重紗舞”的異域情調。這一段舞蹈通過豐富的配器及多變的和聲色彩,使音樂狂熱且興奮,表達了莎樂美內心交織的愛恨。音樂始而頹廢,繼而明亮,刻畫了莎樂美由心神悲沮到瘋狂興奮的轉變,充分體現了她的反復無常和對先知瘋狂的身體的渴望。
4 結語
《埃萊克特拉》和《莎樂美》是理查·施特勞斯歌劇創(chuàng)作生涯中有十足分量,并且密切相關的兩部著作,舞蹈中所體現出的人物的瘋狂既是時代的召喚,也是作曲家遵循自己內心的表達。瘋狂是那個時代的主題,也是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主題。
參考文獻:
[1] 布萊恩·吉謙(美).理查·施特勞斯傳[M].黃建松,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8.
[2] 李銀河.女性主義[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6.
[3] 弗里德里?!ねつ岵?權力意志[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作者簡介:李雪峰(1992—),福建晉江人,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研究生,西方音樂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