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洲裔美國黑人女作家,《最藍的眼睛》是其第一部作品,自問世起便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本文運用弗洛伊德焦慮理論來分析女主人公皮科拉的精神現(xiàn)象,探討皮科拉焦慮的情感特征。
關鍵詞:《最藍的眼睛》;弗洛伊德;焦慮;皮科拉
作者簡介:郭瑩(1993.1-),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2
作為當代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許多作品均在國際上頗負盛名。長期以來她在作品中探索美國社會中的種族問題。莫里森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主要作品包括《最藍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羅門之歌》(1997),以及《寵兒》等等。這些作品也為她帶來了各種榮譽,先后于1978年獲得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于1988年獲得普利策獎,并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蹲钏{的眼睛》是莫里森的處女作,自問世起便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推崇,也幫助莫里森在文學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豪斯頓日志》中對這本書有著這樣的評價“大膽、全新的寫法以及超實踐性,使其具有偉大文學的特征”[1]
一、皮科拉不同的焦慮類型
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焦慮是精神分析中的一個主要問題。焦慮不僅是精神疾病的一種表征,同時也是正常人由于經受挫折、心理創(chuàng)傷以及心理矛盾所造成的傷感和失落感。換言之,“焦慮”可以被視為對憂慮、恐懼以及緊張情緒的消極反應。弗洛伊德將焦慮分為三大類,包括現(xiàn)實焦慮,精神焦慮以及道德焦慮。而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三種不同類別的焦慮問題都存在于皮科拉身上。
1、現(xiàn)實焦慮
現(xiàn)實焦慮又叫客觀焦慮,這種焦慮主要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對于皮科拉而言,兩方面的原因導致了她的現(xiàn)實焦慮,其一是周圍人對她的態(tài)度,其二源自于她的家庭。首先是周圍人對她的態(tài)度。除了克勞迪亞和她姐姐,皮科拉沒有任何朋友。在班里,她是被孤立的對象。老師和同學都對她視而不見,他們看不起她。沒有人愿意當她的同桌,她獨自一人坐在一張雙人課桌前,她也是班里唯一一個沒有同桌的人。這一切使得皮科拉變得沉默、失落并且焦慮。她迫切地希望與同學打成一片,但得到的只有欺凌和淚水。身邊的同學,同學的母親,雜貨店老板,在這些人眼中,皮科拉看到了他們對自己的厭惡和憤怒,于是她變得怯懦,悲慘和痛苦。她忘記的反抗,將一切默默承受并全部歸咎于自己的外貌,扭曲的渴望一雙藍色的眼睛。由于長期受白人主流文化的影響,黑人忘記了自己的文化,追求白人的審美標準,否定他們自己的黑人身份。然而“無論他們在主觀上如何努力,永遠達不到白人確立的美的標準”。[2]
另一方面,家庭的不和諧也加劇了皮科拉所經受的現(xiàn)實焦慮。像其他人一樣,皮科拉渴望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而她卻整日在父母的爭吵與打架中度過。沒有人愿意待在冷冰冰的家中:母親作為一個保姆大多時間都在雇主家,父親酗酒經常醉的不省人事,哥哥總是嘗試離家出走,只有她一人默默忍受從來不知反抗。她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和疼愛,但無休止的爭吵確是家庭的常態(tài),年幼的她不知如何應對,只能默默祈禱。家庭的不和諧給她造成了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問題,爭吵發(fā)生時她會變得格外緊張,以至于需要按著肚子,屏住呼吸。甚至會惡心想吐,需要將頭埋在枕頭底下。對皮科拉而言,家庭不僅沒能成為她的港灣,反倒成為了她的噩夢。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她變得容易緊張,并產生嚴重的自卑和自我厭惡感。沒有人傾訴也不懂得如何傾訴,缺少正確的引導使得這些負面的壓抑的情緒一直積累,得不到釋放。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后果。
恐懼使得她總是哭泣、絕望使得她難過、孤立無援使得她傷心絕望,周圍人的厭惡又使得她怯懦又容易緊張。這冷冰冰的現(xiàn)實生活造成了皮科拉嚴重的現(xiàn)實焦慮。
2、精神焦慮
精神焦慮其實是一種沒有必要的焦慮,以皮科拉為例,她錯誤的相信如果她能得到一雙藍色的眼睛,她的父母就會停止爭吵,她生活中的所有不幸就都會改變。而這正是讓她產生精神焦慮的源頭,她對自己的長相厭惡,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情緒。
與文中另一個黑人女孩克勞迪亞不同,皮科拉缺乏自信并有強烈的自卑情緒。她的強烈自卑主要來源于周圍人的不友善,而她又不懂如何自我保護。強烈的自卑情緒決定了她缺少強大的內心,因而容易被外在的環(huán)境影響。她不懂得還擊,只將一切不開心默默承受。在現(xiàn)實中,她變得害怕同別人相處,在受到欺辱時也只是將眼睛捂起來哭泣。這種強烈的自卑情緒來源于皮科拉對于自己長相的厭惡。受白人價值觀和審美影響,皮科拉喜歡白人模樣的洋娃娃,喜歡白人童星鄧波兒,這些形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擁有藍眼睛。她將自己的不幸經歷全部歸咎于她的長相,在她看來她長得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缺少一雙藍色的眼睛。作為一個黑人女孩,卻按照白人的標準審視自己,得出的結論只能是對自己的長相不滿意。皮科拉將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全部寄托于擁有一雙藍色眼睛上,相信一旦有了這雙藍色的眼睛,她就能像故事里的白人小孩一樣擁有美滿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她被白人審美所主導,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認為白人是美麗的而黑人則是丑陋的,是低于白人一等的。因此,她堅信自己的容貌是丑陋的,而這丑陋的容貌正是她痛苦生活的罪魁禍首。
這種對自身長相的不滿足甚至強烈的厭惡,和無法獲得理想容貌之間的矛盾,拉扯著皮科拉。讓她產生了強烈的精神焦慮。她憎恨丑陋,也就是憎恨著自己。
3.道德焦慮
當受道德標準的影響,人的自我意識感到可恥和愧疚時,道德焦慮變應運而生。盡管皮科拉是一個小女孩而并非成年人,但是她懂的是非對錯,知曉社會道德準則,并且不愿意打破這些準則。為了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皮科拉鼓起勇氣去向牧師尋求幫助,而這位牧師不僅沒有開導勸慰這個可憐小姑娘反倒利用了她。牧師借口讓皮科拉給一只老狗喂食,單純的皮科拉并不知道那其實是毒藥。在目睹老狗因毒藥而死于自己面前后,皮科拉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她對死去的狗抱有深深的愧疚,并陷入了崩潰之中。另一件徹底擊垮皮科拉的事情便是她的父親在醉酒之后將她強奸。這種嚴重違反社會道德的亂倫行為,成為造成皮科拉最終瘋癲的主要原因。甚至于皮科拉最終瘋癲之后,在同另一個假想出來的人交談時,她仍舊認為那段噩夢般的經歷是骯臟的。
皮科拉經受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她怯懦,恐懼,總是小心翼翼充滿擔心,強烈的自卑并且自我厭惡、自我否定以及由于不道德行為所產生的羞恥感和負罪感,這些情緒日積月累,將她壓垮,造成了最終的悲劇結局。
二、皮科拉的焦慮調節(jié)方式
當人們遭受焦慮時,便會設法拜托。為了幫助人們減輕甚至拜托焦慮感,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防御機制”這一理論。一旦感到焦慮,一些人傾向于否定或扭曲現(xiàn)實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他們會將不愿想起的記憶抹去,通過幻想的世界將它們從痛苦的經歷和悲慘的生活中解脫出來。這是一種消極的防御機制,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焦慮程度,但對人的精神世界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皮科拉應對焦慮所采取的就是這種消極的防御機制。
作為一個沒有得到過關愛和引導的小女孩,在經歷過各種焦慮之后無意識地選擇了這種防御機制。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成功擁有一雙藍色的眼睛后,她開始轉向幻想中的虛擬世界。她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想象中的世界,在這里她擁有了一雙夢寐以求,惹人羨慕的藍色眼睛。那里沒有父母的爭吵,沒有來自周圍人的鄙視和厭惡,擁有理想中的容貌,還擁有了一個一直陪著她的朋友?;孟氲氖澜缣^美好,以至于她沉迷其中拒絕回歸現(xiàn)實?;孟胫械氖澜缣篮?,她愿意相信那就是真的,于是將自己與現(xiàn)實世界割裂。“可憐的皮科拉看到的只是一個虛幻的自我而非真實的自我”。[3]這種防御機制幫助皮科拉拜托的焦慮,但同時也造成了她的精神錯亂。
結語:
在莫里森的筆下,皮科拉這個角色有著一個悲慘的生活,種種因素造成了她的悲劇命運。她是一個小女孩,卻遭受的嚴重的焦慮情緒,包括現(xiàn)實焦慮,精神焦慮和到的焦慮。所有的這些焦慮作用在一起造成了她的精神錯亂。皮科拉其實是所有黑人的一個縮影。他們生活在白人文化主導的社會中,這導致了他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的憎惡,試圖去遵循白人的各種標準。由于盲目的追尋別人的文化,遺失自己的特色,導致了強烈的自卑和自我否定情緒,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皮科拉的悲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們這個群體的悲劇。
參考文獻:
[1]Brich, E.L. Black American Womens Writing: A Quilt of Many Colors [M].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4.
[2]謝群. 《最藍的眼睛》的扭曲與變異[J]. 外國文學,1994(4).
[3]田亞曼. 虛幻中的自我意識—莫里森小說《最藍的眼睛》解讀. 世界文學評論,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