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
這期沙龍主題:父親。
我必須老老實實承認(rèn),這是沙龍這么多期以來,我最不愿意做的一期??咕芰撕芫?,還是把大家的稿子看了一遍又一遍。調(diào)出李宗盛的《新寫的舊歌》,李健的《父親寫的散文詩》,一邊聽一邊想,前言該怎么應(yīng)對?成長方向在哪兒?
老父親親手做的那個“紅木框的玻璃小燈籠”;兩歲兒子的稚語“咱們跑怎么樣?這樣你不用抱我了,咱們也都不怕冷啦”;難忘的歌詞“我追逐在人群之間,是為了多愛你一天”;半生的自責(zé)“我不明白為什么每次與父親對話,我總是咄咄逼人”……在我眼前、耳邊轉(zhuǎn)啊轉(zhuǎn)。終于,還是李健更勝李宗盛一籌,把我唱得噼里啪啦滾了幾顆金豆子……
我有心理后遺癥:下意識躲閃一切寫親情的文字。多年來,看親情文字,心理感受從疼痛到不好意思,我想是,慢慢治愈的趨勢吧。但我依然固執(zhí)地認(rèn)為,親情也屬隱私范疇,四位作者,愿意真心剖白,無價。
我是女兒,無法體會兒子和父親相處的感受。只記得父親過世后,哥哥翻看父親給我發(fā)的短信,笑了:“爸把所有正向信息,溫柔的、浪漫的、樂觀的……都給你了?!蔽也⒉荒荏w會,在父親最后的一年,守在身邊的哥哥是怎樣的感受。我只記得一個細(xì)節(jié),嫂子說哥哥“愚孝”。因為爸爸住院,他就一直跟著住院陪床,誰說什么也不曾回家住過一晚,直到爸爸去世。但我能肯定,哥哥和父親,是知己。如父如兄,是好壞共享;而我是被寵愛的小女兒,爸爸就是爸爸,不能有半點缺失。想來,爸爸撐得也苦吧?可是,世間爸爸對女兒,大多這樣吧?
說到父子,突然想,大家愛說什么“父愛如山”,是為了讓兒子翻一翻嗎?
老男人和大男人相處,咋反而沒有那么簡單、本能了?
李宗盛60歲按捺不住,終于唱了父親。歌詞很長,很有代表性,我們不妨來看幾句:
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沖忡,是啊,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遺憾我從未將他寫進(jìn)我的歌。
到臨老才想到要反省父子關(guān)系,說真的其實在回答自己,敷衍了半生的命題,沉甸甸的命題。
思念其實不是這個歌的主題,我相信不只有我在回憶時覺得吃力。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
等到好像終于活明白了,他不等你,已來不及;他等過你,已來不及。
說的是平凡父子的感情,兩個看來容易卻難以入戲的角色,能有多少共鳴?
天啊,這不就是如今戲劇里,年輕觀眾們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CP感嗎?相愛相殺,甚至一輩子。
又到父親節(jié)了,現(xiàn)在想來父親節(jié)比母親節(jié)還重要。因為我們女人嘮嘮叨叨,大不了哭一鼻子,總不至于難為自己。父親呢?不急著讓他們感受生孩子的10級疼痛了吧,先讓他們學(xué)著表達(dá)自己,表達(dá)愛吧,特別是對老父親、對兒子。愿男人之間,情感的交流不再那么生澀,而是平順、溫潤起來。
畢竟,今生父子是緣,做甲乙不好,要做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