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宇華
為了給青年教師打造成才通道,給優(yōu)秀教師提供展示舞臺,不少學校都選擇同課異構這一形式的教研活動。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上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不容否定,此活動能幫助教師潛心教研,打開思路,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然而,許多時候,同課異構卻流于形式,只是為異構而異構。如何真正構出亮點,構出精彩,提升自我呢?其實,同課異構,不同的是形式,相同的是內核,是課堂的生命意識。再怎么變化,都要扣住這一內核,把學生作為生命體來對待,構建鮮活的課堂。
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敖o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边@個比喻不太對勁。教學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關顧其成長規(guī)律和情感因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構建可知可感的課堂,構建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應營造極具親和力的學習氛圍,從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上,去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聯(lián)想,學會演繹,學會推理,整合知識碎片,進而構建自己的三維目標體系。
“同課異構”活動中,教學的預設似乎會多一點,但生命的個性要求打破“理性的奴役”。課堂應“以人為本”,充分重視教學的生成性。學生學習個性的外化,往往使課堂情境帶有復雜性、及時性、開放性,往往會出現“學習事件”, 教師必須有觀察力、診斷力、應變力,隨時調整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學,以增強課堂的適應性。
學生學習既是為學成,也是為發(fā)展?!巴n異構”不能只顧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還要關照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課堂上,不能用唯一的標準答案去框死學生的想象力。著名畫家吳冠中寫過《請允許你的孩子畫藍蘋果》一文,他認為想象力是一種不可剝奪的權利,呼吁不要肢解孩童世界的美好,在孩子天真無邪、適合天馬行空的年紀,應把想象力還給孩子。的確,藍蘋果不一定是標準答案,卻可能是孩子們想象力的起點。這想象力就像興趣愛好一樣,是一種甜蜜的牽引,拉著孩子們的手走向詩和遠方,走向成功和創(chuàng)造的彼岸。
“同課異構”,關鍵不在于不同的構建,而是課堂的鮮活。課堂生命意識的涌動,直接關系到教研活動的生機和活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