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家焜
【摘要】 感恩是指人受惠后表示的感激之情,感恩有利于社會正能量的傳遞,讓人體會到人間溫暖。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中學生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本文從校園文化、班級學習、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等途徑對如何養(yǎng)成中學生感恩意識展開探究,旨在養(yǎng)成學生的感恩意識。
【關鍵詞】 感恩意識 養(yǎng)成途徑 中學生 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5-001-010
前言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孝道與感恩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于感恩的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對感恩解釋有:“感激別人對自己的恩德”。感恩意識是指:“感恩來自心靈,不假外求,近在咫尺,關鍵只在一念之間”,陳壽《三國志·吳志·駱統(tǒng)傳》中“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指的就是感恩意識。
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是未來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的生力軍,他們肩負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重任。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肩負重任的中學生應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中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應培養(yǎng)他們對家人、社會的責任感,要學會知恩圖報,這正是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的積極表現(xiàn)。從近年的媒體報道的“兒子毆打白發(fā)母親”、“柳州學生毆打老師事件”等現(xiàn)象和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日常表現(xiàn)來看,中學生對感恩意識缺失較為嚴重。感恩意識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學校和社會都存在著各種問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經濟能力決定了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享受生活的質量,人們追名逐利風氣更盛。人們對金錢和權力的追捧,迷失了方向,忽略了別人的幫助,缺失感恩的意識。因此在學校的教育中應加強中學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在學會知恩圖報。社會與家庭的負面信息會降低學校的感恩教育效果,對學校的感恩教育做減法。為了讓養(yǎng)成學生感恩意識,學校在班級和校園文化中開展感恩文化教育,積極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與家長共同做好學生的感恩教育;了解社會動態(tài),與相關部門共同做好社會的宣傳工作,共建良好的社會感恩文化。
一、打造底蘊校園,開展?jié)撘颇母卸魑幕?/p>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重要的陣地,在學校要打造出有底蘊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重點要打造學校特色文化、校道文化、教學文化、飯?zhí)梦幕退奚嵛幕?,在這些文化建設中滲透感恩思想,下面以點帶面探討校園文化中開展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一是出版感恩專題櫥窗,根據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校舉行的各類活動等定期更新有關感恩教育櫥窗內容,以供學生閱讀。二是開展“感恩每天一小事”活動,讓學生在每天在校園中完成一件感恩的小事情,如:學校每天的清潔活動、隨手撿雜物、幫助同學學習等。三是倡導禮儀與感恩行動,讓學生講文明、習禮儀,注意日常交流文明用語,在禮儀教育中學會感恩。四是在學校內開展感恩文化的宣傳,宣傳感恩的內容可以是從古到今、甚至從國內到國外,宣傳的地點有:校道、教學區(qū)、飯?zhí)?、宿舍等地方,宣傳的方式是張貼感恩標語、創(chuàng)建感恩小板報等。通過以上的各種途徑,把學校打造成感恩文化高地。
二、建立溫馨家庭,筑成血濃于水的感恩情懷
學校和家庭應加強溝通,讓家庭成為學校感恩教育的重要支持后盾,讓學校和家庭的感恩教育同步進行。中學生作為家庭中的孩子,家庭是他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在家庭中有他們的親人,特別是父母,是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影響著他們發(fā)展的方向。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是每個人都期待的,家庭和睦之余,要培養(yǎng)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保證良好家風的延續(xù),在家庭教育中要養(yǎng)成中學生的感恩意識,以下三方面是關鍵:
一是父母無私的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付出而不要求索取。我國唐代詩人孟郊在《游子吟》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把母親對子女的恩情比喻為春天陽光般慈愛,是因為母親對他深層的愛:他身上穿的衣服是母親手中的線縫的,擔心出行在外破損,而把衣服縫得密密的。二是父母以身作則,待人接物給孩子以示范,對人持平等與尊重的態(tài)度。孩子學習能力與模仿性很強,父母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會影響子女,作為父母要給孩子作榜樣,待人態(tài)度要誠懇,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三是給予孩子的信任與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是不斷發(fā)展的,他需要獲得別人的信任和發(fā)展的自由空間,這是孩子養(yǎng)成感恩意識的基礎和前提。
三、營造和諧社會,創(chuàng)立感人心脾的感恩環(huán)境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示了人和社會的關系: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和社會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中人的關系是復雜的,利用社會的資源,營造和諧的社會,給中學生創(chuàng)立感恩教育的環(huán)境是養(yǎng)成感恩意識的關鍵。教師可以利用社會資源創(chuàng)立感恩教育環(huán)境。
地方教育部門應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合作通過媒體宣傳感恩教育。相關媒體有:網站、電視臺、報刊等媒體手段。感恩教育的內容有:中華民族的孝道與感恩文化,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相關的名人孝道的言論、孝道故事、孝道相關文化等。學校定期舉行感恩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與創(chuàng)建衛(wèi)生文明城市活動,讓學生打掃街道、清理雜物等。每年清明節(jié)組織學生到本地的烈士陵園參與掃墓,緬懷先烈。通過營造社會感恩教育氛圍,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各種與感恩相關的活動,讓學生感同身受,萌芽感恩的意識。
結束語
要培養(yǎng)中學生的感恩意識,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在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環(huán)境中共同營造出感恩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文化氛圍中得到熏陶,從而養(yǎng)成學生感恩的意識。
[ 參 考 文 獻 ]
[1]張爽.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J].大眾科技.2016年10月,總第18卷206期:91-93.
[2]嚴加銀.當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第34卷,第4期: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