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陽
(河南李氏澄泥硯有限公司 河南 鄭州 450000)
當今文化軟實力日益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應當把握機會,創(chuàng)新文化價值實現方式,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將傳統文化底蘊與時代特色相結合,拓展海內外文化市場[1]。根據自身從事澄泥硯的經驗,結合古法技藝“走出去”的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如今古法技藝的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現代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為古法技藝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第一,古法技藝具有民族性。傳統技藝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不同民族的歷史生長著多樣的藝術果實。同時正是傳統技藝的民族性使其在世界文化舞臺中始終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第二,古法技藝的非意識形態(tài)性使其具有跨越時空、經久不衰的活力。如果說“非遺”古法技藝的民族性賦予了它在世界文化中交流傳播的獨特價值,那么其非意識形態(tài)性則是支撐古法技藝“走出去”的綠卡[2]。李氏澄泥硯始于漢代,在匠人手中薪火相傳,見證了封建王朝的盛衰。直至今日,黃河澄泥硯秉持古法,去凡求珍,以其質堅耐磨,儲墨不涸,發(fā)墨細膩,不傷毫等特點廣受人們喜愛,如“指日高升”“梅蘭竹菊”“老子出關”等(見下圖)。隨著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黃河澄泥硯文化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其獨特藝術價值超越意識形態(tài),為世界文化增光添彩。
第三,古法技藝凝聚著精妙機巧的匠人智慧。古法技藝傾注了一代代匠人的心血,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拙樸之美顯得越發(fā)珍貴。河南李氏黃河澄泥硯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努力尋求精致古法技藝與現代快節(jié)奏生活的平衡,嚴格堅持黃河尋泥、自然陰干、人工粉碎、化泥入水、絹布過濾、自然脫水、古法打泥、手工制坯、雕刻打磨、傳統燒制、入蠟熏蒸等古法步驟,保持澄泥硯制作技術的原態(tài)特色,吸納更多古法技藝愛好者群體加入到古法技藝的傳承與保護。
第四,古法技藝的美學價值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古法技藝不同于流行文化,它本身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具有藝術典范的價值。這種古樸含章的傳統技藝中蘊含著廣泛的文化認同感,其美學特色契合現代審美,現代審美也肇端于傳統中華文化。因此,無論是從文化傳播者還是消費者角度來看,古法技藝中的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都具有非凡意義。
“指日高升”澄泥硯
“梅蘭竹菊”澄泥硯
“老子出關”澄泥硯
李喜陽創(chuàng)新文房套裝
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十分悠久,各民族間傳統技藝的交流也是不同文明的融合碰撞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在西伯利亞地區(qū)發(fā)現了商代玉器,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了東南亞龜甲。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傳統中國與其他地區(qū)在商貿、政治、文化上的聯系互通。漢武帝時期之后,絲綢之路也逐漸脫離絲綢貿易的狹義內涵,拓展為中國向外輸出絲綢、瓷器、茶葉、冶鐵等商品和技術并輸入香料、作物、宗教、藝術等,亦即構成了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重含義的東西方、中外文明碰撞交流與合作之路[3]。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古代中國的傳統技藝在國外備受歡迎,制瓷業(yè)的傳播為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廣泛使用的瓷器“china”甚至演變?yōu)榇碇袊姆枴癈hina”。黃河澄泥硯的傳承與推廣,有利于積極宣傳古法技藝的當代價值,向世界展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國家數千年文明史的基礎上,傳承文化傳統,改造價值體系,重塑文化禮儀之邦形象,創(chuàng)立具有共享價值的中華文明新典范,從而影響全球文化秩序的建立[4]。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離不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提升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
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對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fā)展。“非遺”古法技藝在以其自身的歷史底蘊承擔著獨特文化價值,同時,在瞬息萬變的經濟浪潮中,對古法的堅守傳承了樸實簡古的匠人精神,也保留了自然質樸的拙美。黃河澄泥硯正是以嚴格的工序要求代代相傳,保證澄泥硯的產品質量與業(yè)界口碑,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向世界展示澄泥硯古法技藝與歷史底蘊。
傳承“非遺”古法技藝,傳播優(yōu)秀中華傳統文化,助力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默默堅守的匠人畢生追求與信仰。實現古法技藝的當代價值不能依靠一家之力,產品設計上將古法匠心融合現代審美,宣傳推廣上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結合文創(chuàng)產業(yè)的助力支撐,共同推動古法技藝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