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山西大同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課堂語言是師生之間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手段。長期以來,國內(nèi)學者對師生課堂中關于師生之間互動活動探討較多,而真正從言語互動行為角度的研究較少[1]。國外學者可瑞茲1896年開創(chuàng)了研究師生課堂言語行為互動的先河。而真正比較成熟的是1970年美國學者弗蘭德提出的互動分析系統(tǒng)FIAS[2],但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F(xiàn)IAS并不能完全量化有技術參與的多媒體課堂教學中的真實交互情況,對此,華東師范大學的顧小清教授對FIAS編碼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進,稱之為ITIAS[3],該系統(tǒng)能夠較全面兼顧課堂師生言語互動的相關因素,更有助于提高課堂觀察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長期以來,由于高校不同專業(yè)特點的需要,大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進行了文理分科學習,因此導致文、理科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特點。一般來講,理科生更擅長左腦的使用,因此他們理性,有條理,重視邏輯思維;而文科生更注重右腦的使用,所以他們更加善于記憶,側重發(fā)散性思維。在大學本科低年級階段,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必須接受英語課程學習,因此,本文對大學英語課堂中文、理科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導致的言語互動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幫助授課教師更加合理地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本文選取了某大學一年級化工學院兩個班和物電學院三個班作為理科班,文學院三個班和歷旅學院兩個班作為文科班參加研究,共10個班級,分別編碼為:理1,理2,理3,理4,理5和文1,文2,文3,文4,文5。選取的10個班級,經(jīng)過對其高考成績的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的英語水平無顯著性差異,而10位授課教師年齡,教齡,職稱幾乎相同,且所有實驗班均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課堂時間均為50分鐘。
本研究選用的研究工具為基于信息技術的互動分析編碼系統(tǒng)(ITIAS),它把影響課堂觀察行為的因素分為四大類(教師言語、學生言語、沉寂、技術) 共18項,其中1-8項為教師的言語行為(包括間接影響學生的有5項,即接受學生的感情、表揚和鼓勵、接受學生的結論、開放性提問、封閉性提問;直接影響學生的有3項,即講授、指示和批評);9-12項為學生的言語行為(包括被動反應、主動反應、主動提問和與同伴討論);13-15項為課堂中的沉寂(包括無助于教學的混亂、思考問題和做作業(yè));16-18項為技術因素(包括教師操作技術、學生操作技術、技術作用于學生)。在ITIAS的指導下,研究者采用比率分析法對10個班的閱讀課課堂教學視頻進行觀察,收集數(shù)據(jù),對師生言語互動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經(jīng)過一系列數(shù)據(jù)收集以及整理過程,根據(jù)公式[4]分別就ITIAS羅列的部分具體類別進行比較。
表1 文理科師生言語數(shù)量平均值比較
表1顯示:文科班的教師言語平均值為52.97%,比理科班的平均值低4.28%,說明教師在理科班課堂的言語使用率更高;相反,學生言語方面,文科班39.95%比理科班高出16.69%。由于所有班級均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我展示、小組討論、應答、提問或其他課堂活動,從結果來看:文科班師生互動頻繁,學生對課堂的發(fā)言和展示更加積極,更有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相比較而言,理科班教師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說得更多,但學生的配合反應反而較文科班更弱,說明理科班的學生對于課堂上的語言使用持保守態(tài)度。[5]
大學英語課堂中,當師生沒有進行言語互動時候,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教師在使用多媒體等教具展示語言文化知識,另外一種是師生集體沉默,這種沉默多發(fā)生于教師布置了言語展示任務時,需要學生的思考或配合,也會發(fā)生在學生正在進行課堂練習時(課堂練習時的沉默先不做考慮)。結果顯示:文科班的沉默率為29.75%,理科班32.27%,說明不論是文科班還是理科班,課堂沉默都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可見,大學低年級學生對于英語的思考以及口頭使用還存在較大的困難,今后教學中需要教師進一步關注。但文科班的教具使用率僅為3.52%,遠遠低于理科班的29.76%,說明理科班教師大量地使用多媒體或其它教具展現(xiàn)語言文化知識來傳授信息,文科班的這一行為卻很少。[6]
調(diào)查顯示文理科教師對提問手段的使用情況對比。文科班教師的提問率為12.97%高于理科班的9.22%,說明文科教師能更自如地使用提問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思維,而理科班的提問率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對于前一個問題的回答不能很好地使用語言知識,致使課堂教學卡住而無法順利進行。教師在文科班開放性問題的使用率為59.67%,而理科班只有37.57%,說明以發(fā)散性思維為主導的文科生更樂意回答開放性問題,而邏輯性強的理科生則覺得擁有正確答案的封閉式問題更符合自己的口味,所以對于封閉式問題的使用率,理科生課堂為52.36%,遠遠高于文科生課堂的39.37%。由此可見,針對于不同的教學目標群體,授課教師要相應地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來展開教學,由此才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7]
直接影響主要指在課堂中,教師直接給學生呈現(xiàn)知識本身的講授型表達方式、利用命令讓學生完成課堂任務的指示性語言、以及使用不太友好的語言來指責或批評學生的言語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相反的,間接影響指的是教師以友好的語言來接納或修正學生的觀點、鼓勵或表揚學生的言語行為的方式與學生進行言語交流互動。統(tǒng)計結果顯示:文科班的直接影響23.97%,理科班29.29%,說明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比較嚴厲的直接影響手段必不可少,顯示出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和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語言能力明顯比較優(yōu)秀,使得教師可以少些使用嚴厲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對于文科班和理科班來說,間接影響的教學手段使用頻率都很高,說明對于有獨立思想的大學生來說,強迫并不能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識,只有從思想上鼓勵引導,使其放松心態(tài),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語言學習。文科班的間接影響為59.63%,理科班57.99%,說明文科班的學生學習語言更加積極主動,教師可潛移默化地鼓勵引導學生而很少需要強制手段。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生言語大致包括應答、提問、討論以及陳述,由于陳述活動大多數(shù)依靠于課前預習,這里不進行討論,學生的言語在表1里已進行過比較分析了,在此也不進行贅述。結果顯示:學生應答分主動應答和被動應答,對于主動應答,文科生的比率47.39%明顯高于理科生的32.55%,說明課堂中文科生明顯比理科生活躍,對語言知識的興趣和把握力更強。相應地,被動應答中,文科生的46.53%遠低于理科生的63.39%,這說明理科生在英語課堂上比較保守,對教師的言語反應不夠積極主動,使得教師常采用強迫手段來促使其進行口頭語言輸出。對于主動提問環(huán)節(jié),文科生的0.97%略高于理科生的0.76%,但這兩個極低的比率卻說明在英語課堂中,所有學生主動提問的可能性非常小,表明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于使用第二語言思維非常困難,難以發(fā)現(xiàn)問題,無法表達自己。而與同伴討論這個言語行為的比率卻極高,文科和理科班的學生都比較歡迎,原因是由于團隊合作減少了個人獨立完成任務失敗的風險,但這種言語方式并不適合教師掌握每個學生的思考和發(fā)言情況,也會給某些學生偷懶的空子,也不適合教師掌控課堂紀律以及任務完成時間。在學生的言語行為中,回答問題和與同伴討論受到兩組學生的共同認可,盡管對于理科生來說,他們更多地是被動回答,說明他們都能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言語互動,跟著教師的思維走,而主動提問的低頻率說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我糾錯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教師即時提問手段指的是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語言或思維產(chǎn)生偏差時,教師為了將學生引導至正確的方向;或是當學生對所答問題思維混亂而沒有想法時,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而根據(jù)具體情況即時提出的相應的問題。這些問題基本上不屬于課前的準備,但可以使課堂教學有效地進行。結果顯示:即時提問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且文科班和理科班的使用頻率基本相同,說明所有學生在課堂陷入困境時,教師的即時問題非常受歡迎,顯示出這種言語交流手段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進行課堂活動,同時也促進教師對這種交流方式的熟練使用。
大學英語課堂中,由于文理科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不同,導致學生與教師的言語互動行為也會不同,本文根據(jù)ITIAS互動分析系統(tǒng),從英語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言語行為,對文理科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言語互動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首先,課堂的師生行為可分為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非言語交流在文科班和理科班出現(xiàn)的頻率都很高,理科生的非言語交流行為更多集中在使用多媒體等教具手段進行知識學習,說明其吸取知識的方式更注重于大量事實的驗證。其次,對言語交流行為來說,文科班教師更加愿意使用可以體現(xiàn)間接影響的言語來進行課堂活動,多采用開放式問題進行啟發(fā)引導,而理科班教師多使用產(chǎn)生直接影響而帶有強制性的言語且學生更喜歡有具體答案的封閉式問題,但所有教師都喜歡提出即時問題來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考;對學生的言語行為來說,應答和與同伴討論的言語方式較受歡迎,盡管理科生的應答帶有被動性質(zhì),幾乎所有學生都較排斥主動提問這一互動方式??傊處煈诔浞挚紤]文理科學生的不同特點的基礎上,采用更加合理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而且有助于教師反思改進教學,進而提高教師整體的專業(y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