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奴帖》又名《玉潤帖》,11行,118字,行楷書。收刻于《戲魚堂帖》《寶晉齋帖》《二王帖》《東書堂帖》《戲鴻堂法帖》《郁岡齋帖》《玉煙堂帖》《快雪堂法帖》《懋勤殿法帖》《玉虹鑒真帖》等。此系王羲之關(guān)心孫女玉潤病情的信函,惜書竟不久,玉潤還是離開了人世。文曰:“官奴小女玉潤,病來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來忽發(fā)痼,至今轉(zhuǎn)篤。又苦頭癰,頭癰以潰,尚不足憂。痼病少有差者,憂之心,良不可言。頃者,艱疾未之有,良由民為家長,不能克已勤修,訓(xùn)化上下,多犯科誡,以至于此,民唯歸誠待罪而已。此非復(fù)常言常辭,想官奴辭以具,不復(fù)多白。上負道德,下愧先生,夫復(fù)何言? ”
帖子起始所提到的“玉潤”,乃“官奴”的女兒?!肮倥?,具體是指王羲之7個兒子當(dāng)中的哪一位,現(xiàn)在還未有確切的說法。此帖大意是陳說玉潤病危之事,從行文和形式上來看,這通尺牘很像是道家文化中的“上章”,一種向天庭陳述自己的過失,以求消災(zāi)祛病的奏表性質(zhì)的書信。王羲之是信奉道教的世家,在《晉書》中也有關(guān)于王氏家族“上章”的記載,故從帖文本身來看,所述事件當(dāng)為可靠。
此帖書法溫潤雅馴,沉著淑靜,若隱含自省自肅之意,作為王羲之行書經(jīng)典為歷代書家所寶愛。《書史》中云:“王羲之《玉潤帖》是唐人冷金紙上雙鉤摹帖……此帖連在《稚恭帖》后,字大小一如《蘭亭》,想其真跡神妙?!泵总婪Q贊此帖堪比《蘭亭序》,可見其對此帖評價之高。清代楊守敬在其《激素飛清閣評帖記》中也盛贊道:“真跡明時藏許文懿家,后歸吳用卿。項元汴、香光(居士)極重之,自云得此悟用筆之法。今觀香光所書,果得力于此不少。右軍真、行最少,今所存者,惟此與《快雪時晴帖》耳?!睂Υ颂挠涊d有多部著錄可循,又有“徐僧權(quán)”“唐懷充”“沈熾文” 等梁人之押署,可謂流傳有緒。
王羲之被后世奉為“書圣”,無疑是書法歷史長河中最璀璨的那顆星宿。人們對他的了解,更多的是源于那篇千古傳誦的《蘭亭集序》,抑或是羲之寫經(jīng)換鵝的傳說,但對于歷史上真實的王右軍,我們則知之甚少。歷來研究王羲之的學(xué)者專家們,更多的是從王羲之所書尺牘、手札中去窺見“書圣”生活的點滴。
“尺牘”一詞,最早是一種文體的名稱。隨著時代的變化,書寫材料和工具愈加豐富,如今,“尺牘”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成為書信的代名詞。在傳世的尺牘書跡中,書寫篇幅一般較短,書體上是以瀟灑、隨意的行草書為主,材質(zhì)主要是布、絹、帛、紙,內(nèi)容則多是涉及私人事件的家書。鑒于“尺牘”的這些特點,品讀一位書家的此類作品,可以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其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感受其最本真的性情。以《官奴帖》為例,觀者可通過閱讀此帖體察到王羲之書寫時的心境,正所謂“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不止如此,我們還可以由此進一步感受王氏的家族文化、交友、做官情況,進而對當(dāng)時的社會民風(fēng)、政治文化有所了解。
《官奴帖》東晉·王羲之 高2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