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錦瑟
現(xiàn)在過年越來越?jīng)]意思,不過是吃年夜飯、看春晚、搓麻將、搶紅包。古代的年卻是豐富多彩的,咱們一起來看看。
古代過年,好像是一場馬拉松狂歡,從小年(臘月二十三)一直嗨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小年是為大年做準備的,主題是祭灶神、大掃除、買年貨。每個朝代的灶神口味不同,羊肉、魚肉、豬肉、酒糟、麥芽糖、豆子、糕點都曾被灶神享受過。祭灶神是男人的活兒,大掃除是女人的事兒。《紅樓夢》里,就是王夫人和王熙鳳率領仆人進行年前大掃除。古代沒有消毒液,殺菌消毒全靠鹽。尤其是宗祠,必須打掃得干干凈凈。
大掃除之后,就是女人們最喜歡的活動——買買買,年貨市場簡直比雙十一還火爆!衣服、頭花、春聯(lián)、桃符、門神、年畫、年酒、彩綢、糖果、炭火盆、掃帚、日歷……只要跟過年沾邊兒的全熱銷,快遞小哥兒集體累到虛脫。
除夕前三五天,大家開始在同事、親戚、朋友、鄰居之間送年禮。普通人家就送點兒吃的,官宦之家的年禮五花八門。《紅樓夢》里,烏莊頭給賈家送的年禮價值2 500兩銀子,相當于50萬元人民幣。年禮往往也是職場的風向標:我看好你,年禮加三成;我認定你會衰,年禮減兩成。
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首詩是寫過年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睊焯曳①N門神,是為了驅邪避鬼;貼春聯(lián),是為了迎春納福。屠蘇酒據(jù)說能夠預防瘟疫,酒里居然有花椒,味道讓人刻骨銘心。
南宋之前的古代人民過年放的不是鞭炮,而是爆竹。先在院子里燃起一個火堆,然后把竹子扔進火堆里,竹子被火燒后會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脆響。大家不僅往火堆里扔竹子,還會扔用壞的掃帚、閑置的小物件之類,這不就是斷舍離嗎?
古代沒有春節(jié)晚會,但更加精彩。比如唐朝時,除夕夜有驅儺活動,男女老少戴著面具組團上街跳大神,是不是很有趣?當然,吃年夜飯、守歲、吃餃子、拜年,這些常規(guī)項目必須有。另外,唐宋時,除夕夜還要打灰堆,用木棍竹杖敲打灰堆,祈求新的一年萬事如意。
古代的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是祭祖。凌晨3點,家里男女老少換上新衣服,排好隊祭拜祖先。祭拜完祖先,再向長輩磕頭。天亮之后,組團給親朋好友拜年,請客吃年酒。初二,出嫁女回門,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初三,把祭祖供品撤掉。初四,接灶神。初五,破五,送五窮。把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送走,迎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進門……繼續(xù)請客、拜年、吃年酒,人脈圈廣的人家,年酒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聽起來累死了是不是?其實,古代人的娛樂節(jié)目也不少呢。比如,電影《妖貓傳》里令人震撼炫目的幻術,在漢朝大年初一的雜技演出中就可以看到哦!另外,有錢人家還會請戲班子到家里唱戲,這可比看3D巨幕電影還爽,絕對私人訂制。大家還可以一起說說笑笑打紙牌。
當然,最有意思的還是張燈結彩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一直是未婚男女浪漫幽會的情人節(jié)。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與薛紹就是在元宵花燈節(jié)邂逅的。在元宵節(jié),男女老少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煙火、看舞獅、觀猴戲……簡直嗨翻天。據(jù)說,宋朝還有元宵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非常豐富,包括戲曲、雜技、脫口秀、評書、相撲、魔術、舞蹈、足球賽、影戲……好像比現(xiàn)代的元宵晚會還有趣呢!
吃飽喝足玩夠之后,還可以約健身。在元宵節(jié)的晚上,女人們結伴散步“走百病”,逢橋必走,好把百病都散掉,祈求身體健康,百病全消。嗯,這樣能消耗不少卡路里,絕對健康!
看看,古代人過年是不是更有意思?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只能羨慕嫉妒恨啦!
(郭旺啟摘自《婚姻與家庭·社會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