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
中國的父母與孩子一直不是很擅長對彼此表達感情。
馬伊琍(著名演員)的父母都是上海知青,十五六歲去江西插隊,并在那里相戀、結(jié)婚。等到知青大批返城時他們傻了,因為結(jié)婚的知青拿不到城市戶口。當(dāng)時只有一個辦法:假離婚。于是,爸爸帶著伊俐住在爺爺奶奶家,媽媽住在自己父母家。為了經(jīng)得起居委會的不定期抽查和周圍窺探的眼神,兩人要見面只能偷偷摸摸地約在夜晚的外灘。分開的時候,父親抱著女兒在前面走,母親尾隨,一直跟到弄堂口,看著他們的身影消失在黑暗里,才哭著走開。媽媽總是一邊織著毛衣一邊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讓馬伊琍唏噓不已。
不管是否愿意,我們都常常重復(fù)著父母的某種生活軌跡。秦海璐(著名演員)說她的母親屬于20世紀(jì)80年代第一撥下海做生意的,也曾經(jīng)像她一樣忙得不著家,以至于她都不知如何跟媽媽撒嬌。媽媽想把所有的經(jīng)驗都傳授給女兒, “記住,這輩子任何人都沒有義務(wù)讓你快樂!能讓你快樂的只有你自己?!?/p>
我想這是一位母親的肺腑之言,也是一種極具不安全感的心理暗示。女兒變得獨立而辛苦,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直到有一天,女兒把掙到的錢寄給媽媽,對她說:“您說的不對。能讓你快樂的起碼還有我”。
父母年紀(jì)大了,成了需要照顧的“孩子”。海清在(著名演員)《心術(shù)》拍攝期間,父親突然病重。一次,她把父親送進手術(shù)室,醫(yī)生突然說剛送來一位遭遇車禍的,傷得很重,要海清他們等一等。這怎么能等呢?但沒有辦法。只有面對。在樓道里煎熬了數(shù)小時后,終于等到父親從麻醉中醒來后被推出來。她俯身溫柔地安慰道:“爸爸,沒事了。有我在,不用怕?!崩先俗プ∨畠旱氖郑徽f了三個字:“謝謝你?!焙G鍦I如雨下。
香港導(dǎo)演許鞍華也是在長大后才試圖去了解母親的。16歲那年父親告訴她,其實母親是日本人,在戰(zhàn)亂后留在香港,卻被婆婆禁止說日語,她才理解為什么媽媽會時不時地流露出孤獨落寞的神情。于是,在她導(dǎo)演的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里,才有了陸小芬和張曼玉扮演的母女從抵觸、對抗到相互疼惜。媽媽一天天變老,終有一天將帶著她所有的故事離開,這讓許鞍華把目光投向了人生的終點。在她屢獲殊榮的電影《桃姐》中,一位老保姆在簡陋局促的養(yǎng)老院里的最后日子,無論是凄苦還是溫情,都是淡淡的。那份節(jié)制是否來自許導(dǎo)對生活,特別是對母親人生的體味?
(據(jù)《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