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某日李國文老師打來電話,不知怎么,我們就談到了家庭。記得他當時在電話里語重心長地說:“想來想去,人生好比一葉扁舟,家是我們最有??繖?quán)的一處港灣。人過中年,沒有家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放下電話,我思忖李國文老師的話,覺得這是年長者的肺腑之言,并且從中體會到他對我的關(guān)心。
是啊,因為有家,活著才是有情趣的事。
當然,這一點對于小青年們也許恰恰相反,對于人到中年和中年以后的男人女人們而言,卻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中年是最常受傷、最需要忍耐精神的年齡階段,倘若沒有家,中年人連個可以躲起來舔傷口的所在都沒有。
目前,國內(nèi)的合資單位多得不得了,我以為家庭是最可靠的合資單位。夫妻雙方的收入和支出都記在一本賬上,即使各有私房錢,也是在不影響大局的前提下的“財經(jīng)截留”行為。
穩(wěn)定的家庭像最可靠的合資單位,關(guān)系虛設(shè)的家庭自然便像兩個沒有任何道義可講的合資伙伴組成的皮包公司,一方有難,另一方不釜底抽薪才怪呢!
家庭的合資關(guān)系當然不僅是收入和支出的流水賬簿子,還包括各自的情感和責任感以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
現(xiàn)在流行結(jié)婚之前,各自的財產(chǎn)單獨公證。這究竟是人類的基本生活態(tài)勢更加趨向文明和進步,還是更加趨向物質(zhì)化,我沒細想過。反正我個人沒什么大宗財產(chǎn),妻子也沒有陪嫁過來的大宗嫁妝。不管這世界變得多么文明和進步,我們那點兒東西——月薪、感情、對我們這個三口之家的責任感、對子女和老人的義務(wù),還是要統(tǒng)統(tǒng)地混合在一起過生活的。
大多數(shù)中國人似乎都是這樣的,大多數(shù)外國人也是。
家庭這個合資單位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不盡相同的,也不可以沒有區(qū)別。股份有限公司講分紅,分紅不均就要鬧內(nèi)訌,就會有斷然撤股的。家庭這個合資單位,依我想來,還是要講共產(chǎn)主義原則的。也就是說,要講共同富裕。如果搞到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則“家將不家”了。
我慶幸自己是在一個可靠的合資單位里任職——任著丈夫之職、父親之職,兼任兒子之職、兄弟之職。較累,但我始終全力以赴,并不曾產(chǎn)生“跳槽”的念頭,夫妻二人也都沒有誰炒誰魷魚的打算。兒子在我們這個合資單位里,看來還挺快樂的。
(摘自《父親》中國物資出版社 圖/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