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亞的近代

      2018-08-04 06:24韓東育
      讀書 2018年8期
      關鍵詞:幼童日本

      韓東育

      一開始,中國與東亞諸國都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被拖入“近代”的。近代化與現代化在西方語境中是一個詞(modernization)。它雖然有無數個定義,但在歐美人眼中,所謂近代化,應該是由他們主導的西方文明對與之不同者,特別是東亞傳統(tǒng)文明所進行的否定和改造過程。馮友蘭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對美國人說,“科學的進展突破了地域”,中國“也在進行工業(yè)化,雖然比西方世界遲了許多,但是遲化總比不化好”。馮氏對現代化的理性認可,顯然已不止于工業(yè)化層面:“說西方侵略東方,這樣說并不準確。事實上,正是現代侵略中世紀。要生存在現代世界里,中國就必須現代化。”(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二章)

      除了將空間問題時間化的解讀手法外,在中國,亦不乏把時間問題空間化者。在前近代,中國民眾對現狀有所不滿時,一般只能寄望于中華內部的兩個時間維度,即回望“三代”或指望“來世”??僧斀暗莱鲇诙钡默F實擺在人們面前時,包括錢穆等大學者在內的知識人都注意到,與古代王朝大亂后遁入空門以寄望于未來者的人生態(tài)度不同,近代同樣大亂,環(huán)境、生活亦復皆差,但人們卻“覺得有外國人可靠,還像有辦法”,于是竟一轉而發(fā)生“從前希望在來世,現在希望在國外”之類的時空置換面向,仿佛從前的一切煩惱都可以在一個被喚作“西方”的“地方”悉數化解(參見羅志田:《文化翻身:梁漱溟的憧憬與困窘》)。這種心情的產生,是因為中國在遭逢西方勢力前從來就沒有遇到過比自身更強勢,也更文明的對手。而接下來的變化表明,東亞各國內部在對外迎拒問題上發(fā)生意見分歧、對立甚至內戰(zhàn),以及各國問因近代化遲速落差而導致彼此戒備甚至敵對戰(zhàn)爭狀態(tài),也就不再有什么懸念可言。

      中國的近代人物,常常被教科書描繪成單細胞式的存在。于是,林則徐好像只知道開眼“看”世界,李鴻章則不過是一臺只會干“洋務”的機器,而梁啟超似更像川劇中的“變臉”??僧斘覀兛吹揭浴度A事夷言》為底本的《海國圖志》,曾經給日本的明治維新帶去過重大啟示,慈禧側近李鴻章在忍看官場糜爛時竟自稱“臣實是康黨”,以及梁啟超也聲言要與“革命”派孫文聯合等一幕幕真實畫面時,始知歷史并不是可率性簡寫的腳本和任意擺放的積木。李鴻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說法,直率地道出了中國不改變自身將自陷于死地的空前危篤,而林則徐組織編譯的《國際法》,竟比美國傳教士丁韙良翻譯于一八六四年的《萬國公法》要早二十年。然而清政府自身的判斷是,如此按照西方的規(guī)則來不斷調適自己的步法,勢必要威脅到中國沿用了千百年的價值理念、權力結構、秩序體系,一言以蔽之日“祖宗之法”,唯此,他們須先行確立能保全國體、政體的“本末”“體用”大端,認為只要“本”和“體”不出問題,去動一些不傷筋骨的外科手術,是沒有大礙的。于是,舉凡“幼童留美”“洋務運動”“小站練兵”“廢棄科舉”甚至“預備立憲”等,起初都還未出清廷所能容忍的范圍??烧纭叭辍逼r所暗示的那樣,這一復雜的混編劇目也同時造成了罕見的利益爭執(zhí)、內部對立和派系斗爭。政客們忽焉帝黨,忽焉后黨,忽焉康黨,又忽焉主戰(zhàn),忽焉主降,忽焉主和,他們要么西化,要么復古,一會兒要開放,一會兒要收束,卻最終均無法跳脫體制的束縛和利害的苑囿;而平衡牽扯之術和“家天下”的政治本質,又在宿命般地催生著你爭我奪、彼此傾軋、相互背叛甚至突發(fā)暴舉等窩內事端。結果,清廷最擔心的價值崩解、秩序坍塌、權力再分和中原逐鹿局面,竟反而紛至沓來。袁世凱身后的軍閥混戰(zhàn)和中國分裂居然能使他博得“最死不起的惡人”等酷評,還進一步為人們推出了一連串扭曲的歷史畫面。這組畫面顯示,清廷和北洋政府通過多穿衣服來適應外界氣候變化的結果,使中國人在最需要迎來符合時代潮流之新制度的關鍵時刻,卻只能欣賞到皇帝的新裝,且以為如此便已大功告成。孫中山晚年的悲嘆或許符合實際,說共和國都成立十三年了,可“兵權大的就爭皇帝”(《民權主義第一講》)。

      這意味著,在“體用不一”的原則下,家國認同與政治認同的分離,將宿命般地成為中國進步人士的悲情式選擇。原本,為了“求洋人擅長之技,而為中國自強之圖”(李鴻章語),清廷曾想到要培養(yǎng)一批與政府同心同德的“國家棟梁”,即人才問題。于是從一八七二年八月起,總理衙門共派出三批總計一百二十名的幼童到美國留學,原計劃的整個留學過程需要二十年時間,是即所謂“晚清幼童留美計劃”。然而僅僅過去八九年,李鴻章便因扛不住朝野非議,特別是來自首任中國駐美公使陳蘭彬所謂“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范難周”之彈劾(《光緒七年二月初六日出使美日秘國大臣陳蘭彬折》),遂建議撤回留美幼童,并于一八八一年六月二十八日照會在美幼童出洋肄業(yè)局,令師生盡速返華。對此有人撰文稱:“該事件主要是因為容閎出于輕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個人理念,干擾了清政府規(guī)定的留學教育之正常秩序所引起的,其本人應對這一事件負主要責任。”(潘向明:《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然而,撤回決定與其說是容閎對傳統(tǒng)文化之態(tài)度使然,不如說是清廷的人才擢用標準和自掘墳墓之擔憂使然。庚子賠款后,留學政策已由李鴻章時代的不得已轉向發(fā)展成張之洞階段的理直氣壯。時總攬全國教育大權的張之洞為表明他對幼童留美“失敗”教訓的汲取,遂明確提出了眾所周知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方針,認為幼童留美學生年紀太小,尚不能把握住中學為本之根要,而國家所急需的,似乎只應是單純的技術人才。可是,在幼童們被撤回的當年容閎就注意到:“學生既被召回國,以中國官場之待遇,比在美時學校生活,腦中驟感變遷,不堪回首可知。以故人人心中咸謂東西文化,判若天淵;而于中國根本上之改革,認為不能稍緩之事。此種觀念,深入腦筋,無論身經若何變遷,皆不能或忘也?!保ā段鲗W東漸記:容純甫先生自敘》)后來的事實果然不出清廷所料,幼童們在美國,正日趨蛻變成開啟新時代的新公民(參見諶旭彬:《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有過留美幼童經歷的唐紹儀被聘任為袁內閣的全權代表,正是他,才最終促成南北聯合并推翻了清廷。一九一二年三月,由袁提名,唐紹儀出任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但僅僅三個月后,唐紹儀因對袁大總統(tǒng)公然破壞《臨時約法》的行為表示強烈不滿,遂憤然割席,辭職而去。然而,這似乎并未妨礙唐氏的以下行動:五四運動時期,唐紹儀不但通電北洋軍閥政府表示支持愛國學生,且去電巴黎,要求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他的女婿顧維鈞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而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還被認為是自“盧溝橋事變”后國民黨方面“主張抗戰(zhàn)最力之一人”(宋臻:《留美幼童中的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

      兩種“認同”的分離傾向,在留日學人身上似表現得更加明顯。甲午戰(zhàn)敗后,清政府亦官派了多批青年人赴日留學。可這支隊伍中的重要代表人物魯迅卻與同為官派留學生的錢玄同在每每密議如何能“毀壞這鐵屋”,以為如此才能看到國家的新“希望”(《吶喊·自序》);而由張之洞親自派往日本學習的黃興,卻名副其實地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這里需重描一筆的,是留日出身的宋教仁。一九0七年,宋教仁到東三省組織革命時,意外地發(fā)現了日本欲利用合并朝鮮之機侵吞中國東北領土的陰謀。他于是發(fā)揮了其國際法和東亞歷史的豐富知識,寫出了一決中朝邊境問題的六萬余字鴻篇——《間島問題》。間島,是當年日本人和朝鮮人對圖們江以北、海蘭江以南中國延邊領土的單向稱謂,包括今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市。在《間島問題》中,宋教仁首先厘清了所謂“間島”的領土主權歷史。他通過大量的文獻,尤其是朝方文獻證實:“間島之領土主權,自唐中葉迄于明末,即屬通古斯人之傳來取得者,不特與朝鮮國家絕無關系,即與朝鮮人民亦無絲毫之關系也。”其次,長白山、鴨綠江、圖們江向為中朝兩國天然邊界,古往今來,早有定讞,毋庸置喙。第三,必須尊重康熙五十一年(朝鮮肅宗三十八年)中朝劃界的歷史事實。他精心選用了兩種朝方文獻——《通文館志》和《東國文獻備考》,有力地證明了當時兩國官員曾在長白山共立石碑并鐫刻“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于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字樣于石碑之上的歷史事實。宋教仁為捍衛(wèi)國家領土完整所做的這番艱苦工作,顯然不是因為他喜歡中國的當朝政治,于是有后人記錄曰:“(宋教仁)精輿地學,曾著《間島問題》一書,清政府得之,間島交涉,得以不?。ㄒ痪?九)。清政府欲請先生任外交,先生不為動?!庇谟胰螐椭^:“當問島問題發(fā)生后,交涉者一無把握。宋先生自日本走高麗,搜求高麗之古跡遺史,抵遼沈,又得中國及日本之史跡足以為此案之佐證者。復親歷間島,考求其地望事實,歸而著《間島問題》。書成,日本東京之有名學者,均欲求先生以此書版權歸諸日本,先生不允。時袁督北洋,得此書,電召先生歸國”,宋教仁只“以書付袁,而卒未歸。后間島交涉,因獲此書為輔佐,得未失敗。袁甚德之,電駐日公使酬先生以金二千元。先生不受。駐日使固強之,先生隨散之留東之困乏者,且謂:‘吾著此書,為中國一塊土,非為個人之賺幾文錢也!”(徐血兒:《宋漁父先生傳略》)吊詭的是,深諳“體”“用”大義并力排“幼童出洋”的張之洞,為了把自己的孫子送進日本“中央幼年學校”留學,竟不惜向日本貴族院議長近衛(wèi)篤磨公爵請托送禮——如此政治與人心、言論與行為的內在分裂,剛好給背其道而行之的日本帶去了足夠的反向激勵,也為它覬覦和侵越中國乃至東亞,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明治維新的殖產興業(yè)、文化開明和富國強兵,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當世界看到這個崛起于東亞的新帝國時,或許只注意到這浩大工程的落成速度,卻不太關注掩蔽于其速度背后的核心動能——“體用不二”的制度設計和“家國認同與政治認同”的合一。換言之,與西力沖擊下的中國內部分裂不同,日本的近代社會,似乎頗能讓人讀出團結。

      用“買櫝還珠”來形容中國近代化初期的知行特征,雖有些言過,但日本迅速掌握了歐美世界的本末精要,卻并非過言。中國的難局,符驗了嚴復的哲學質疑——“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也”;而日本的順利,亦不違康有為的事實陳述:“夫日本所以盛強者,為其兵之練歟?為其炮械之精歟?昧昧我思之,其有不然歟?其有本原者存焉?!彼慕忉屖牵骸皣L考歐洲所以強者,為其開智學而窮物理也,窮物理而知化也……昔吾中人之至德國也,必問甲兵炮械,日人之至德國也,必問格致……嗚呼,吾其宜為日弱哉!”或許,在決定被動近代化國家生死存滅的出發(fā)點——新興政治制度的迎拒選擇上,中日兩國一開始就走向了彼此背反的道路而不是“中體西用”即“和魂洋才”等式的似是而非;而康有為的事先預言和事后感慨亦顯然十分駭人,也空前悲愴:“光緒二十年甲午,先師年三十七。二月十二,入都會試,寓盛昱家。昱,肅邸從弟也。時有貴人問先師曰:‘國祚能幾何年?先師答曰:‘禍在眉睫。某貴人大駭,而心以為非。時擬以三千萬舉行萬壽,已而朝鮮變起,日本乘之,與我構兵,有甲午之敗?!保◤埐畼E:《南??迪壬鷤鳌罚叭毡巨枍u國,其地十八萬方里,當中國之一蜀,而敢滅我琉球,剪我朝鮮,破我遼東,躒我威海,虜我兵船,割我臺灣!”(康有為:《日本書目志》)

      “體用不二”的制度設計,曾讓日本在近代化起步階段躲開了知行乖離、表里不一甚至人格分裂的陷阱。這有助于理解,何以日本也發(fā)生過類似于“戊辰戰(zhàn)爭”等內部爭端,但其人才凝聚戰(zhàn)略反而會獲得巨大成功。明治維新迄今已過去了一百五十年。有關它的各種解釋和觀點,也早已汗牛充棟。不過有學者最近指出,這場改變日本國運的所謂“革新”,其最突出的一點乃體現在人才凝聚戰(zhàn)略上。飽受階級地位與家世限制的江戶時代已成為過去,人們迎來了自由選擇職業(yè)的明治時代。正因為新政府在成立宣言中就表明了以大力選拔人才、積極起用有才能者為第一要務的方針,而這一轉變又看似不革命其實是真革命,所以,稱明治維新是“人才起用的革命”,似乎更符合實際。這種觀點,顯然十分看重原敬、后藤新平、澀澤榮一、平田東助這些曾經作為“叛軍”并與新政府處于對立面的強大的政治家們的轉化與配合作用——原敬曾于大正七年(一九一八)九月組建了內閣,竟成為從叛軍之地產生的第一位首相。與此同時,留學生們在新政府人才登用中的走向,亦發(fā)揮了重要的風向標作用。早年乘“咸臨丸號”赴美國和荷蘭留學的赤松則良,本出身于戊辰戰(zhàn)爭時的叛軍陣營,然而,他的杰出能力被明治政府所看中,后來竟升任為海軍中將,并成為日本的造船之父;高橋是清的人生也是由他自己開拓的。這位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就任大藏大臣的人物,曾經是赴美留學生,當然也是首位生于叛軍之地的藏相即財務大臣(清水唯一朗:《復古、革命還是革新:勝者的僥幸與敗者的奮斗》,《東京人》二0一八年二月號)。只是,把這些“叛軍”的轉向統(tǒng)統(tǒng)歸功于明治政府的寬容豁達和不計前嫌態(tài)度,又顯然忽略了埋藏于事物背后的更根本原因。慶應四年(一八六八)三月十四日新政府頒布的“五條御誓文”稱:一、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凰?、破舊有之陋習,基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于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yè)。在那個時代,這無疑是一個導入先進制度文明并能夠引導日本走出困境、給國家?guī)砬巴镜男浴F渲?,人們多熟知表明其政治體制的第一條,但更為重要的其實是后面幾條。這些條目宣稱,只要是關心國家命運者,便無論其以往政治態(tài)度如何,都有著遠大的前程和光明的未來。宣言無疑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和同心同德,那些曾經是明治政權敵對勢力的幕府臣僚,也在這種感召下疾速轉向:就在政府頒布“五條御誓文”的同一天,開明幕臣勝海舟也剛好與西鄉(xiāng)隆盛在江戶進行著無血開城的會談。明治二十三年(一八九0)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還進一步明確了國家的人才戰(zhàn)略:“滿足法律或命令所規(guī)定資格的國民,享有平等的從事文官、武官或其他公職的權利?!保ǖ谑艞l)該憲法起草者之一的伊藤博文曾對此盛贊說,這才是“維新改革結出的美麗果實”。仿佛是人才世界的核裂變,那些凝聚于明治麾下的眾多人物,不但將日本牽引到足以比肩歐美的水準,還掀動了整個東亞,當然也禍及了整個東亞。

      在比較中日近代化的轉型速度時,學界有一句形象的譬喻,說日本是小船調頭易,而中國則大船調頭難。如果說,中國的近代多表現為“不及”,那么日本的問題,則往往出在“過猶不及”上。僅僅就早期明治史而言,無論是“文明開化”還是“國民國家”,也無論是“聯亞拒歐”還是“反帝反殖”,日本所欲實現的每個單一指標,在那個時代的原則和文脈上似乎均不失歷史和邏輯的真實性甚至正當性??墒牵虑榈淖呦虿]有遵循其內容單純的線性設計。由于日本政要難以違拗其前近代潛之彌深的周緣擴張慣性,唯此亦無法真正接受近現代平等的國際關系原則,加之他們總是過高地估計自身的整體運作能力,結果,近代以來由日本所提出的全部個案式構想,便只好以自身難以駕馭的善惡混雜式格局被立體推出。正是在運轉、應對和調整這部包括自身在內的高度復雜的“世界機器”的過程中,日本原本微弱的“正面意義”逐漸被“負面慣性”所淹沒,伊始的善惡交織亦次第滑向罪惡的單極。當日本的疾速調頭使舉國上下完全滑向“強則必霸”的帝國主義邏輯時,它也只能在同性相斥的邏輯下把自身放置于與老牌帝國主義的惡性纏斗中。結果當然是不言而喻的。美國的日本史專家霍爾曾矛盾地表達過他的感受:“在十九世紀中葉,當歐美的旅行者注意到日本這些與世隔絕的島嶼的時候,他們很難想象在一個世紀之內這個神秘的‘帝王之邦將把自己變?yōu)楝F代世界的主要國家之一?!墙裉烊毡臼鞘澜绲谌I(yè)國,而且曾經試圖搞軍事擴張,結果把自己的城市變成核戰(zhàn)爭的最早目標?!保s翰·惠特尼·霍爾:《日本:從史前到現代》)

      相比之下,中國的近代化“調頭”或日“轉型”,要比日本遲滯得多,也艱難得多。即便在物質意義上的“近代化”領域兩國已相當接近,可在社會整體的“近代性”層面,中國顯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然而,調頭難并不意味著不調頭,而在于如何才能保證這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穩(wěn)健地完成近代轉型工程。在這個問題上,康有為糅古今中西進化論于一體的“君主一君民共主一民主”等所謂“公羊三世”階段論,似乎更方便于人們去理解,何以日后中國會提出“三步走”的緩進式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中國的行進節(jié)奏為什么會發(fā)生從“趕英超美”到“小康社會”、從“共產主義”到“初級階段”的悄然變化。雖尚難確定“大同之世”與“民主共和”的中西熔接,可以改變近現代資本世界的走向和進程并給全球的現代化發(fā)展貢獻出璧合中西的新模式,但今天的國際社會,已經從復興的中國身上看到了這一變化和趨勢。當年竹內好在對比日中兩國接受和借鑒西方價值和制度的不同表現時,曾提出過“轉向”與“轉換”的概念:“轉向,是發(fā)生在沒有抵抗處的現象,它缺乏化外物為自身的欲求……轉換(回心)則不同。它看上去像是轉向,但方向卻相反。如果說,轉向是向外的動作,那么轉換就是向內的歸趨;轉換以保持自身來體現,而轉向則以放棄自我為特征;轉換以抵抗為媒介,而轉向則無需媒介;轉換發(fā)生的地方不會出現轉向,而轉向出現的場所也不會有轉換發(fā)生。轉向法則支配下的文化與轉換法則支配下的文化,存在著結構上的差異?!焙喲灾?,“日本文化就類型學而言是轉向型文化,而中國文化則是轉換型文化”(竹內好:《中國の近代と日本の近代》)。這似乎在說,“轉向”是“外化而內不化”,而“轉換”則意味著“內化而外不化”。然而,“內化”與“外化”、“化”與“不化”的關鍵,取決于該國的文化是否給它提供了相應的條件和可能性。有一點應該是真實的,即近代以來遭受過過度苦難的中華民族,已學會了在自我反省和自我超越中前行,哪怕其行進速度很慢,又哪怕前途荊棘叢生。

      猜你喜歡
      幼童日本
      陳蘭彬與留美幼童
      探尋日本
      幼兒遺忘校車致死案不能總是輕判
      日本:入住書舍,與書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驗日本耐心
      對“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插圖的質疑
      日本混亂中迎接希拉里
      新津县| 黑山县| 天津市| 泰来县| 晋中市| 伊吾县| 卓尼县| 海口市| 三穗县| 阿尔山市| 望都县| 黄梅县| 郎溪县| 武鸣县| 龙岩市| 南丹县| 泰顺县| 应用必备| 甘南县| 武穴市| 陆良县| 松江区| 罗田县| 涟源市| 南安市| 彭山县| 天镇县| 吴江市| 贵阳市| 丽江市| 马公市| 军事| 徐闻县| 中方县| 开平市| 辉县市| 米泉市| 法库县| 广西| 通化市|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