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赴斯洛文尼亞特派記者 葉琦
所有到過斯洛文尼亞的人,一定和我一樣沉醉于它的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這個地處阿爾卑斯山南麓的巴爾干小國,有著“歐洲綠寶石”的美譽,其首都盧布爾雅那還曾被評為“歐洲綠色之都”。對于人口不多、經(jīng)濟不強的小國來說,獲此殊榮著實不易。走在斯洛文尼亞的街頭,我發(fā)現(xiàn)他們用雨水清潔街道,鋪設交通路面則會重新使用原有的碎石和瀝青。他們還將生物垃圾加工成堆肥,從中獲得電能和熱能。同時,斯洛文尼亞人每月都根據(jù)拋棄垃圾的次數(shù)與體積來繳納管理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為了倡導節(jié)約,該國還開設“東西圖書館”,鼓勵人們在這里分享和租借不常用的東西。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斯洛文尼亞可以算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典范之一,其“綠色之道”和“生態(tài)之舉”值得借鑒。
本刊赴突尼斯特派記者 黃培昭
近日,突尼斯文化城正式對公眾開放。文化城位于首都市中心的穆罕默德五世大街,各大銀行、保險公司、石油機構都在同一地段,其周邊繁華程度可見一斑。透過翠綠的椰棗樹,我看到一座高大建筑,上端用遒勁的字體寫著“文化城”,還有鮮艷的突尼斯國旗迎風飄揚。一位名叫蘇菲亞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文化城設有電影院、劇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等,設施全是新的。新開張的文化館安排了豐富的活動,如風格懷舊的阿拉伯傳統(tǒng)電影展,展出了不少珍貴的黑白片。我還受邀出席了一場阿拉伯當代文學研討會,多名作家聚集在文化城,就文學現(xiàn)狀各抒己見。文化城之旅令我頗有感觸,突尼斯把文化城安排在黃金地段,同時籌備傳統(tǒng)文化大餐,清晰折射出該國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
本刊駐韓國特派記者 陳尚文
韓國電影《燃燒》近日在戛納電影節(jié)上迎來首映。電影中的鐘秀想成為一名小說家,現(xiàn)實中的他卻在物流公司打工,住在簡陋的房間里,父親坐牢、母親出走更加重了其生活的疲憊。另一位主人公惠美則在信用卡還款的泥沼中掙扎。2018年上半年,和《燃燒》有著類似主題的韓國電影還有很多,如 《鴨城》 《小公主》 《五子棋少女》,都將鏡頭對準了“疲憊、孤單、迷惘的青春”。有學者曾將韓國社會中因為生活艱辛而放棄戀愛、結婚、生育、人際關系和購房的年輕一代稱為“五拋世代”,這反映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現(xiàn)實高壓下感覺前景暗淡,于是從影視、游戲等虛擬世界中獲得慰藉。近幾個月接連上映的殘酷青春電影,正是當下韓國年輕人面臨諸多現(xiàn)實困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