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麗云
摘要:1921年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團體組織。研究會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和翻譯,在工人階級中傳播馬克思學說。它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于二十世紀早期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選擇與信仰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馬克思主義;傳播
一、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
1920年初,馬克思主義在國內(nèi)迅速傳播,談論社會主義成為時尚。在李大釗的帶動下,北大出現(xiàn)了最初一批熱心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分子。最早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1918年就開始籌備了。由于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人日益增加,有公開組織活動的必要,因此在11月17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登出了《發(fā)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啟事》,公開征集會員。李大釗未具名,由鄧中夏等19人發(fā)起。其中鄧中夏、黃日葵、高尚德、何孟雄、范鴻劼、朱務善、劉仁靜、羅章龍、李梅羹、李駿等人,都是北京大學的共產(chǎn)黨員。依據(jù)當時的情形,李大釗通常都是以北京大學教授、馬克思學說理論家的公開身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有他具名發(fā)起或參加的各種社團、社團、學會很多,為什么在發(fā)起人名單上沒有李大釗的名字呢?這是因為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李大釗擔任北方黨的領導,他若參與發(fā)起,不免帶有黨派的色彩。為了便于開展各項工作,李大釗沒有具名發(fā)起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的研究會。我們一般把李大釗視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指導者與顧問。
二、亢慕義齋
研究會在經(jīng)過蔡元培校長同意之后,從北京大學借了兩間屋子,一間作為辦公室,一間作為圖書室,并且將圖書室取名為“亢慕義齋”(“亢慕義齋”系Communist的音譯,即共產(chǎn)主義)。[1]學會的圖書室,收藏中外各種圖書、報紙雜志,并于每日下午四時至八時開放(星期日在上午八時至十二時開放),供研究會會員借閱。
在1922年2月6日,研究會在北京大學日刊發(fā)布了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通告(四)中,公布了研究會已擁有馬克思主義的英文書籍40余種,中文書籍20余種。分為“社會主義從書”“勞動問題叢書”“歷史叢書”“東方問題叢書”“俄國問題叢書”五類。另有報紙雜志19種。
為了翻譯這些外文圖書,亢慕義齋專門成立了一個翻譯室,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翻譯室設3個組:英文組、法文組、德文組。英文組:高尚德、范鴻劫、李駿、劉伯清。德文組:李梅羹、王有德、羅章龍、商承祖、宋天放。法文組:王復生、王茂廷。德文組翻譯過《共產(chǎn)黨宣言》,出了油印本;根據(jù)李大釗的意見,翻譯過《資本論》第一卷,也印了油印本;還翻譯了《震撼世界的十日》,供研究會學習、交流研討之用。[2]
三、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活動
1.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宗旨:學習馬克思理論。根據(jù)研究會的規(guī)則,會員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專題研究小組,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研究會成立之初。在分組進行專題研究方面,研究會最初設立了三個“特別研究組”,十個“固定研究組”,除上述各研究組外,后來又設了一個《資本論》研究組。會員們每星期六晚,就有關問題組織討論會,進行專題討論。會員可在研討會上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會員則可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形式類似于辯論會,在辯論過程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3]
馬克思主義演講活動。研究會每月會舉辦一次公開演講?;顒訒r間一般定在月底,主講人均為知名學者,李大釗、顧孟余、陳啟修、高一涵等人均參加過演講活動?!榜R克思學說研究會”舉辦的第一次講演會,是1922年2月19日下午在北大第二院大講堂公開舉行的,由李大釗同志講《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說》。該會公開宣布:“不論會員或非會員皆歡迎自由來聽”,借以廣泛地團結對馬克思主義有興趣的進步知識分子。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規(guī)定的活動以外,還利用一些紀念日開展活動,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例如,1922年5月5日 ,該會為馬克思誕辰一百周年舉行紀念大會,會上李大釗、顧孟余、高一涵、陳啟修等都作了講演。1923年1月15日,該會又為德國無產(chǎn)階級優(yōu)秀戰(zhàn)士李卜克內(nèi)西和盧森堡犧牲四周年舉行了紀念大會。通知中說:“屆時深希本校間學 (尤其系S·Y·團員)全體赴會為盼!”由此可見,研究會的宣傳活動在廣大知識青年,特別是團員中間是相當廣泛而深入的。
馬克思主義翻譯活動。研究會主要活動之一是搜集和翻譯馬克思理論著作。研究會搜集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圖書,其中大部分為向北大圖書館借閱后的手抄本,其余則主要是由會員自購捐獻。李大釗在出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為研究會購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研究會擁有英文版馬克思主義書籍40余種、中文版書籍20余種、德文版10余種,同時研究會曾有一個名為“亢慕義齋”的翻譯計劃。根據(jù)這一計劃研究會翻譯出版共產(chǎn)主義系列叢書10種、列寧系列叢書14種、馬克思主義叢書14種。該會所擁有的書報雜志即達二百余種。在當時來說,可算是相當豐富的了。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中國最早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開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都提供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依據(jù)和基礎?;厥字袊詠?00多年的歷史,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是歷史的必然。20世紀初,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苦苦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時候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被100多年來世界歷史發(fā)展進程,特別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科學真理,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xù)奮斗!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日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蕭超然.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曹玉華.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活動探源[J].蘭臺世界.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