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翊綺
摘要:“德育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贝髮W生作為一個龐大而重要的群體,一直是各國德育的重點對象。雖然不同國度對德育的稱謂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加強對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方面的教育,以引導其培養(yǎng)基本的公民理念、責任意識,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本文就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德育工作進行深入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工作;問題;途徑
一、當前大學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工作目標模糊
首先,德育沒能因人而異。學校一直用統(tǒng)一的德育標準來要求學生,德育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能“因人而異”,忽視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差異,不能區(qū)別對待,致使很多大學生對德育不接受、不認同,甚至產(chǎn)生排斥心理。其次,德育和智育脫節(jié)。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強調智育,對德育工作嚴重忽視。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已形成,大學階段的德育工作著眼于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違背學生實際需求,不能很好地遵循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實際情況背道而馳。最后,知行嚴重分離。德育工作過于抽象和理想化,德育脫離實際,不具備可操作性。在實際過程中,德育和政治教育混為一談。重說教,輕實踐,使得德育流于形式。德育忽視學生的實際需要,使很多學生難以接受和認同德育目標,出現(xiàn)逆反心理,導致大學生出現(xiàn)知行分離的現(xiàn)象,影響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德育理念脫離實際
德育理念是德育工作者對德育的基本看法,在德育中,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脫離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堅持“教條主義”,這嚴重了影響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很多德育工作者一方面還把德育僅限于對課本內容的簡單解釋,不能滿足大學生更深層次的內心需求;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只重視對大學生的政治教育,把屬于大學生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教育一律歸于政治教育,限制大學生的人生視野,影響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此外,在實際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太重視自己的權威地位,忽視大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只強調社會價值,忽視大學生的個人價值,缺乏人文關懷。學習是一個互動過程,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德育中過分強調德育工作者的權威地位,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減少師生互動過程,致使部分大學生對德育失去興趣,從而影響德育的實效性。
(三)德育內容有待提升
長期以來,在大學的德育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刻意強調內容的正確性,對德育的目的絲毫不掩飾,在德育過程中過分重視政治內容的教育,強調灌輸“正確的”思想,回避那些“錯誤的”觀念和社會現(xiàn)象,一旦大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到現(xiàn)實狀況,就會對課本知識產(chǎn)生懷疑,這會降低德育的信度。在信息普及的當代,德育應根據(jù)社會發(fā)展變化及時更新內容,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借鑒國外有利的文化內容。當代社會,獨立、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許多大學德育內容仍舊停留在一成不變的課本上,德育內容不能及時更新,跟不上大學生思想發(fā)展變化,不能解答大學生疑點、難點問題,不能開闊大學生認知視野,德育內容滯后于大學生實際需求。
二、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
(一)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必須重視課堂教育
課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專業(yè)課滲透和公共選修課等。思想政治教育課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夢”教育等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核心內容。專業(yè)課滲透要求授課教師將德育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到各專業(yè)課程中,通過系統(tǒng)講授專業(yè)知識起到對學生思想品德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挖掘專業(yè)方面具有思想性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公共選修課應當側重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精神是錘煉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內容,高校要多多開設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選修課程,把選修課作為提高大學生修養(yǎng)和道德境界的重要渠道。
(二)尊重和發(fā)揮學生在德育工作的主體作用
在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中,高校領導機構及其輔導員必須要明確學生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體,只有尊重和發(fā)揮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德育教育為學生服務,真正維護學生的權益,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從而使德育教育內化成學生的一種自然的行為,引導學生將德育教育標準作為日常行為的指導和準則。學生發(fā)展和成長的動力源泉是自己,自我教育是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內涵,只有當學生自己對道德具有極大的需求后,才會積極主動地踐行德育目標,并逐步實現(xiàn)道德素質的內化和升華。因此,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對于涉及到學生利益和影響到學生發(fā)展的事件必須要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讓學生公平地參與到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中去,并對內部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督和參與,維護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三)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必須豐富活動載體
德育活動載體是指通過開展寓教于樂、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包括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素質拓展等內容。青年大學生精力充沛,成才意識強烈,喜歡通過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高校要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設計一系列品位高雅、喜聞樂見的活動,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比如高校擁有強大的科研平臺,要結合專業(yè)特點設計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競賽,在科研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思想、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思維和職業(yè)道德等教育。再比如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組織開展社會實踐“三下鄉(xiāng)”活動,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國情、民情,與人民群眾結合,與實踐結合,既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奉獻精神和端正的勞動態(tài)度,還有力促進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三、結束語
總之,在新形勢下,德育工作應該與時俱進,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讓德育成為大學生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要讓學生走向社會,理論結合實際,從實踐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積極的、健康的思想理念。大學生德育是一個巨大而又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德育工作要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滿足大學生多層次、有針對性的心理需要,為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開拓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增強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方法探析[J].李璐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04)
[2]以人為本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J].周志琴.思想教育研究.2010(06)
作者簡介:何翊綺(1991.10.31),女,河南省新鄉(xiāng)市,漢,本科,助理實驗師,輔導員,就業(y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