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許多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在現(xiàn)代社會快速的新陳代謝下,漸漸式微,失去了滋味。
以端午節(jié)為例,許多家庭一想到放假了,外頭肯定人滿為患,索性一家老小癱坐在電視前,看著舊瓶裝新酒的特別節(jié)目,不然,就到對街的便利超商,微波幾顆粽子回家吃完,就算給了端午節(jié)一個交代。
這怎么成呢?端午可是中國三大節(jié)日之中最有趣、好玩、富含典故、生活智慧的節(jié)日。當然,還需要您動動巧思,把屬于節(jié)日的氛圍找回來。
中國的夏季屬于潮濕而悶熱的天氣,雄黃酒是老祖宗用來避免遭蟲咬的偏方,效用相當于現(xiàn)在所使用的“防蚊液”。雄黃的成分是三硫化二砷,為橘紅色的有毒礦物質,在中藥店就能買到。少量的雄黃粉加上米酒,攪拌后就是傳說中可以讓“白娘娘”現(xiàn)形的雄黃酒。
古時候沒有消毒藥水或清潔劑,人們多趁酷暑蟲疫瘟生之前,也就是端午節(jié)期間,在房子四周灑上雄黃酒,用以殺蟲解毒。并將雄黃或朱砂在兒童額頭寫上一個“王”字,以求毒邪不敢侵犯。不過現(xiàn)在人們了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即使喝少量也對人體有害,所以這種“因時制宜”的藥酒也已被淘汰。
艾草、菖蒲和榕葉都是端午節(jié)掛在門前,用來趨吉避兇、祛病解毒的民俗植物。為何會有這樣的習俗呢?因為農(nóng)歷五月有“百毒之月”之稱,這時候有很多的蚊蟲毒物開始活躍,所以為了驅蟲和避邪,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上懸掛艾草和菖蒲。
另外,還有一種隨身攜帶的防蚊液——香包,香包內的香料也有驅除蚊蟲的功用呢!
當初粽子并不是用竹葉包的,而是裝在竹筒中,叫作“兵罐”。因為據(jù)說有人夢見屈原,說投在江中的米飯,都讓蛟龍奪去,如果用竹葉包著,再系上五彩的絲線,蛟龍就不敢吃了,粽子因此改為用竹葉包了。
另一種傳說,則是因為鄉(xiāng)民在屈原投江后,怕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所以用竹葉包糯米飯丟入河中,想要使屈原的身體完整,后來所包的食物除了糯米外,還加入豬肉、花生、咸蛋等內餡,演變成現(xiàn)代的粽子。
今日,人們又賦予包粽子一個新意義,因為農(nóng)歷五月接近各種升學考試,包粽諧音為“包中”,象征“上榜”,因此粽子也成為祈求考試成功的象征食物。
據(jù)說在端午節(jié)中午十二點整,可以做一件很神奇的事喔!只要能在這一天的中午把雞蛋立起來,據(jù)說未來一整年都會有好運氣,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試試看吧!
站在科學的角度,有種說法是,在端午節(jié)時,太陽直射北半球,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拉扯,恰巧形成兩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作用在雞蛋上,就容易使蛋直立起來。而平時當然也可以立蛋,但困難度較高罷了。
其實,立蛋是有小小技巧的,例如:在較粗糙的地上立蛋;在蛋殼的底部敲一個小洞;在桌面撒上沙子或鹽,還有把蛋拿到墻角站立呢!
還有傳說在端午節(jié)中午十二點整,飲用井水可以治百病,還能延年益壽喔!這叫做“午時水”,特別是有名的井水,像臺中大甲鎮(zhèn)鐵砧山上的箭井,當天就會有很多人上山取午時水呢!
龍舟本來是一種祭水神的儀式,是為了消災祈福,后來附會為鄉(xiāng)民撐船尋找屈原的身軀,沿至今天,龍舟競賽已經(jīng)成為端午節(jié)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都請地方德高望重的人提筆在龍舟眼上點眼睛,稱為“開光”。初五龍舟下水前,還要敲鑼打鼓,抬龍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眾燒香禮拜及放鞭炮,巡行后龍舟便入水比賽。選手們以劃一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道終點處插有錦標,看哪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隊。
在古代許多傳統(tǒng)活動漸漸式微之際,龍舟不但越來越受重視,更成為鍛煉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而觀賞龍舟競賽,也成了全家大小調劑身心的最佳休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