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乾明寺塔位于鄢陵縣城西北隅龍形崗上。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明寺塔始建于隋仁壽四年(604年),北宋曾重修。據(jù)1996年在塔剎中發(fā)現(xiàn)的明代《重修舍利寶塔記》記載,原塔高一十八層,明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因地震塔身九級以上墜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時建成十三層,改鐵質塔剎為風磨銅剎?,F(xiàn)存乾明寺塔為磚結構六角十三層樓閣式建筑,高38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塔基青磚壘砌,青石壓條,平面六角。塔身六角圓形倚柱,每層檐部均施磚雕斗拱,七層以下為雙挑鴛鴦交手拱,七層以上改為單挑,盧斗幽度明顯,下置磚雕普枋和欄額,瓦檐挑角,各角置青石套獸,上懸風鐸。塔身一層南面有佛心室,北面有拱形洞門,內(nèi)設臺階可旋登至八層,第二層砌磚雕直欞假窗3個,第三層嵌磚雕佛像8尊。塔身鑲嵌有佛龕14個,拱形洞門10個,巧妙結合,錯落有致。塔剎為二層仰蓮承檐,上置金屬盤托寶珠。塔通身呈淺橙色,每當晴日,在燦爛陽光的沐浴和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塔剎塔身交相輝映,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已成為鄢陵人文景觀的標識性建筑。
塔下原有乾明寺院一座,始建于唐貞元三年(787年)。史書載:“鄢陵古邑,跨崗為城,西北隅據(jù)崗為寺,地當乾位,寺因以名。”原寺內(nèi)殿宇輝煌,香火繚繞,誦聲如潮,為當時遠近聞名的佛教勝地。每當誦經(jīng)勞累之余,佛家弟子就在寺前空地上栽種花草,并開挖一個人工湖用于澆灌,湖內(nèi)種荷,湖邊植柳,天長時久,乾時寺便成了一年四季百花競放、姹紫嫣紅的大花園。明嘉靖元年,因地震乾明寺受損,今寺廢塔存。
1996年在對塔進行整體維修時,從塔剎內(nèi)發(fā)現(xiàn)明代鎏金銅佛、十八羅漢銅像及《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藥師經(jīng)書》等48件彌足珍貴的文物。其中刻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共十卷)是迄今國內(nèi)發(fā)現(xiàn)保存最為完整的稀有版本,河南省文物局修復整理裝裱后,成為河南省珍貴的古籍善本。
乾明寺塔建造年代久遠,風格獨特,結構嚴謹,保留有多個時代的建筑作法,對研究古代磚塔結構及建筑技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