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帥可 李 曉
無錫園林作為江南園林的組成之一,具有自己獨特的發(fā)展脈絡(luò)。對無錫園林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寄暢園,相比之下,有關(guān)無錫其他園林的研究甚少,尚需要多個案例的補充探析。本文選取無錫膠山西林作為研究對象。目前僅趙建中《膠山西林》對西林的相關(guān)文獻(xiàn)進(jìn)行了整理,高居翰、黃曉、劉珊珊《不朽的林泉》對西林現(xiàn)存的十六景圖冊①進(jìn)行了梳理和探究,以及一些分散的歷史考證文獻(xiàn)對該園的記載[1-2]。從至正《無錫志》[3]、明弘治九年《重修無錫縣志》[4]以及清《泰伯梅里志》[5]等縣志②中可以梳理出無錫安鎮(zhèn)周邊山水、人文環(huán)境的發(fā)展沿革,同時也可發(fā)現(xiàn)西林的少量記載。而江蘇鳳凰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無錫文庫》較為全面地收錄了安氏家族文集以及安氏族譜對本文的宅園梳理和空間復(fù)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③。得益于以往學(xué)者的研究,以及收集到的古籍文獻(xiàn),本文對西林的歷史沿革和空間格局進(jìn)行分析,并試圖呈現(xiàn)其盛期時的園林特征。
明無錫城依傍錫惠山,遠(yuǎn)望膠山,山水形勝極佳,園林營造興盛。錫惠二山構(gòu)成古城的底景,膠山則為古城遠(yuǎn)處之屏障,彼此遙相呼應(yīng)。錫惠山水佳處自古多建別墅、園林,諸如鄒迪光愚公谷彼時就已為人傳誦,秦燿寄暢園則傳承至今而未泯,如此種種使得錫惠二山與無錫古城相得益彰,與之相應(yīng)的膠山則聞?wù)吡攘?。事實上在明代,西林興建后,其同樣因北踞膠山且兼得山水之勝而聲名遠(yuǎn)播,“二百年以來,為東南一名區(qū)”[6]。明朝著名文人王世貞對西林的自然丘壑艷羨不已,并為之題寫《安氏西林記》。在秦燿將鳳谷行窩改建為寄暢園過程中,安氏西林營造經(jīng)驗對寄暢園的興建亦不無裨益④,西林之勝概可見一斑。
西林北倚膠山,南接安鎮(zhèn),為一處宅傍園林,其選址得之于安鎮(zhèn)之區(qū)位。
無錫城東北約20km有一座小鎮(zhèn),名為安鎮(zhèn),西林與安氏家族的其他宅園均位于安鎮(zhèn)。據(jù)《泰伯梅里志》記載,在安氏家族進(jìn)駐以前,安鎮(zhèn)僅為一個小村莊,名堠村,明洪武時因為安汝德之墓又稱安家墳,后因“前后安氏益大寖以成市”[7],發(fā)展并聚居成鎮(zhèn)。
相對于錫惠山毗鄰無錫古城,安鎮(zhèn)則與其相距甚遠(yuǎn),但以安鎮(zhèn)為中心,其東為常熟,東南為蘇州,西南為無錫古城,西北為江陰和常州,東北為張家港,安鎮(zhèn)至這些城的距離都在50km距離以內(nèi)。得益于江南發(fā)達(dá)水網(wǎng),從安鎮(zhèn)走水路可便捷來往各地。運河經(jīng)過無錫城向北至南興塘,再經(jīng)南興塘、石棣、九里、橫塘、芙蓉塘、大成、宛山蕩、謝埭蕩、白米蕩、最后流入蠡湖。膠山的南邊緊靠信義瀆分支——橫塘,再向南約1km路程便是長達(dá)4.5km的九里河。信義瀆和九里河2條河流平行地自西向東蜿蜒而行,構(gòu)成無錫至常熟的水路交通要道(圖1)。水陸要沖的地理區(qū)位決定了安鎮(zhèn)成為無錫城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使得安鎮(zhèn)具有良好的園林水源便利與材料運輸便利。
錫惠山與運河相傍古城的山水格局,使得錫惠山早已遍布古跡名勝及園林別墅,相應(yīng)地,古城以東的膠山成為一塊待人雕琢的璞玉而凸顯出來。以安鎮(zhèn)為中心畫一個半徑為5km的圓形,在這條圓形線上可以看到斷續(xù)相連的12座山丘,這十二山可從安吉(安紹芳叔父安希范的后裔)解釋其自號的文字中獲得:“無錫出東廓而北三十余里,西垠村繞廓皆山,其東南日宛山,鴻山、高山、石寶山、白擔(dān)山、佘山、奚山,其西北曰堠山、雞籠山、鳳凰山、牛腿山、膠山,居十二山之間,故自號十二山人。[8]”(圖2)十二山在無錫城東形成的以安鎮(zhèn)為中心的圍合之勢,而膠山在這一格局占北方主山之位。
離膠山最近的為吼山、鳳凰山、雞籠山三山,相較于這3座山,膠山體量更大,且有3座峰頭(圖3)。從殷商時期起,膠山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就受到各代名人以及佛道兩家的青睞。膠山中、東峰二峰間有玉皇殿,原為道教洞虛宮,始建于梁大同年間,后廢,改建別處。另一座從未更址的是膠山寺,位于膠山北面,始建于梁太清初年,經(jīng)歷過數(shù)次重修,初為梁蕭侍郞宅,后改建為膠山寺⑤。
安氏早期住宅群“桂坡公第”位于安鎮(zhèn)。安璿(安紹芳叔父安希范孫)所撰《膠東山水志》載道:“桂坡公第,膠山為屏,嵩山為案,東虞西惠為障,宛山為文筆峰,南陽山為遠(yuǎn)照。[9]”這使得安氏西林天然具有風(fēng)水佳處的建園基質(zhì)。桂坡公第由“臺憲第”和“鴻臚第”所組成,臺憲第由安紹芳曾祖父安國建成,傳于長子安如山(安紹芳的祖父);鴻臚第由安國次子安如岡建于臺憲第之西,后傳于安紹芳。臺憲第與鴻臚第的規(guī)模都十分宏遠(yuǎn),可“睥睨中地”。后因安如山次子安希范名聲漸大,在安氏家族中的地位無人可及,安氏便將擴建之后的桂坡公第統(tǒng)稱為天全堂。入清以后,雖安氏式微,安璿時期,仍繼續(xù)擴建其住宅,增建罨畫樓。百年之間形成了安氏家族的宅院基本格局:鴻臚第、臺憲第、天朝第與罨畫樓依次錯落于膠山之前。
圖1 無錫膠山水路交通示意圖(底圖摹自清《泰伯梅里志·縣境圖》)
圖2 安鎮(zhèn)與十二山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底圖引自Google Earth)
圖3 膠山地形分析(底圖引自Google Earth)
2.2.1 安國時期奠定山水基底——以工代賑的山莊河挖掘
明后期江南造園活動興盛,安氏在不斷擴大住宅群的同時,也傾心于建造屬于自己的園林。安國因父親安祚甚愛菊花,首先在堠村為其建菊樂園:“晚年安國筑園以娛親,園中極亭池竹石之勝。[10]”之后,由于“性嗜山水”,安國便陸續(xù)修建了另2處園林:嘉蔭園與桂坡館。因嘉蔭園建在鴻臚第的后方,可看出安氏住宅群與園林群是緊密相連的,宅與園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
桂坡館,即為西林前身,最初屬于俞公卞氏:“西林,國初俞公卞氏萬柳堂故址也。公卞嫻詩文,隱于山陽,因畦結(jié)茅,繞洼種柳,耕讀其中。俞后式微,漸歸安氏。[9]”安國接手俞公之后,先種植滿山的桂花樹,用以經(jīng)商,后因為自然災(zāi)害,雇傭百姓挖湖,建造桂坡館的同時,又幫助邑人解決了他們的民生問題:“膠山數(shù)里無水,嘉靖間,歲旱民饑,國出粟,課民鑿渠,日集千夫。自春及夏,遂成巨浸,活民無算。石田轉(zhuǎn)為沃壤,圃亦遂為一邑冠。[5]”安國集資挖湖名為“山莊河”,其中建有仿鎮(zhèn)江金山和焦山的二島,曰:“金焦分勝”。
安國并沒有對膠山與山莊河進(jìn)行較多的整改,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僅是“循堤種樹”“因山蓋亭”,漸漸才有園林的格局。至安如山接手桂坡館后,改名為“西林別墅”,建以觀松聽風(fēng)為主的“風(fēng)弦障”一景(此景亦為安紹芳時期三十二景之一),安如山時常與父親共坐風(fēng)弦障上,逍遙有忘世之感。
2.2.2 安氏諸林的漸次營建——東林、西林、南林的建成
安希堯(安紹芳的父親)建東林于桂坡館之東,安希范建南林于桂坡館之南,安紹芳擴建西林別墅為西林(西林應(yīng)經(jīng)由安希堯傳至安紹芳,但安希堯時期尚未發(fā)現(xiàn)文字記載)。東林最先落成,位于膠山中峰之前,較西南兩林規(guī)模更小,但能覽西南兩林之勝。東林與當(dāng)時名噪一時的“東林書院”重名,東林書院明代由“東林八君子”重修講學(xué)其中(安希范為八君子之一),為江南地區(qū)文人匯聚之地,同時也是談?wù)搰碌闹饕浾撝行?,所以“東林”的含義不言而喻,進(jìn)而可推測西、南兩林的命名是因其位于東林之西、之南的緣故。安紹芳雖然是安希范的侄子,但就二人年歲來說,安紹芳比安希范大整整16歲,安氏家族在安國手上達(dá)到財富的頂峰,在安紹芳和安希范時期達(dá)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高點。隨著桂坡公第到天全堂,菊樂園到東林、西林、南林的相繼完成,安氏家族的宅第和園林臻于極盛(圖4)。
2.2.3 安氏諸林為核心的山水勝地的形成——膠山四十景
得益于安氏西林、南林、東林等園林的營建,尤其是西林在明后期的繁盛,使得膠山周邊獲得顯著發(fā)展,并以其為核心,逐漸成為與錫惠山相媲美的又一山水勝地。在《膠東山水志》中,詳細(xì)記述了膠山周圍安氏之園林、宅第、田畝、墓園、祠堂及一些道觀佛寺等勝跡,共計四十景(表1)。這四十景全面細(xì)致地概括了安氏家族的所有住宅與園林以及周邊為人稱道的風(fēng)景。
表1 膠山四十景分類
因多次會考未中,又一心醉于詩詞書畫,安紹芳⑥選擇回鄉(xiāng)修筑其父親留給他的西林別墅,共三十二景,改名西林。根據(jù)王世貞《安氏西林記》記載,安紹芳添建另一處園林“時棲處”,并在山人葉之芳⑦(即茂長)的幫助下對于西林別墅則做了極大改觀⑧:割膠山“半籠之”,并且“破石根”“疏登道”“斬惡木”,得以“涌神濮”“顯幽穴”“出嘉蘗”。而西林的場所功能從安國時期的以耕作為主的苗圃之樂徹底轉(zhuǎn)換為與山人墨客觴詠山林的山水之樂:“羅置圖書彝鼎,每四方名流過,從置酒刻燭歌吹,間起至忘日夜。[6]”
表2 西林三十二景分區(qū)
圖4 安氏宅第與園林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作者繪)
圖5 雪舲[2]
王世貞在園記中盛贊西林之盛,且對西林依真山(膠山)頗為羨慕:“……家有園,頗見稱說,游客亦以近廛市,且不能得自然巖壑以為恨。而念數(shù)年前孝豐吳樞季嘗為余言無錫安氏園之勝,蓋即今‘西林’云。[11]”同時在記中將西林中的二十景進(jìn)行了山水分類:“麗于山事者”“麗于水事者”“兼所麗者”(表2)。西林的臺榭、戶牖、果茹蓏蔬、魚鱉蝦蟹在王世貞眼里皆十分美好,令人向往,尤其是西林能兼得“山居”“水居”“適于目”“適于足”“適于四體”的同時還能“志于人與文”,王世貞嘆之曰:“懋卿之西林,佹得之哉!嗟呼![11]”
吳門畫家張復(fù)⑨受安紹芳所托,為其繪制西林圖冊?!段髁秩皥D》屬于冊頁,每頁描繪一個景象單元,畫面豐富寫實,較為客觀地體現(xiàn)了園林的原貌?,F(xiàn)存的十六冊頁有五景為“麗于山事者”、七景為“麗于水事者”、四景為“兼所麗者”,其中西林的建成時間可從雪舲一圖的題字中判斷為萬歷八年(1580年)以前(黃曉亦在其論文《明代后期秦燿寄暢園歷史沿革考》中指出)(圖5)。西林建成后,安紹芳與葉之芳邀請王叔承⑩一起為西林各景題詩,共96首,描寫了各景的意境與主人的哲思,通過對其三人詩詞的總結(jié)分析,西林三十二景景名引用最多的便是屈原與陶淵明的詩詞中的意象?。
通過圖文結(jié)合,筆者對西林進(jìn)行了初步復(fù)原研究:根據(jù)現(xiàn)場基址踏查,憑依風(fēng)弦障“高坪”地形特點獲得西林的基本方位;通過西林寫仿“金焦分勝”的創(chuàng)作原型,初步復(fù)原“一障、一島、一丘”的基本空間格局;最后以園記、園圖、園詩以及《膠東山水志》為重點研究素材,將圖文資料與場地現(xiàn)狀交疊分析,確定西林的八景“麗于山事者”、十七景“利于水事者”以及七景“兼所麗者”之間及其與膠山的位置關(guān)系,并繪得西林復(fù)原分區(qū)示意圖(圖6)。
3.3.1 “一障、一島、一丘”——西林之“金焦分勝”
圖6 西林復(fù)原分區(qū)示意圖(作者繪)
圖7 風(fēng)弦障址(7-1、7-2作者攝,7-3引自谷歌地圖)
“風(fēng)弦障”“上島”和“沃丘”三景奠定了西林山水的主要格局。園記中描寫“風(fēng)弦障”時寫道:“曰風(fēng)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膠,下瞰諸水,長松冠之,風(fēng)至則刁刁鳴,故曰風(fēng)弦也。[11]”“風(fēng)弦障”具有“高坪”這一突出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勢高且坡度平緩,這一形態(tài)表征使得今時仍可清晰的辨別出它的地理位置(圖7)。同時,“風(fēng)弦障”(圖8-1)與雞籠山、鳳凰山形成一個半包圍圈,并將西林水面劃分為2個部分,安國所建“金焦分勝”二島則分別位于這2個水面中。至安紹芳時,“金焦分勝”已經(jīng)豐富為“沃丘”(圖8-2)與“上島”(圖8-3),并以“沃丘屋繞林,上島林繞屋”比擬“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拔智稹薄吧蠉u”與金、焦二山的格局雖然相對一致,但安紹芳將“上島”布置得充滿禪意,“沃丘”則是模仿后漢焦光的“隱逸”之居所。
“上島林繞屋”,“空香閣”是島上的唯一建筑,閣的第二層內(nèi)供奉有佛像,四周植滿了長松翠竹(圖8-4),安紹芳時常會在閣中參禪靜坐:“四壁石燈青,跏趺據(jù)繩床。[12]”可見“上島”為安紹芳修行、參真歸老之所:“松際識旃檀,微聞梵唄好。[12]”
“沃丘屋繞林”,安紹芳在西林的主要生活居所多半位于“沃丘”之上。相對于“上島”只有一座建筑,“沃丘”面積遠(yuǎn)大于上島,密集的建筑充分體現(xiàn)出“屋繞林”這一特點。西林面積巨大,無法像其他園林一樣修筑圍墻,而“沃丘”周圍的水面相當(dāng)于一個隱形的保護(hù)層。三十二景中僅有“榮木軒”一景位于“沃丘”之上,它是一處庭院,安紹芳在此院中賞蔭聽鳥鳴:“高木有嘉蔭,離離覆中庭;繁霜日夜零,上有悲鳥鳴。[12]”
在“金焦分勝”的基本山水基底上,對于自然山水中的基本構(gòu)成單元的寫仿成為接下來的操作手段。
3.3.2 “嶼、洲、渚、磯”——西林之水事者
圖8 -1 風(fēng)弦障[2]
圖8 -3 上島圖[2]
圖8 -4 空香閣[2]
圖8 -5 石道圖[2]
圖8 -6 遁谷[2]
西林僅“麗于水事者”就已過半,王永積在《錫山景物略》評價西林為:“假山可為,假水不可為也。竭人力為之,高原大阜,頓成江河。西林非以林勝以水勝。[13]”在山莊河的基礎(chǔ)上,安紹芳對湖岸與水面形式有目的地進(jìn)行自然水體的寫仿,通過“嶼”“洲”“渚”“磯”等方式以獲得王世貞所點處的“麗于水”的景觀特色。
“鳧嶼”是水中的“最大洲者”,“洲”是指水中的陸地,以動物野趣為主,鶴鷺族棲;“嶼”是指小島,鳧嶼上有孤樓,即“蕭閣”,坐于閣中,可看寒松飛鶴:“林端出孤樓,千松透寒翠;蕭然一鶴巢,紛紛夕陰碎。[14]”“中洲”為“鳧嶼”之輔洲,在其上能紉蘭為佩、葺荷為屋,在中洲岸邊有一景名為“深渚”,“渚”釋義為水中小塊陸地,在此可濯足面嶠、垂釣春渚。冬天垂釣則有“息磯”一景更佳,有一石磯懸于水面,可獨釣寒江之雪,忘卻凡塵俗世:“卻笑磻溪翁,老與人間事。[12]”
3.3.3 “磐、泉、谷、塢”——西林之山事者
膠山的自然巖壑被納入園中是西林的一大特色,安紹芳充分利用膠山天然地勢進(jìn)行了“磐”“巖”“谷”“塢”的山事處理?!赌z東山水志》載到:“曰層磐,山巔也。曰蘭巖,種香菱也。曰石道,登山徑也。曰遁谷,山水奧也。曰晨光塢,得名于曉望也。[9]”“石道”(圖8-5)從膠山頂?shù)缴侥_依次串聯(lián)了“層磐”“纖纖泉”“遁谷”三景。“層磐”即山巔,上有一亭,能與客壺觴,賞月東山,坐看青壑:“一壑峰巒滿,峨眉掌上盤。[10]”“纖纖泉”(圖8-5)即為“石道”的一個節(jié)點,有文人雅士在泉邊對飲,觸石得玉,泠泠澗聲?!岸莨取?圖8-6)在山凹之地,畫頁上云霧繚繞的山谷之中落有蜿蜒的河流,兩邊散布著屋舍,可見文人雅士在倚窗暢談:“中有韜光士,永讬松喬棲;謝彼漢世人,只尺花源迷。[14]”給人一種世外仙境之感。冊頁中遠(yuǎn)景的建筑易定為膠山寺,但根據(jù)實地調(diào)研,膠山寺在膠山北,較難形成如圖中顯示的視角,故筆者傾向于此建筑為“晨光塢”,“晨光塢”位于遁谷深處,園記載曰:“膠之逶迤而左右抱林者也。以左小缺,得嵎夷候獨早,故曰‘晨光’也。[11]”
西林作為一座大型的私家園林從安國桂坡館始,延續(xù)近200年光陰,安紹芳建西林三十二景之后,存在近百年時間。因為家族的繁衍以致家族財產(chǎn)逐漸分割,并且西林面積過大,難以長期維護(hù),漸漸消逝。安璿在《家乘拾遺》中也記到:“安氏田尚可守其故,物而宗族自敝,他姓參錯之使然也。[10]”安詩(安國第十一世孫)作詩《尋西林詩》:“臺榭久傾頹,白云來去閑?!蔽髁謭D冊完成之后的30年間顧文彬曾至西林,其遺跡位置甚至已無法獲得:“嘗過無錫訪西林遺址,而故老已不能指其處。[2]”膠東四十景如今也僅剩膠山寺和玉皇殿二景得以遺存,后人只能憑借景圖和詩文追尋與想象西林勝景。
西林“半籠膠山”,引水為園,園以山水為勝,自安國以工代賑挖“山莊河”奠定山水格局,安紹芳時期充分利用山水形勢,延續(xù)前人寫仿金焦勝跡。經(jīng)過對基址的實地調(diào)查,根據(jù)高坪“風(fēng)弦障”的突出地形特征,初步得出西林的具體位置在膠山西南側(cè)。通過“一障”界分“上島”“沃丘”二島,以象金焦,形成“上島林繞屋”“沃丘屋繞林”的特色格局,漸次形成西林三十二景,成為明代無錫的著名園林之一。
本文是在文獻(xiàn)資料相對不足,《西林三十二景圖》冊的十六景缺失,現(xiàn)存西林原址痕跡無存的情況下,以園記、園圖、園詩作為主要史料考證,對安紹芳時期西林的空間布局及營建特色進(jìn)行復(fù)原與分析的一次探索,其間加入一定推測,最終的復(fù)原結(jié)果必然同本來面貌具有一定的差別。
注釋:
①明代吳門畫家張復(fù)于萬歷年間繪制,由于保存不夠完善,《西林三十二景》圖冊僅存十六冊頁,現(xiàn)存于無錫博物館。
②這些縣志亦被江蘇鳳凰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無錫文庫》收錄。
③在第二輯中,安紹芳的《西林全集》提供了西林復(fù)原的第一手資料(其中有安紹芳與張復(fù)、葉之芳二人所題的西林三十二景詩,共96首,同時收錄了王世貞所做的《安氏西林記》),安璿的《膠東山水志》和安希范的《天全堂集》補充了安氏其他宅園的基本概況;第三輯中的安紹杰編、安吉增輯《安我素先生年譜》和安璿的《家乘拾遺》則記載了安氏家族從輝煌到?jīng)]落的興衰過程;第四輯中,安吉的《十二山人文集》《十二山人詩稿》總結(jié)了安氏選址安鎮(zhèn)的原因,而安國的《北游記、西游記、東游記》、安廣居撰《率意吟》、安希范的《安希范游記》等都為本文或多或少地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④黃曉《明代后期秦燿寄暢園歷史沿革考》一文中有提及安紹芳在萬歷二十年時寫信給秦燿,鼓勵其回鄉(xiāng)筑園,在秦燿修筑寄暢園的6年之中,安紹芳時常為其出謀劃策。從這2所園林的圖冊來看,寄暢園中部分造景與西林亦有相似之處。
⑤(明)《弘治無錫縣志》(卷八寺觀五五九)膠山教寺“十大剎之一,載江南通志”“明王召重修膠山記:夫天下之山多矣,然土阜荒蕪,亂碟堆積而無巒峰之秀,泉石之美者,不足謂之名山也。天下之寺多矣,然而創(chuàng)立未久,規(guī)模卑陋,而無圣象之巍峨,僧徒之盛者,不足謂之古剎也。若夫膠山寺則併二美而有之矣……”
⑥安紹芳(1548—1605):字茂卿,號西林,善詩詞書畫,著有自刊的《西林全集》,共二十卷。
⑦葉之芳:字茂長,號雪樵,又號大浮山人,生卒年不詳,著有《雪樵集》。
⑧《安氏西林記》載道:“……則與茂長謀所以寵靈之,益釐而為景者三十又二。景各有詩,茂長為之體九,而懋卿為之體僅一?!?/p>
⑨張復(fù)(1546—約1631):字元春,號苓石,太倉人。隆慶、萬歷間老畫師。山水初以石田(沈周)為宗,屬于吳門畫派,此畫派的特色之處便是以山水園林為主,具有很強的寫實性。晚年稍變己意,自成一家。
⑩王叔承(1537—1601):吳江人,初名光胤,以字行,更字承父,自號“昆侖承山人”。安紹芳有詩《與王承父》《兼見王承父山人》等皆為安紹芳寫給王叔承的詩詞。
?如“蘭巖”“中州”二景分別引用屈原的《離騷》中的“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以及《九歌·湘君》中的“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而“花津”“榮木軒”二景分別引典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榮木》“采采榮木,結(jié)根于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