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天讓
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一名拾荒為生的男子走在堆積如山的廢棄塑料瓶上。
沒有哪種發(fā)明會像塑料那樣充滿爭議。一方面,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改變了近百年來幾乎所有人的生活習慣,因此被稱為“21世紀前最偉大的發(fā)明”;另一方面,它又被稱為“人類最糟糕的發(fā)明”,快捷便利的使用場景讓它成為了人們依賴的產(chǎn)品。人們丟棄的一次性塑料迅速侵占了自然界,給環(huán)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每年全世界要生產(chǎn)4.06億噸塑料,其中接近40%是一次性制品——平均每個全新的塑料袋,只在人的手里停留12秒鐘,就會被遺棄成為垃圾。每年有將近800萬噸的一次性塑料流入海洋,按照這個速度增長,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噸位就會超過目前已知的全部魚類噸位。更為可怕的是,這些塑料袋有可能在地球上整整生存450年以上。它們帶來的是海洋生物的死亡、食物鏈中傳導的毒素,充當了病菌在各個大陸間漂流的“航船”和先鋒……
塑料帶來的是海洋生物的死亡、食物鏈中傳導的毒素,充當了病菌在各個大陸間漂流的“航船”和先鋒……
本期封面故事中,美國《國家地理》作者勞拉·帕克和攝影師蘭迪·奧爾森尋訪了全球塑料生產(chǎn)、處理和滯留的關鍵地區(qū)。通過他們的旅途,我們能看到已經(jīng)被塑料顆粒取代了15%沙灘面積的夏威夷海島,還能看到生活被塑料垃圾所覆蓋的菲律賓貧民窟。塑料的污染,并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它也不是哪個國家特有的困境,而是在全球經(jīng)濟融合的背景下、影響范圍不亞于氣候變化的綜合性危機。
在中國,2018年正好是第一個“限塑令”執(zhí)行的第10個年頭。這10年里,全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劇烈變化,塑料的威脅卻愈演愈烈。我們希望,這個專題能為讀者帶來更多思考,并為遏制塑料侵襲海洋做出力所能及的行動。哪怕是一點微不足道的努力,當所有人的努力都匯集到一點,世界就會發(fā)生真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