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馮某于2000年4月到某公司工作,與某公司簽訂勞動合同。2016年5月20日,馮某向某公司書面提出了辭職申請,申請書上記載的辭職理由為“本人申請辭職”。2016年6月20日,雙方解除了勞動合同。2017年5月,馮某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提出因某公司拖欠勞動報酬和欠繳社會保險費導(dǎo)致其申請辭職,請求裁決某公司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jīng)濟補償金。
庭審查明,某公司未拖欠馮某勞動報酬,但存在欠繳社會保險費的情形,在馮某提起仲裁申請前3個月已全部繳清。
處理結(jié)果:駁回申請人馮某的仲裁請求。
案例簡析:《勞動合同法》第46條明確規(guī)定了用人單位應(yīng)當向勞動者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的7種情形。因此,用人單位是否應(yīng)承擔經(jīng)濟補償?shù)呢熑?,需要查清與勞動者雙方解除勞動合同的真實原因。
本案中,馮某以“本人申請辭職”為由、依據(jù)《勞動合同法》第37條的規(guī)定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某公司解除勞動合同,并辦理了離職手續(xù)。雖然馮某在仲裁申請書和當庭陳述中,均表示其辭職的理由是因為某公司拖欠工資和欠繳社會保險費,但經(jīng)庭審調(diào)查,與馮某在書面辭職申請中的描述不相符,且無證據(jù)證明其提交的書面辭職申請存在欺詐、脅迫、重大誤解等情形,應(yīng)視為馮某真實意思的表達。因此,馮某在申請仲裁時單方將辭職理由更改為“某公司拖欠勞動報酬和欠繳社會保險費”與事實不符。綜上,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駁回馮某的仲裁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