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江
“視力復健”在10年前剛一提出時,尚不被多數(shù)專業(yè)人士和同行所接受,甚至被視為“異端”。而10年后的今天,隨著人們對視力保健認識的深化,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的同行的共識。筆者所在的眼鏡店多年來從事視力復健工作,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現(xiàn)將有關問題的體會和看法分享如下,以就教于廣大同行。
視力復健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主要包括眼科學、視光學、運動訓練學,由訓練眼鏡(負荷量)、訓練時間(訓練強度)、訓練儀器(負荷訓練與恢復)等組合完成。
其基本原理主要是通過訓練眼外肌,打通眼球內(nèi)外旋通道,恢復眼球應有的內(nèi)外旋功能,使外來光線準確在黃斑上成像,以此提高和改善視力。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若訓練得法,有的患者裸眼視力最高可提高7行。
眾所周知,黃斑區(qū)是視網(wǎng)膜上視覺最敏銳的區(qū)域,此部位主要為視錐細胞,人眼約700萬個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直徑約3毫米的黃斑區(qū),當物像落在視網(wǎng)膜周邊部時,會引起眼球運動(集合或散開),而將物像移至黃斑部。若因眼球運動障礙,不能將物像移至黃斑上時,物像模糊即引起調(diào)節(jié),視力會逐漸下降。因此,只要能保證眼球運動正常,就能保證物像成像在黃斑上,人眼就會達到最佳的視力表現(xiàn)。視力復健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即在于此。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眼球運動是否正常究竟取決于何種因素呢?答案是取決于眼外肌功能是否正常。
眼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眼共有6條眼外肌來保證眼球運動,當雙眼運動時,使雙眼呈同方向、同角度運動的協(xié)助肌被稱為配偶肌。例如:向右側(cè)注視時,右眼外直肌收縮,必須左眼內(nèi)直肌等量收縮,才能保持雙眼單視。眼外肌除互相協(xié)同外,尚有作用相反的眼外肌相互制約,稱為拮抗肌。例如:外直肌收縮必有內(nèi)直肌松弛,否則無法外轉(zhuǎn)。因此,訓練眼外肌才是保證眼球運動正常的最佳方式。
根據(jù)運動訓練學原理,沒有負荷的訓練,不能稱之為訓練,沒有恢復的負荷訓練,不能激發(fā)人體的潛能,只有超量恢復的負荷訓練,才能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訓練技巧決定訓練效果。打個比方,將兩個身體條件接近的孩子交給兩個人去訓練,一個是頂級專職教練,一個是很好的體育老師,用相同的設施、設備進行分別訓練,5年后,兩個孩子中將會出現(xiàn)一名冠軍。那么,哪個孩子才最有可能成為冠軍呢?答案不言而喻。頂級專職教練和體育老師的不同訓練技巧,決定最終不同的結(jié)果。
以前,曾有不少同行提出視力復健會不會出現(xiàn)“反彈”,其實根本無所謂反彈不反彈,因為視力復健本身就是恢復眼球應有的功能,達到健康狀態(tài),所以只能稱之為視力恢復程度。比如:讓一名專職運動員和一名普通人,同時用1分鐘時間跑完100米,普通人可能需要按摩、休息才能消除疲勞,甚至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專職運動員因平時堅持訓練,根本不會出現(xiàn)疲勞感。同樣的道理,進行視力復健時,眼外肌通過訓練,使肌力達到健康狀態(tài),保持拮抗平衡,保證眼睛的正常運動,集合、散開自如,使近點更緊,遠點更遠,從而恢復良好的視力狀態(tài)。
根據(jù)眼科學研究,人眼在出生時具備的3種視力:視網(wǎng)膜視力、屈光調(diào)節(jié)視力、外肌視力。視力復健就是采取相應的方式,對上述3種視力進行維護。針對視網(wǎng)膜視力,通過色刺激和補色的方式,操作簡單,但須在8歲前完成,超過12歲,意義則不大。對于屈光調(diào)節(jié)視力,主要通過驗光配鏡,屬于光學補救,差多少補多少,近視用凹鏡,遠視用凸鏡。對于外肌視力,則通過訓練眼外肌、刺激眼內(nèi)肌,使眼部肌力達到健康狀態(tài),保持視力的最佳表現(xiàn)。
下面著重談談針對青少年學生的視力復健。
對學生眼球運動進行訓練,既然是訓練,就要考慮負荷,依運動訓練學原理,沒有負荷的訓練,不能稱之為訓練(叫運動比較貼切),而沒有恢復的負荷訓練,不能有效開發(fā)人體潛能。只有超量恢復的負荷訓練,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出人體潛能,這里最關鍵的是負荷量與負荷強度。前些年,我們每天都在告訴學生如何保護視力,比如望遠、旋轉(zhuǎn)眼球、眼保健操等等,但效果并不理想。而采取視力復健的訓練方式,給予眼球合理負荷量訓練之后,裸眼視力往往會發(fā)生很大變化,這就是訓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