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育紅 葉枚舉
當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一線語文教師來說,在認知上沒有什么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有效落實這一“重中之重”卻受諸多原因制約,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不少語文教師的課堂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語用”訓練“泛濫”,很多純屬“應景而作”,不是從目標出發(fā),不是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與及時糾正。
一、對語文教學“語用”熱的反思
1. 目標模糊,千篇一律。當前,許多語文教師對常見的敘事、說明、詩歌、童話等文體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根據(jù)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然而,教師們對同類文體在不同學段、不同文本的個性化教學目標卻比較模糊。也就是說,在不同年段對同一類課文的學習都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總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學生索然無味。
2. 內(nèi)容泛化,貪大求全。一節(jié)課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而解讀作為教材的每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如:文章結構、比喻排比、四字詞語、點面結合等。然而,有的教師并不清楚哪些是最能體現(xiàn)這篇課文的文本特點又最符合本學段學生發(fā)展需求的核心內(nèi)容,沒有精心篩選,而是貪大求全地泛泛而教,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學生只是獲得“語用”的表層知識,很難真正提升“語用”能力。
3. 形式窄化,練筆至上。當前,很多語文教師總是將“語用”簡單理解為“練筆(說話)”。也就是說,每一堂課都要選用一個話題作為課堂練筆的訓練點。如:從文中受到什么教育?想對自己說些什么?想對文中的主人公說些什么?在整個練筆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沒有增量,寫作能力也沒有得到有效提高,這樣的教學根本無法體現(xiàn)“語用”教學的理念。
4. 過程淺化,淺嘗輒止。重視語言文字運用已成為當下語文教學的主導理念,課堂教學也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教師們大多能通過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么表達的,并總結出文章的寫作方法。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教師也只是僅此而已。應該說,學生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只是走完了學習“語用”的前半程,而能夠遷移運用的后半程還需跟進訓練。
二、落實“語用”訓練的具體策略
1. 明確目標,循序漸進。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考慮“這一類”文體的特征,還要發(fā)掘“這一篇”文本的獨特價值,更要體現(xiàn)“這一學段”的學段目標。如教學蘇教版小學二三學段幾篇議論文時,我們既要考慮議論文的文體特征,也要體現(xiàn)不同年級的教學目標。四年級《說勤奮》這一課,學生們首次接觸到議論文,目標可確定為初步了解議論文的文體特征,也就是引導學生懂得議論文要“言之有序”:提出觀點,事例論證,得出結論。五年級《滴水穿石的啟示》這一課,在制訂目標時,我們要在四年級的基礎上適當提高,重點引導學生懂得議論文要“言之有據(jù)”:圍繞觀點,選取“古今與中外”“名人與常人”“正面與反面”等典型事例來說理。六年級《學與問》這一課,學生對議論文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學要在以往的基礎上有所提升,重點引導學生懂得“言之有理”:圍繞核心論點,精選各種實例,多方論證,要有號召力、鼓動性。這樣的教學,才能循序漸進,避免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讓學生體會到“語用”訓練的層次性。
2. 一課一得,集中訓練。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小鎮(zhèn)的早晨》在表達上有諸多特點:清晰的結構布局、獨特的景物視角、以動襯靜、疊詞寫法、修辭手法……這么多訓練點,我們只能選取其中一點,重點落實。因此,筆者將教學的核心定位為:學習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的寫法,并嘗試遷移運用。具體教學過程如下:(1)整體感知,把握特點。以“小鎮(zhèn)的早晨有哪些特點”為導向,引導學生快速游覽課文,畫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2)自主閱讀,探究寫法。以“課文抓住哪些景物寫小鎮(zhèn)早晨是安靜的”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總結寫法。(3)分步表達,遷移運用。以“家鄉(xiāng)的(?搖 ?搖?搖?搖?搖?搖)是(?搖?搖 ?搖?搖?搖?搖)的”為中心句寫一段話,嘗試運用多種角度具體描寫事物。
3. 聽說讀寫,全面開花。(1)潛心閱讀,整合、提煉、歸納信息。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并從中知道課文圍繞“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展開敘述。(2)傾聽對話,聽懂表達的意思,辨識別人說話的正誤優(yōu)劣。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有的學生認為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是海底高低不平造成的,其他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這也是在學“語用”。(3)認識漢字,一筆一畫書寫漢字。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在教學“棲”字時,引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并適時讓學生動筆寫一寫,這也是在學“語用”。(4)品味咀嚼,豐富語感體驗,遷移運用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發(fā)現(xiàn)“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這一段運用了總分的寫法寫出魚的數(shù)量多、品種多。于是,讓學生將這樣的表達方法遷移到課間十分鐘,寫一段話,這同樣是在學“語用”。其實,讓學生收聽廣播、閱讀報刊、講述故事、上網(wǎng)瀏覽、QQ交流、微信聊天等,都是在學“語用”。
4. 跟進訓練,遷移運用。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追求的是讓學生“學會”,而不是“教過”,否則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魚游到紙上》一課時,筆者按照“內(nèi)容理解—感悟寫法—領會妙處—遷移運用”的方法,讓“語用”訓練落實到位。(1)比較揣摩,領悟表達。先是出示句子:“……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讓學生找出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從而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文本的奧妙,并引導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寫。(2)深化理解,提高認識。讓學生從文中尋找其他相關語段,并體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最后進行小結:作者先寫“看到的”,再寫“想到的”,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特點。(3)拓展遷移,習得方法。隨后出示《全神貫注》一文中的語段,讓學生找出作者“看到的”和“想到的”相關語句,并引導學生說說怎樣才能寫好“想到的”。然后,讓學生用“好像、似乎、仿佛”等詞語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結合在一起進行練習說話。(4)靈活運用,內(nèi)化方法。出示“炒菜”的習作片段,讓學生給語段加入“想到的”內(nèi)容。片段修改完成后,引導學生再次讀讀習作片段,進一步體會修改效果,把方法內(nèi)化于心。
總之,當前語文教學都在強化“語用”訓練是沒有錯的,但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全面理解“語用”的內(nèi)涵,要避免“語用”訓練泛濫化、表層化。只有這樣,才能使“語用”訓練更穩(wěn)更扎實。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潯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