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軒
這些年我走到哪兒都會宣揚三個觀點,一是書分兩種,一種是用來打精神底子的,還有一種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讀的,有朋友把它總結為底子論。打精神底子的書,就是那些大善、大美、大智慧的書,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必須要讀這些的??墒悄壳爸袊暮芏嘀行W生,打精神底子的書沒讀,都在讀打完精神底子之后才該讀的書,而且拿那一部分書來打精神的底子了,這是本末倒置,是很糟糕的,用不了多少年我們將會看到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讀不讀書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而讀什么書可能是更重要的問題。
我還有一個觀點,就是書是有血統區(qū)別的,一些書具有高貴的血統,而有些書它的血統不怎么高貴,這是血統論。像托爾斯泰、魯迅、沈從文的作品,你可以喜歡也可以不喜歡,但是你必須承認它們是有高貴血統的。這并不意味著我要求所有人只讀有高貴血統的書,我只是說,一個民族想成為高貴的民族,一個國家想成為高貴的國家,一個人想成為高貴的人,總得讀一些具有高貴血統的書吧。這個高貴與不高貴不具有階層的意識,更不具有階級的意識,它只具有美學的意識。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會過時或成為常識,唯獨美是永遠的。
另外,我把書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文脈的,另一種是沒有文脈的。記得我小學的時候,當時沒什么書好看,就只好看魯迅的書,看著看著看進去了;當我念到初中的時候,我就已經對魯迅的作品達到了癡迷甚至是瘋狂的程度。語文老師布置了一道作文題,我一口氣寫了三大本,那個作文本很大的,把老師嚇壞了。寫的時候,我就覺得魯迅的精神、境界,乃至說話的語氣和腔調都順著我的筆流淌到我的作文本上了。當年我還小,后來我知道了它叫文脈。沒有文脈何有流淌,沒有流淌何有作文,就是這么個關系。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閱讀與不閱讀是兩種生活狀況,一種是草長鶯飛,鳥語花香,生機勃勃;一種是荒涼沉寂,死氣沉沉。人的存在必須有閱讀,五谷酒肉只能喂養(yǎng)你的軀體,而不能滋養(yǎng)你的精神。人是追求精神享受并獲得人生愉悅的動物,這種動物需要修煉,修煉的方式便是閱讀。
生活中卻有三種類型的人。一種人,他們甚至不知道還有閱讀這種生活方式,即使有堆積如山的書他們也無動于衷,不會思考書的意義。而有的人,明知讀書的意義和價值,卻抵御不了各種誘惑而放棄讀書,這種人更讓人唾棄。而真正的人,他們懂得讀書的意義,并通過讀書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我寫《草房子》《青銅葵花》,這些故事不只是我知道,和我一起長大的那么多小孩也都知道,他們中甚至一些人經歷可能還比我豐富,他們?yōu)槭裁礇]有寫出《草房子》《青銅葵花》?我的回答非常干脆,就是我命好。我來到了北大,讀了很多書,知識培養(yǎng)了我發(fā)現過去、發(fā)現現在的眼力。所以當知識的儲備沒有到一定程度時,從前的財富它永遠處在黑暗之中,對你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時候我們就看到讀書的一大好處,它可以幫助你發(fā)現你的財富。另外,我還會告訴他一個道理:只有讀書,你才能成為一個高貴的人。一群人坐在一起,誰是讀書人其實不用介紹的,你從他的穿著、眼神、談吐、氣質大致上就能判斷出來。讀書在潛移默化中就起到了作用。
你如果想成為一個高貴的人,你必須讀書。美貌不是永遠靠得住的,但讀書會讓你永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