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送
(廣東省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湛江 524048)
上好課是教師最基本、最重要的職業(yè)要求。就中學生物學學科而言,筆者認為上好一節(jié)生物學課離不開六大步驟。
教師備好課,至少要做到“四讀”。即研讀生物學課程標準,明晰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明白“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明確課程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目標,做到有的放矢;精讀本節(jié)生物學課的學習內(nèi)容,對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脑?、減、調(diào)、刪等處理,弄清楚“教什么”,把準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品讀學生和自己,了解師生的認知特征、規(guī)律、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甚至師生關系,選擇有效完成目標的教學方式方法和設計教學活動,對“怎樣教”心中有底、有數(shù),做到因材施教;泛讀相關教學材料,廣泛地挖掘生物學課程資源,尋找課堂學習的重要支架。熟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課程資源,做到量力而行,同時備課也要備教學語言,教學語言的準備乃至千錘百煉,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極為重要的事[1]。
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不僅能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zhì)量。例如,“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是初中生物學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學生普遍反映難記。于是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想生活中常說的“男左(左心房、左心室)女右(右心房、右心室),男的相對主動(動脈血)和臉皮厚(左心室的壁厚),女的相對文靜(靜脈血)和臉皮薄(右心室的壁薄)”去巧記“人體的左心房和左心室流的是動脈血,右心房和右心室流的是靜脈血,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厚”;同時根據(jù)生活中“房(書房、睡房,喻指心房)靜(靜脈血管)室(教室、客廳,喻指心室)動(動脈血管)”使學生妙記“心房與靜脈血管相連,心室與動脈血管相通”。
在教學中,教師語言要注意語速語調(diào),結合教學的重難點最好能抑揚頓挫。一般,好的教學語言精煉簡潔,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具有趣味性和啟發(fā)性,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思考,成為他們主動學習的“興奮劑”。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起著渲染氣氛、醞釀情緒、集中注意、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設計的導入能在一開始就抓住學生心弦,立疑激趣,能促進學生的情緒高漲,步入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2]。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和學習內(nèi)容,靈活選擇合適的導入。例如,在學習“遺傳和變異”時,筆者采用情境導入的思路,設計“微博尋人”的教學情境: 某公安部門在官方微博上公布了4名失蹤兒童的照片,希望熱心的群眾協(xié)助尋找或提供線索。有一天,假如我們發(fā)現(xiàn)了4名小孩的下落并獲得他們父母的照片。請大家仔細觀察孩子和失蹤兒童父母的照片,然后根據(jù)他們的特征,找出這4名小孩各自的親生父母。這樣的導入,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學能所用,學有所為”,還培育學生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又如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教學時,筆者依托關于海水稻的新聞報道,以“導游”的身份帶領學生走進“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和“陳日勝與海水稻”的故事場景,圍繞“水稻的能量怎樣流動,人的能量又怎樣流動”的學習任務,開展“稻田里取經(jīng)尋寶”學習探究之旅。這樣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探究思維。
科學提問始于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教師設計課堂問題要體現(xiàn)“五性”: 針對性、層次性、情境性、啟發(fā)性和探究性[3]。針對性是指問題的提出要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符合學習者特征和當時的學習環(huán)境;層次性是指問題要有難易之分,體現(xiàn)梯度之別,可分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問題、服務部分學生個性成長的發(fā)展問題和引領個別學生深度學習的高端問題;情境性是指問題要源于特定的情境中,生物學問題則應基于具體的生命現(xiàn)象中,這樣的問題才是真問題,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啟發(fā)性是指提出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思考,點燃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探究性是指問題不能過于簡單,要有一定難度和挑戰(zhàn)性,讓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和與人合作學習方能解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促進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以層次性為例,在學習“光合作用”時,教師可設計“光合作用過程中,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物質(zhì)變化是怎樣的?”“光反應和暗反應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習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過程后,請你設計一套方案幫助農(nóng)民伯伯提高青瓜的產(chǎn)量?”等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鍛煉和成長,防止“優(yōu)秀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消、后進生吃不了”的現(xiàn)象。
教師組織教學要著眼點于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經(jīng)歷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例如,在組織學生探究“遺傳密碼”的奧秘時,有教師從科學文化的視角入手,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經(jīng)歷類似于科學家在遺傳密碼過程中的觀察、分析、猜測、實驗、判斷、推理等一系列科學探究過程[4]。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在翻譯過程中,4種堿基如何決定20種氨基酸?1對1行嗎?學生的思維逐漸展開:“不行!如果1對1,4種堿基只能決定4種氨基酸。”那怎么辦呢?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提出應該是3個堿基決定1個氨基酸。教師適時指出:“這3個堿基就叫遺傳密碼。如果是這樣,有可能出現(xiàn)什么情況?”學生認為,肯定有一些遺傳密碼控制相同的氨基酸。然后,教師出示一段話:“今年正好晦氣全無財寶進門”,請學生朗讀。可讀為“今年正好,晦氣全無,財寶進門”,也可以讀成“今年正好晦氣,全無財寶進門”??梢?,所加標點位置不同,讀法不同,意思也不同。然后啟發(fā)學生: 由這段話的不同讀法,你能否思考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規(guī)定句讀呢?學生進行了類比推理思維,得出結論: 有些密碼子具有標點符號的功能,規(guī)定著翻譯過程的開始與停止。在此活動中,遺傳密碼這個抽象而理性的概念通過學生豐富的思維活動得以建構,有猜測、有類比、有遷移、有創(chuàng)新,尤其是給句子句讀,使課堂充滿了文化的氛圍。
教學反思是針對教師行為主體的教學工作進行的一種自我反省式的思考過程,是獲得和總結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反思實踐和提升自我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教學行為改進的過程,能調(diào)動教師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能激勵教師更加快速地成長。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一個教師寫了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師不斷成長,才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持續(xù)動力。反思教學,教師要注重課前、課中和課后反思,實踐反思和理論反思,自我反思和評價反思,教學內(nèi)容反思和教學方法反思等。在反思中,發(fā)現(xiàn)教學的優(yōu)缺點,提煉成功的做法和經(jīng)驗,加深對教學的理解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