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芳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經成為導致人們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CK-MB、cTnT等是臨床中檢測AMI的常規(guī)指標,但其診斷敏感性較差[1]。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被越來越多地用于診斷AMI。
選擇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150例AMI患者為觀察組,并選擇同期1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76例,女74例;年齡57~82歲,平均年齡(69.4±2.7)歲;對照組男75例,女75例;年齡55~81歲,平均年齡(69.5±2.6)歲。觀察組入選標準:(1)符合相關診斷標準者[2];(2)年齡55歲以上者;(3)伴有胸痛等急重癥,且于發(fā)作3 h內就診;觀察組排除標準:(1)心功能分級大于3級者;(2)伴有急慢性感染者;(3)伴有器質性疾病者;(4)認知功能異常者。兩組性別、體質量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兩組均于入院時采集2 ml靜脈血,以4 000 r/min離心5 min后分離上清液,并保存待檢。(1)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生產單位:美國雅培公司;型號:C8000)以免疫比濁法檢測H-FABP,若其水平≥6.2 ng/ml則結果為陽性;(2)采用酶聯(lián)免疫熒光法檢測CK-MB(所用試劑來源于北京森美希克瑪公司),若其水平≥25 U/L則結果為陽性;(3)利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生產單位:瑞士羅氏公司;型號:Cobas E601)以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cTnI,若其水平≥0.014 ng/ml則結果為陽性。
記錄觀察組胸痛發(fā)作0~3 h、3~6 h及6~12 h的H-FABP、cTnI以及CK-MB水平,同時觀察對照組正常情況下的H-FABP、cTnI以及CK-MB水平。
胸痛發(fā)作0~3 h、3~6 h及6~12 h內:(1)觀察組H-FABP水平分別為(40.56±10.81)ng/ml、(72.90±12.74)ng/ml、(55.45±11.24)ng/ml;對照組為(2.08±0.44)ng/ml;觀察組胸痛發(fā)作不同時間段內H-FAB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2)觀察組 cTnI水平分別為(0.021±0.005)ng/ml、(3.56±1.44)ng/ml、(9.63±2.64)ng/ml;對照組為(0.006±0.003)ng/ml;觀察組胸痛發(fā)作0~3 h cTnI水平與對照組cTnI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觀察組CK-MB水平分別為(3.05±0.78)U/L、(11.46±2.33)U/L、(26.79±3.71)U/L;對照組為(1.58±0.47)U/L;觀察組胸痛發(fā)作0~3 h CK-MB水平與對照組CK-MB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胸痛發(fā)作0~3 h,觀察組H-FABP檢測的敏感度、特異性分別為85.1%、86.2%;CK-MB分別為29.8%、41.2%;cTnI分別為41.6%、46%;(2)胸痛發(fā)作3~6 h,觀察組H-FABP檢測的敏感度、特異性分別為96.3%、93.8%;CK-MB分別為59.2%、42.3%;cTnI分別為70.7%、46%;(3)胸痛發(fā)作6~12 h,觀察組H-FABP檢測的敏感度、特異性分別為86.3%、93.8%;CK-MB分別為90.5%、93.8%;cTnI分別為76.4%、96.3%;胸痛發(fā)作0~3 h、3~6 h,H-FABP檢測敏感度、特異性優(yōu)于其它兩個指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相關研究報道[3],我國每年至少100萬人死于AMI。目前,心肌肌鈣蛋白I(cTnI)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臨床中診斷AMI的常規(guī)心肌標志物[4]。CK-MB多分布于心肌細胞外漿層,在疾病發(fā)作6 h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檢測而出,然而CK-MB并非僅存在于心肌細胞,因此容易導致假陽性結果[5];cTnI對于維持心臟舒張與收縮能力意義重大,疾病發(fā)作后,心肌細胞受損,cTnI會進入血液,但其在血液中出現(xiàn)時間較晚,因此其用于診斷早期AMI敏感度較低[6]。近年來,H-FABP用于診斷AMI逐漸受到臨床的重視,是心肌細胞中水平較高的蛋白質之一,廣泛分布于機體多種器官的細胞質內,對于調控長鏈脂肪酸的吸收代謝具有的重要意義[7]。在疾病發(fā)作早期,心肌細胞會因缺血缺氧性影響而促進脂肪酸的分解以提供必需的能量,從而使心肌細胞內H-FABP水平快速上升,再加上其分子量小,能夠迅速釋放進入血液。疾病發(fā)作半小時左右,H-FABP水平會逐漸上升,且其上升程度與梗死范圍呈現(xiàn)正相關性,大約4~6 h后即可達到峰值[8]。動態(tài)監(jiān)測H-FABP濃度有利于評估預后質量,并指導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的制訂。
[1] 王恒秋,劉雨峰,王雙.三種心肌標志物對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價值[J]. 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4,32(6):775-777.
[2] 齊洪娜,張建軍,何佳起,等.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和N-末端腦鈉肽前體在膿毒癥心肌損傷中的變化及意義[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17):2957-2860.
[3] 林高貴,孟凡超,曾云祥,等.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價值[J]. 檢驗醫(yī)學,2012,27(14):280-285.
[4] 司煜安.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結合蛋白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7): 818-819.
[5] 閆福堂,袁軍,張艷,等.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的臨床應用研究[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2):1432-1433.
[6] 夏杰. 快速檢測血漿心肌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 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27(7):61-62.
[7] 周曉茜,蔡英,于萍,等. 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價值的研究[J]. 中國急救醫(yī)學,2013,33(3):212-215.
[8] 王亞蓉,郭壯波,黃麗萍. 三種心肌損傷標志物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 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4(9): 1347-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