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場域概念

      2018-08-15 10:49徐小舒陳輝民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9期
      關鍵詞:教學服務學習者工具

      徐小舒 陳輝民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學習理論和開放教育資源的發(fā)展,個人學習環(huán)境以其聚合性、個性化定制、終身式特點為學習者提供了個性化自主學習的新方法,從而成為教育技術的熱點研究領域。然而,目前學界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概念眾說紛紜,亟待厘清。文章通過應用基于QDA Miner和Yoshikoder自行開發(fā)的線上文本質性分析工具OCA,對國內外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文獻進行自動分詞、自定義關鍵詞與文本編碼,最后通過數(shù)據統(tǒng)計和相關性分析,提出了個人學習環(huán)境在學術、職場和生活三個不同應用場域的內涵及特征,并指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基本功能是管理學習內容及進度,實現(xiàn)信息溝通與互動。

      關鍵詞:個人學習環(huán)境;概念;質性分析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福祉的準公共產品,承擔著傳播、創(chuàng)造和分享知識的社會職責與使命。高校向公眾開放知識資源是大勢所趨,而“個人學習環(huán)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PLE)正順應了這種趨勢。隨著信息技術和學習理論的發(fā)展,教學研究的焦點逐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對學習的研究也逐漸從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轉向對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原有的基于各類社會性載體的松散式、自主式學習方式存在整齊劃一的弊端,而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聚合性、個性化定制、終身式特點給學習者提供了個性化的自主學習管理機會,能有力支持個性化學習、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同時,個人學習環(huán)境打破了虛擬學習環(huán)境(VLE)對權限及內容創(chuàng)建的限制,為每個學習者提供了通向世界的門戶。然而,目前國內外有關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其概念的闡釋亦眾說紛紜,從而影響了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建構、評價等后續(xù)研究。本文將從整體環(huán)境入手,通過線上文本分析工具OCA對現(xiàn)有的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質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而對其概念及特征進行全面梳理和重新闡釋。

      二、個人學習環(huán)境概念的早期研究

      “個人學習環(huán)境”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戈爾茨坦(Goldstein)和米勒(Miller)在麻省理工學院發(fā)表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個人學習環(huán)境》(AI Based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一文,其屬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尚未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作出明確定義,但引出了個人學習環(huán)境這一概念[1]。直到2004年,個人學習環(huán)境才正式在英國國家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的研討會上被提出。中國首次正式公開發(fā)表關于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是2008年的《遠程教育雜志》,其第1期發(fā)表了2篇文章:《Web2.0時代的PLE建構初探》和《個人學習環(huán)境(PLE)漫話》,標志著中國開始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進行研究。通過分析CNKI現(xiàn)有的文獻(截至2017年),發(fā)現(xiàn)共有187篇與個人學習環(huán)境相關的研究,其中基于PLE概念和特征的研究較為普遍。盡管如此,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尚未有清晰及權威的定義。

      文獻研究表明,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進行定義可從社會文化、系統(tǒng)、技術和應用四個視角分析。從社會文化視角來看,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種從個體視角管理學習過程的新方法,聚焦學習者的個體需求,強調各種學習形式的無縫連接[2]。英國國家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認為個人學習環(huán)境不僅是一個系統(tǒng),更是一種社會心理上的干預機制,體現(xiàn)了人對環(huán)境的能動性,支持個體自主設計環(huán)境。[3]

      從系統(tǒng)的角度看,個人學習環(huán)境并不代表任何具體的新型軟件,而是一個概念或系統(tǒng)。阿特韋爾(Attwell)認為,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虛擬的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術語,更是技術支持下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4]。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認為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種“工具、服務、人和資源的集合”[5]。2009年,美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協(xié)會指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由工具、團體和服務組成的個人教育平臺,它不但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或應用,更是一種個人如何進行學習的理念”。伊凡·彼得(Yvan Peter)認為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對多種Web2.0服務的機會型(Opportunistic)和專用型(Adhoc)應用,以支持個人學習目標[6]。沙提(Chatti)等認為與將不同服務整合到一個中心系統(tǒng)的做法相反,個人學習環(huán)境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輕量級服務與工具,并將選擇權和控制權交由用戶,由他們確定最適合自己的組合。[7]

      從技術視角出發(fā),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e-Learning系統(tǒng),學習者使用各種各樣的社會性軟件和資源以促進學習[8]。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認為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免費的、分布式的,基于Web的工具的集合,通常以一個博客為中心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并使用簡易信息聚合(RSS)和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來聚合內容”[9]。國內學者提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其根本特性就是一種個性化學習支持服務系統(tǒng)(或工具集合),它的三個主要特點是高度個性化、服務導向和自由開放。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種協(xié)助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技術應用,允許學習者在一個由人、服務和資源組成的分布式環(huán)境中活動[10]。個人學習環(huán)境作為未來虛擬學習手段,在不同服務和代理間扮演協(xié)調者的角色,選擇需要使用的工具,聚集來自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內容,并管理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11]。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高度動態(tài)的、教育性的、社交網絡式的程序應用,它為學習者提供可以塑造自己學習空間的環(huán)境[12]。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純粹連接的世界,不受事物、距離和時間的限制。[13]

      盡管很多學者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概念從不同視角提出了見解,但這些定義大多比較抽象,很難進行實踐操作。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是學者們研究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角度不同,比如個人學習環(huán)境在不同場域的應用(包括正規(guī)教育、非正規(guī)教育與非正式教育)會產生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概念、學習動機和應用重心的不同解釋。本文通過文獻探討,歸納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三個主要元素:知識、學習者和教學服務。

      三、研究方法

      近幾年,我國關于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陸續(xù)增多,但是其概念界定仍舊比較模糊,為了更系統(tǒng)地了解我國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現(xiàn)狀、主要內容和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以下假設:研究者在個人學習環(huán)境領域共同使用的高頻詞匯或表述代表本領域研究的熱點和方向,需要通過質性文本分析工具對高質量的文章進行文本萃取、歸納和分析,獲得高頻詞匯在文獻中的詞頻和分布,從而確定該研究領域的關鍵詞。調查發(fā)現(xiàn),市場上英文文本分析工具比較成熟,但中文的質性分析工具較少,很大原因在于中文的分詞相對復雜。因此,本研究基于QDA Miner和Yoshikoder,使用開源代碼,自行研究并開發(fā)了具有中文分詞功能的質性文本分析工具進行在線內容分析(Online Content Analysis,OCA)。為保證文獻的質量,本研究在CNKI篩選出95篇以個人學習環(huán)境為題的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并對其摘要進行質性分析。OCA文本工具主要對摘要進行三個階段的自動分析,包括自動分詞統(tǒng)計、自定義關鍵詞搜索統(tǒng)計和文本編碼,以詞頻與相關性為依據進行分析歸納,定義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視角、場域和意涵。

      四、研究分析

      (一)研究數(shù)據

      基于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三個主要元素(知識、學習者和教學服務),本研究構建了相關關鍵詞的樹狀圖,如知識元素包括處于第一層級的關鍵詞:資源、認知、建構,以及相應的第二層級的關鍵詞。通過使用OCA軟件的關鍵詞搜索功能,整理出關鍵詞出現(xiàn)的文章數(shù)量和詞頻(見表1)。

      通過對95篇論文的摘要內容進行分析,本研究證實了知識、學習者和教學服務是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主要元素。

      (二)結果與討論

      1.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三個視角

      通過對大量文本進行分析,本文提出,宏觀上個人學習環(huán)境可以從概念、學習模式和平臺系統(tǒng)三個視角來闡釋。首先,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習者的追求,信息的高速膨脹也改變了知識學習的模式,人才需求由知識擁有者轉變?yōu)榫哂袆?chuàng)新能力者,學習范式也從以學校、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見表2)。

      其次,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以知識為本、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教學引導服務的學習模式。由圖1可知,實線的正三角形是構成教育的主要元素,包括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學習者和教學服務(教育機構等)。虛線倒三角形體現(xiàn)了三個教育主要元素之間的關系:知識和學習者的關系是學習,教學服務和知識的關系是知識的傳播和創(chuàng)造,學習者和教學服務通過學校來實現(xiàn)。教育的本質是以自由、開放、共享為基本原則的知識的傳播,是對從教育普及、教育公平到教育質量的追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傳播與創(chuàng)造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而教學工作者則更要成為知識引導者和學習服務者。

      再次,實踐個人學習環(huán)境概念及其學習模式,需要一個有效的平臺系統(tǒng),以規(guī)范與自動化整個過程。學習者可以基于傳統(tǒng)的學習管理系統(tǒng)(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在學校和教師的引導下設定學習目標和計劃。而學習過程(包括學習內容、作業(yè)、考核等)都會自動根據經驗應用程式界面(xAPI)收錄到個人學習檔案與學習記錄庫。除了傳統(tǒng)的教材、人、內容與課堂學習以外,開放教育資源與社交平臺在個人學習的概念與學習模式下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三個應用場域

      通過文獻研究和文本工具分析,本研究歸納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學術、職場和生活三個不同的應用場域,并進一步從概念、學習動機與應用三個視角引導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特征(見表3)。盡管在具體應用上,三種不同視角下學習者的需求是不同的,但個人學習環(huán)境在本質上的功能、特質和實踐方式是一樣的。

      學歷需求指的是正規(guī)教育,學習的成果一般以規(guī)范的學習評核為標準;專業(yè)需求指的是以職業(yè)需求為導向的學習需求,屬非正規(guī)教育范疇,學習成果普遍以技術或資格認證的取得為標準;知識需求是個人在生活中對知識的需求,屬于非正式教育范疇。圖2可以明顯看到專業(yè)需求導向的課程可能沒有具體的課堂學習,而純粹知識需求導向的學習,可能沒有具體的課程計劃和課堂學習,其學習成果更重于自我實現(xiàn)與評價。

      3.個人學習環(huán)境三個場域的意涵

      個人學習環(huán)境體現(xiàn)了近代教育從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習為者中心的學習模式。知識不再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信息的傳播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權,這也反映了社會與教育的進步。從教學的本質思考,個人學習環(huán)境注重學習者的主動性,使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和建構新知識。雖然說,個人學習環(huán)境強調學習者個人學習需求、過程以及成果,但不單純是學習者個人的轉變,而是基于教育演變與發(fā)展以及知識結構的轉變。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的載體、傳遞、使用及創(chuàng)造的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學習者的知識需求也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個人學習環(huán)境強調學習要連通其周圍相關“節(jié)點”,強調知識的流通性,強調學習是在社會網絡中進行的,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終身學習能力。[14]

      就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構成要素而言,斯蒂芬·唐斯認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要素包含人、工具、服務和資源[15]。荷蘭學者庫珀(Kooper)提出的學習系統(tǒng)R-A-E模型認為學習系統(tǒng)由角色、活動和環(huán)境三個因素組成[16]。陸芳等提出的基于Web2.0的個人學習環(huán)境(W-PLE)的結構模型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目標為核心,以工具、資源、服務為支撐的學習共同體[17]。李盧一等指出,網絡學習涉及三個構成要素,即人、知識和技術,他以社會文化理論、知識創(chuàng)造理論和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將網絡學習境脈、技術境脈、知識境脈融為一體,并據此總結出了具體的網絡學習境脈模型[18]。盧本斯基(Lubensky)進一步指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工具,讓個人在數(shù)位的虛擬環(huán)境下收集、配置和操作自己的學習過程。[19]

      本文認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構成要素為學習網絡、學習檔案、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和教學服務,其關系如圖3所示。在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要素中,學習者為主體,學習工具為手段,學習資源為基礎,學習網絡為途徑,教學服務為輔導,學習檔案為知識積累的成果,各因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五、結論與建議

      自個人學習環(huán)境這一學術名詞出現(xiàn)以來,學術界在不同領域從不同視角對其進行了探究,主要涉及正規(guī)教育、非正規(guī)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領域,包括概念的探討分析、在教與學中的具體應用、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研究等內容。然而,迄今對個人學習環(huán)境還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或普遍性的特征描述,多數(shù)研究只針對特定的應用環(huán)境、某一專門的學科或教學方法。本文通過質性分析軟件歸納出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三個視角:概念、學習模式和系統(tǒng)平臺。此外,準確把握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特征應該基于學術、職場和生活三個不同的應用場域,從概念、學習動機、應用三個視角進行歸納說明。最后,本文提出了個人學習環(huán)境中的學習網絡、學習檔案、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和教學服務五大要素。

      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出現(xiàn)得益于Web2.0技術和社會性軟件的發(fā)展,以及終身學習、非正式學習、連通性學習等學習理念的興起。這些新理念認為,知識已經從靜態(tài)的層級結構轉變?yōu)閯討B(tài)的網絡和生態(tài),學習者應該通過創(chuàng)建并連接人際網絡匯聚群體智慧來獲取知識。而連通、重組和再造的能力是當今學習者需要具備的素質。不同的學習者可以對同一內容編輯、加工,建立起知識網絡體系。因此,學習者不僅是內容的消費者,還是內容的生產者。由此可見,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實現(xiàn)不僅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轉變。傳統(tǒng)教育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管理,即教育機構為學校和學生規(guī)定學習內容和范圍,由學校和教師負責為學生提供知識。而個人學習環(huán)境平臺是以學習者想要或需要學習的知識為出發(fā)點,通過學習者管理學習內容及進度、進行信息溝通與互動、沉淀累積不同學科的核心內涵,從而實現(xiàn)知識管理。

      個人學習環(huán)境的目標是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服務,實現(xiàn)按需學習。個人學習環(huán)境中的服務主要包括學習資源的“推”“拉”服務和個性化資源推薦服務。在個人學習環(huán)境中,我們應該把教師的“推”和學生的“拉”結合起來,并能夠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進展動態(tài)實現(xiàn)個性化的資源推薦,以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Goldstein I P, Miller M L. AI Based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Directions for Long Term Research[R]. AI Memo,1976.

      [2]Johnson M, Liber O. 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From Theory to Teaching Practice[J].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08(16): 3-15.

      [3]JISC-CETIS.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Report on the JISC CETIS PLE Project[EB/OL].http://wiki.cetis.ac.uk/Ple/Report,2008-12-01.

      [4][11]Attwell G. 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The Future of eLearning[J].ELearning Papers,2007, 2(1):1-7.

      [5]Downes S. Learning Network and the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EB/OL].http://www.downes.ca/egi-in/page.cgi?post=34761,2014-03-08.

      [6]Peter Y. Future Learning Landscapes: Towards the Convergence of Pervasive and Contextual Computing, Global Social Media and Semantic Web in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R].EC-TEL Barcelona, 2011.

      [7]Chatti M A. LMS vs. PLE[EB/OL].http://mohamedaminechatti.blogspot.sg/2007/03/lms-vs-ple.html,2007-04-25.

      [8]Harmelen M V.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A].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y[C].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06: 815-816.

      [9]Fitzgerald S. Creating Your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EB/OL].http://seanfitz.wikispaces.com/creatingyourPLE,2006-08-03.

      [10][15]Downes S.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EB/OL].http://www.downes.ca/cgi-bin/page.cgi?post=40164,2016-01-19.

      [12]Asuncion, J. L. R., Lee, M., Rommel, M., & Feria, P..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loud-based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A].In Proceedings of the The PLE Conference[C]. 2010:23-30.

      [13]Mott B J. Envisioning the Post-LMS Era:The Open Learning Network[EB/OL].http//www.educause.edu/ero/article/envisioning-post-lms-era-open-learning-network,2012-10-30.

      [14]張麗霞,王麗川.論連通主義視域下的個人學習環(huán)境建構[J].電話教育研究,2014(12):63-67.

      [16]Koper R. Modeling Units of Study from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The Pedagogical Meta-model Behind EML[A]. In 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Version 1.0 Final Specification[C]. Open University of the Netherlands, Education Technology Expertise Centre,2011-11-10.

      [17]陸芳,李克東.基于Web2.0的PLE結構模型構建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9):51-56.

      [18]李盧一,鄭燕林,王以寧.網絡學習境脈的概念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07(8):17-21.

      [19]Lubensky 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EB/OL].http://www.deliberations.com.au/2006/12/presentand-future-of-personal-learning.html,2012-10-30.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許方舟

      猜你喜歡
      教學服務學習者工具
      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者畫像構建研究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情感過濾假說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非正式學習環(huán)境下基于移動終端的學習者模型研究
      準備工具:步驟:
      “巧用”工具
      農村中小學現(xiàn)代遠程教育資源如何為教育教學服務初探
      谷城县| 随州市| 内乡县| 即墨市| 乐陵市| 赤水市| 肃南| 建始县| 宜宾市| 确山县| 汾阳市| 于都县| 黔江区| 堆龙德庆县| 伊春市| 禄丰县| 轮台县| 汤原县| 通河县| 太仓市| 旌德县| 苍南县| 丹东市| 即墨市| 青铜峡市| 金昌市| 贵港市| 聊城市| 定结县| 霍州市| 阿坝| 邻水| 南召县| 江都市| 壶关县| 筠连县| 怀来县| 会同县| 漠河县| 延津县| 赞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