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應峰
讀書是通往人生夢想的途徑,讀一本好書,可以事半功倍,以較短的時間豐富不可多得的人生閱歷,讓人心境寧靜,世事洞明,視野開闊。人生只有一次,在熙攘去來的塵世道路上,所歷所見,皆為有限。讀書,足以讓我們看得更清晰,更透徹,更深邃,更遙遠。人生目標因讀書而清晰,個體行為因讀書而有節(jié)有度,有張有馳。
讀書讓人變得聰慧,變得強大,讓人具備了應對危機的能力。讀書使人充實豐富,思路通達,境界升華,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樂趣。人生的意義、價值、歸宿,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成功絕非偶然,是靠豐富的知識量堆砌而成。一個成功的人,大抵都是一生與書為伴的人。泛讀抑或瀏覽,通讀抑或精讀,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供身心所需要的滋養(yǎng)?!俺燥埐唤啦恢叮x書不想不知意?!薄白x書不想,隔靴撓癢。”說的是讀書的法則,也是處世的法則。會讀書的人,或多或少可以在書頁間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東西。
魯迅以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同樣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留下的是一片悔恨。學無止境,讀書是一生的事。如果沒有這點認識,再強大的人也會因為懈怠而走到卑怯的那一天。
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也就是說,讀書如果與做摘錄、記心得、寫文章結(jié)合起來,手腦共用,不僅能積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寫作水平,并且能增強閱讀能力,將知識轉(zhuǎn)化為技能和技巧。愛迪生為發(fā)明電燈,在圖書館閱讀各種書刊,作了數(shù)十萬字的筆記。愛因斯坦一讀書便動筆,只是凡是書上有的,他都不記,只記書上沒有的。他這樣做為的是將學習和研究引向深入。
有人習慣于將厚書讀薄,而后又將薄書讀厚,這是一個由摒棄到繼承到發(fā)展的過程,一個人的成就往往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的。
讀書因人而異,各有各的讀法,各有各的體會。正因如此,才有了聞一多醉書,華羅庚猜書,侯寶林抄書,張廣厚吃書,高爾基救書等等有關讀書的美好傳聞。
讀書是世界性的,之所以有“世界讀書日”,旨在使圖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使讀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jù)說加泰隆尼亞每到4月23日前后,便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書展,賣書的攤檔比平日多得多。讀者每購買一本書,都可獲得一枝玫瑰花。正因如此,世界讀書日那天,加泰隆尼亞會有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頭快樂地穿梭,這樣一來,讀書節(jié)比情人節(jié)更像情人節(jié)。
“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也許是與書有關的傳說,但數(shù)千年來,這樣的傳說在許多讀書人身上卻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印證。怪不得葉千華說:讀書不是證實人有多聰明,而是成就人有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