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德 山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作為皇宮,它歷經(jīng)明、清兩代24位皇帝,已經(jīng)歷了近六百年的滄桑,紫禁城南北長約960 m,東西寬約760 m,有宮、殿、樓、閣、亭榭、廳、堂、門、廈、廊、橋涵等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這些古建筑,延續(xù)古建筑的壽命,對于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弘揚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太和殿(見圖1):“外朝”中路建有三大殿,自南以北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是在紫禁城內建制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座宮殿,南向,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中軸線太和門北,中和殿南。因火災,康熙八年(1669年)、三十四年(1695年)曾兩度重建。重建后的太和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一丈,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上為重檐廡殿頂,正吻二,旁吻四。太和殿首要的功能是朝政之地,每月五日為常朝之期,皇帝御太和殿升座,與大臣們一同商討國事。此外,皇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等盛大典禮均在太和殿舉行。順治十四年(1657年),殿試中試舉人由天安門外轉為太和殿前丹墀考試;雍正元年(1723年),天氣苦寒,特恩試于殿內。乾隆五十五年(1780年)的八旬萬壽慶典,皇帝御太和殿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具體做法為:太和殿前檐柱,顛砍斧跡,汁油漿,做一布四灰地仗。金柱、檻、框、榻板、隔扇、橫披窗、檻窗、迎風板找補地仗。后檐、柱、檻、框、隔扇、橫披窗找補地仗??蚓€,菱花釘扣,裙板和絳環(huán)板上雕龍貼金。廊心墻現(xiàn)有漿皮清除干凈,重刷包金土色粉漿,刷砂綠邊,拉紅白二色粉線,邊線大邊及紅白線寬度距離按現(xiàn)狀做。柱、檻、框、榻板、隔扇、檻窗、橫披窗、迎風板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一道光油。太和殿兩側隨墻門重做一麻五灰地仗,墻體刷漿,隨墻門框線,門簪線貼金,鐵拉拴檢修加固。
中和殿(見圖2):南向,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建筑規(guī)制比太和殿、保和殿規(guī)制較小,進深、面寬各五間的方檐圓頂建筑,上安渾金圓頂,是皇帝舉行重大儀式前休息或御覽相關文書之地。明代此門曰“中極門”,順治二年(1645年)今名,如“清順治二年始改中極曰中和”??滴醵拍?1690年)修理此殿,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重修。
具體做法為:檐柱地仗大部分比較好的,顛砍斧跡,汁油漿做一布四灰地仗。檐柱地仗龜裂嚴重的重做二麻六灰地仗。金柱、檻、框、榻板、隔扇、檻窗、橫披窗、迎風板找補地仗。柱、檻、框、榻板、隔扇、檻窗、迎風板、橫披窗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一道光油??蚓€、絳環(huán)線、云盤線、菱花釘扣貼金。
保和殿(見圖3):南向,位于中和殿以北,乾清門廣場南。清順治、康熙二帝都曾居住保和殿,分別以暫居而改殿名為“位育宮”“清寧宮”。清廷入關時,李自成逃出紫禁城前燒毀了“外朝”殿、門、樓、閣。自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開始修葺,次年竣工。此時內廷后宮建筑也失修多年,為此順治帝居住保和殿,并改名為“位育宮”,至十三年(1656年)五月乾清宮、坤寧宮修成,七月遷居乾清宮,之后恢復原“保和殿”名。至康熙八年(1669年)奉太皇太后之命,康熙帝遷居此宮,即改“清寧宮”,因同月修理太和殿,皇帝移居武英殿,十一月修理乾清宮、交泰殿之后移回乾清宮,之后又恢復原“保和殿”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重修保和殿。保和殿,九楹,重檐,垂脊。每年除夕、正月十五日,皇帝為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賜宴等均在此殿舉行。
具體做法為:前檐檐柱顛砍斧跡,汁油漿做一布四灰地仗。金柱、檻、框、榻板、橫披窗、隔扇、檻窗、迎風板找補地仗。后檐柱、檻、框、隔扇找補地仗。博縫、山花找補地仗??蚓€、絳環(huán)線、云盤線、菱花釘扣、山花貼金。柱、檻、框、榻板、隔扇、檻窗、橫披窗、博縫、山花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光油一道。保和殿兩側隨墻門重做一麻五灰地仗,框線、門簪線貼金。隨墻門檢修填配。廊心墻做法同太和殿。
乾清門(見圖4):紫禁城“內廷”中路宮殿區(qū)正門為乾清門,位于保和殿北、乾清宮南,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該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乾清門始建于明代,清沿明舊,皇帝在此處御門聽政??滴醭彘T內南向設御座,北向設講官座,在此進行經(jīng)筵日講。
具體做法為:檐柱、金柱、抱柱、檻、框、檻窗、榻板、簾架、迎風板、大門、門簪、余塞板、走馬板找補地仗??蚓€、門簪線、雙皮條線、山花貼金。山花、博縫找補地仗。柱、檻、框、抱柱、檻窗、迎風板、榻板、大門、門簪、余塞板、走馬板、山花、博縫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光油一道。廊心墻,扇面墻做法同太和殿。
乾清宮(見圖5):是紫禁城“內廷”中路后三宮之一,位于交泰殿南,乾清門北。宮廣九楹,深五楹。正中設寶座,左右列圖史、璣衡、彝器,門楣南向,懸清順治皇帝御筆匾額“正大光明”。東暖閣匾曰“抑齋”、西暖閣匾曰“溫室”。殿前露臺列龜、鶴各二,晷影、嘉量各一,寶鼎四。中為通道,與乾清門相屬。左右丹陛南出者二,東西出者各一。丹陛之下有文石臺二,上安社稷江山殿。明代,乾清宮為帝后居所,清初仍沿用,后期改為聽政之地?;实坌聠剩鲗m亦奉安于此祭奠,二十余日移殯宮,最后入葬。
具體做法為:前檐檐柱、顛砍斧跡、汁油漿,做一布四灰地仗。前檐金柱、檻、框、榻板、隔扇、檻窗、橫披窗找補地仗。后檐、柱、檻、框、隔扇找補地仗。后檐二層仙樓、柱、檻、框、隔扇找補地仗。尋仗欄桿、凈瓶、牙子等彩畫按現(xiàn)狀做。乾清宮山墻內側畫青底綠色西蕃蓮花飾,刷包金土色粉漿,拉紅白二色粉線,西蕃蓮花飾及紅白線寬度距離按現(xiàn)狀做,局部空鼓墻面找補抹灰。廊心墻做法同太和殿??蚓€、滴竹板、菱花釘扣、裙板和絳環(huán)板上雕龍貼金。乾清宮、柱、框、檻、隔扇、檻窗、橫披窗、榻板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光油一道。迎風板不做。二柱香貼金,窗架上二柱香不貼金。
交泰殿(見圖6):位于乾清宮以北,坤寧宮以南,建筑南向,渾金圓頂,形制如中和殿,為后三宮之一??滴趸实塾P匾曰“無為”。殿中設寶座,左安銅壺滴漏,右安自鳴鐘。明代皇后在此居住,清代皇后生辰,在此進行朝賀典禮。每年春季挑選吉時祭祀先蠶,皇后攜后宮嬪妃在此舉行重大典禮,以示皇家對農(nóng)事之重視。
具體做法為:柱、檻、框、找補地仗,西側隔扇邊梃、抹頭做一麻五灰地仗,其余三面裝修找補地仗。柱、檻、框、隔扇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光油一道??蚓€、裙板和絳環(huán)板上雕龍鳳貼金。二柱香貼金,簾架二柱香不貼金。
坤寧宮(見圖7):位于交泰殿以北,坤寧門以南,為紫禁城后三宮之一。明代為皇后寢興之所,妃嬪亦有住此者。清代其建筑內布局及功能,因滿族文化的融合,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為薩滿教的祭神活動,如增設薩滿祭灶等。東暖閣為清代皇帝大婚之洞房,康熙、同治、光緒帝及遜帝溥儀大婚均在此。大婚后,坤寧宮住二日即移往養(yǎng)心殿。坤寧宮前月臺兩側擺砌黃綠相間燈籠琉璃磚檻墻。殿之東西兩側為暖殿,明間后面與坤寧門相對,穿兩夾道北出坤寧門為御花園。
具體做法為:柱、檻、框、榻板、隔扇、檻窗、迎風板、木板墻找補地仗。后檐檐柱空鼓,局部挖補,挖補部分重新做地仗。框線、雙皮條線、絳環(huán)線、云盤線、菱花釘扣貼金。柱、檻、框、榻板、迎風板、木板墻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一道光油。坤寧宮廊心墻現(xiàn)存完好,保留不動。
坤寧門(見圖8):北向,是“內廷”中路后三宮之北門,是后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始建于明代,初名“廣運門”,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并改稱“坤寧門”。
具體做法為:前檐柱、大門、走馬板、余塞板、門簪、隔扇找補地仗。后檐柱做一布四灰地仗。后檐榻板重做一麻五灰地仗。后檐抱框做一布四灰,后檐檻窗、簾架找補地仗。山花、博縫找補地仗。框線、雙皮條線、山花、門簪線、連盈線、云盤線、絳環(huán)線貼金。柱、檻、框、隔扇、檻窗、榻板、大門、走馬板、余塞板刷一道章丹油,三道二硃色顏料光油,罩光油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