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
唐肅宗的那陣子,有個不得志的中年人“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且一別四千里,流浪入蜀門。這年歲末,才在“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撿到了一處荒地,開墾種植藥材。荒地上有棵兩百年前的楠樹,蓬蔭碩大,遮天蔽日。正低頭于矮檐之下的他似乎找到了靠山,便在侄兒和朋友幫助下,倚仗大樹搭建了一爿茅屋,栽下了桃樹、松樹和毛竹,安頓下驚魂未定的妻兒和自己。
唐代人萬萬料想不到,這人世間最平常最簡陋的茅屋,居然一越千年,升華為草堂,進而杜甫草堂,成為一代詩圣的符號,給后人施以文人精神的涵養(yǎng)。人們敘說杜甫,可以忽略祖籍襄陽,忽略出生地河南鞏縣,也可以不提曾經居住過的許多地方,例如首陽山下的洞穴,等等,而不能不說成都草堂。究其原因,在于秋風卷走屋上茅草的故事很凄慘,在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很感人,更在于詩尾——安得廣夏千萬間——的呼喚。那怒吼的秋風卷走的不僅僅是草堂的茅草,也是天下寒士的居所,更是一個由盛而衰的時代。明明是痛苦的哭喊,偏作歌兒來唱,因物而人,因自然而社會,因渴望而幻想,構筑起杜甫草堂的無限風光。
古人不見今時月,明月曾經照古人。古時的荒坡地,如今已是杜甫草堂公園。邁進典麗的門坊,曲徑通幽,走著走著便鉆進了葳蕤的樹林,我努力地回憶所讀過的《杜甫傳》及有關文章,穿越時光隧道,追蹤詩圣的魂靈。有點遺憾,不見韋班送來的松樹,也不見蕭實的桃樹,還有那蜀中特有的榿樹。那棵大楠樹呢?肯定老去了,如果健在,該有1500多歲,不知老妖怪會是什么眼神瞅著我們這群朝圣的今人。身邊的這條小河,應該是當年的浣江,碧綠的河水里幾群紅鯉魚在自由嬉戲,夾岸的水草已染上秋天的金黃。小河時而與道路并肩,相伴游人;時而首尾相顧,圍出葫蘆般的小島,島上竹葉墨綠,在秋風中頻頻頷首,一副溫文爾雅的姿態(tài),可以判斷,那是綿竹,當年韋續(xù)送給杜詩人的高潔之品。一陣秋風送來一陣清涼,我們下身是戶外運動的長褲,上身還只是在短袖上加套了件攝影背心,有點像當年的老杜——“衣袖露兩肘”,但卻不是“麻鞋見天子”,不是投奔肅宗討個言官。我們要拜謁的是詩歌王國的皇帝,與李亨在位僅五年相比,老杜壽命逾千年,影響過萬代。
說曹操,曹操到。真不好意思,怎敢勞您老人家大駕,親自走出茅屋迎接。我趕緊雙手抱拳,對著草堂門前的石像躬身一拜,然后,主客合影留念。熟悉了,親近了,接下來便是深談。
杜詩人生于官宦世家,晉代名將杜預的后人,祖父杜審言官至太守,父親最差也當了個縣令。本該衣食無憂,只可惜生不逢時,遇上了那連連的人禍,歷盡諸多苦難,才到中年就疾病纏身,青絲變白發(fā)。京城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币苍雽m獻賦,也曾朝廷應考,可小人當道,人家不稀罕。一個河西尉,一個小參軍就應付了你八斗才氣,以致生活貧困,連套官服都置辦不起,哪顧得上寄居異縣的老妻。本來放假省親也正合你意,“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北M管是百草凋零的隆冬,你顧不得寒風凜冽,手指凍僵,夜半便從長安城出發(fā),去拾掇那一天也沒有放下過的惦記。誰料,“入門聞號陶,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眴首又疵陀诤谋憋L,本該生長詩詞之樹的心靈被生生地撕裂,于是,你第一次背離初衷,揮動犀利的筆鋒,寫下了憤怒的詩句: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隨之而來的舉家遷徙流浪,過了一州又一州,天天與饑餓相伴,月月有病魔隨形。好不容易到了四川,又遇蜀中局勢混亂,一家人在乞討中過日子。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這是公元760年,你寫給彭州牧高適求救的詩篇,怎樣的急難?饑寒交迫,茅屋里揭不開鍋了……難怪你如此清瘦,才50歲腮幫子就深深地凹陷。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 你是走回來的,拖著沉重的步子?;貋砹?,回來就好,這浣花江有寧靜的港灣,正好泊下疲憊的舊船。不要為茅屋自慚形穢,總算可以打出杜字旗號,立下少陵招牌。也不要說這草堂寒磣,四壁籬笆頂起一架茅草,北風穿墻,雨雪透頂,可畢竟有一排數間,安得下灶堂飯桌,躺得下妻兒與老杜,還有個待客喝茶的地方。這里遠離兵戈鐵馬的擾攘,還可親近生養(yǎng)萬物的大自然。這里的雨是絲線般的柔細,風輕輕地搖動樹梢,燕子在山水間斜飛,楊柳枝枝弱,琵琶對對香……這里的一切,可慰藉官場的失意,也可獲得吟詩誦歌的靈感。史料有載,公元759年,杜少陵偕家入住浣花溪畔茅屋,前后近四年,作詩二百多首。
當然,這里荒郊野外,孤家寡人。茅屋里,塞滿了食不果腹的困境,溢淌著思鄉(xiāng)別離的愁緒??赡闳匀辉趦A聽家鄉(xiāng)洛陽的呼喚,在眺望京城長安的燈火,還有流落他鄉(xiāng)的兄弟。那匹感情的脫韁之馬晝夜奔騰,何曾有過歇息?夜晚思家不能入睡,面對明月,忽行忽立;白天憶弟躺臥在床,望天看云,倦極而眠?!安菽咀兯バ袆ν猓曜杞^老江邊”。可嘆自己衰了,老了,此生回不了家鄉(xiāng),心中的如櫞之筆,蘸起滔滔東逝的長江水,在天地間寫下了一個大大的“恨”字!
好在四季有春天,好雨潤物,和風清涼,搖醒了沉睡了一冬的土地。一夜間,榿樹枝頭染上綠色,地里的種籽發(fā)了新芽,綿竹園里冒出了筍尖……大自然輪回到新的起點,茅屋里又有了一絲亮色。
我行走于那片茅屋,聆聽穿越千年的吟誦,
“八月秋高風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比缃?,秋高氣爽,屋上的茅草整齊厚實,高大的樹木童童青蓋,碧碧的江水紅掌清波,完全看不到當年的跡象。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彼懔耍缓艚辛?,也不要嘆息,不就是茅草嗎?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何由徹” ?戰(zhàn)亂未平,惡風又襲,連一點點晚上的安身之地也沒了,一代詩圣的命運怎么就如此難堪!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文章憎命達,難堪的命運成就了草堂的詩歌,雖不達而不忘平天下,為了大庇天下寒士而寧愿犧牲自己,這崇高的人格操守,不正是草堂的熠熠光亮么?
我站在清人顧復初的那副對聯旁,望著那瀟灑遒勁的鎏金書法,一字一字地念道: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這對聯,如此豪情萬丈,縱橫捭闔,天地江山,龍盤虎臥,月白風清……只是,在詩畫般的意境中蘊含著幾許諷刺,幾許心酸,難不成,月白風清就必流寓草堂?就該與清貧苦難劃上等號?
后半生的杜先生不僅種公田,采橡栗,勞其筋骨,而且命運多舛,心志更苦。他曾在二姑母的墓志銘中提到家世:“遠自周室,迄于圣代(唐代),傳之以仁義禮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自打出生便深深地烙下了“奉儒守官”的胎記,七歲吟詩歌,九歲臨書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且身體強壯,童心燦然,十五歲健如小黃牛,“一日上樹能千回。”二十歲便開始《壯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十年游歷,飽覽了秀麗雄偉的山川河流,也見識了唐玄宗連年征戰(zhàn)開疆拓土的勝利,從少年到青年,一介儒生平添了些許豪氣與狂氣。在那個深秋的早晨,如同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詩人登上了日觀峰,翹首八荒,寫下了“一覽眾山小”的詩句?;氐铰尻枺阍谑钻柹较陆ㄆ鹆俗约旱淖∷笆l(xiāng)土室”。這里有祖父杜審言的墳墓,更有祖先杜歌的忠骨,這兩個人是杜家的榮耀,也是其后裔成人成事的榜樣。寫詩是杜家的傳統(tǒng),守官是不墜素業(yè),年輕氣盛的杜詩人從此定下了人生的理想——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然而,現實是黑暗的,而且很殘酷,杜詩人居然一輩子沒有如愿。長安十年,幾次機遇,屢屢奸佞作祟,落得竹籃打水,貽笑大方。一次詔征考試,競無一人上榜,李林甫反上表祝賀“鄉(xiāng)野無賢人”。最值得炫耀的是四年后的那個正月,朝廷舉行三大祭祀盛典,詩人盡其所長,獻《大禮賦》三篇,深得玄宗贊賞,命其待制集賢院,結果卻是煮熟的鴨子也會飛,再次不了了之。心灰意冷的詩人只得繼承杜家的傳統(tǒng),不斷地寫詩獻賦,終于,得了個從八品官銜“河西縣尉”,一個在縣令手下欺負老百姓的差事。不想“欺凌為折腰”, 遂改任參軍,管理兵甲器械。熬過了玄宗時代,又寄希望于肅宗,那天的杜詩人居然脫下文人的長衫,徒步穿越兩軍對壘的戰(zhàn)場,冒險投奔新主子。那驚人的勇敢感動了當朝,肅宗給了個“左拾遺”, 這可是一生中最顯赫的官職,雖然是有職無權,總算能出入朝堂。可惜,不通官道,很快被逐出京城,流浪至草堂,才在朋友嚴武的幫助下,做了成都尹府的檢校工部員外郎,亂世中有了安寧,也算是萬幸。
上下求索而無路可走,不知進退而千般糾結,是詩人隱藏在心靈深處最大的痛。一輩子游走于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兩個陣營,骨子里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己任,血脈中又流淌著天下為仁的儒家道統(tǒng)。滿以為生逢堯舜君,自己的才華盡得展示,卻不知華清宮中嬪妃多,玄宗的身邊并不需要葵藿天性的儒官,也無須“再使風俗淳”的作為。白天,青袍朝士出入幕府,揖手強顏迎送官吏;夜晚,乞丐“眾人”(杜甫詩“生涯是眾人”)回歸茅屋,唉聲嘆息混于普通百姓之中。一只眼看到的是朱門酒肉臭,另一只眼看到的是路有凍死骨;左耳朵進的是里巷嗚咽,右耳朵出的是瑤池娛樂。像孔子,疾憤天下無道;似屈原,苦痛國難當頭。自以為很有責任擔當,自以為頗富才華能耐,卻原來,全是自作多情,剃頭挑子一頭熱,一輪又圓又大的明月活活地被云層遮擋!
這就是你的心病?。〔萏美锏亩鸥?。
工部祠古樸雅致,偏西朝向,未時的太陽釋放著些許溫暖。詩圣端坐于大堂中央,一襲青袍,身板消瘦單??;神情自然,面龐上涂抹著斜陽的緋紅,翹起的胡子閃閃發(fā)亮。那翹胡子翹出了文人的清高,翹出了“不做河西尉”的骨氣。坐石很高,人們只有仰面相視,如同欣賞大廈的樑柱。我讀懂了銅像的眼神,他在說:不著急,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我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疲(《偶題》)。杜甫以“老儒” 自詡,且儒家信念堅定。盡管守官之路漫長而且坎坷,屢屢不受待見,終其一生而看不到希望,但仍不失葵藿天性,癡心永朝皇上。明知“當今廊廟具,構廈豈之缺”, 卻不愿像螻蟻自求其穴,也無意學巢父、許由瀟灑送日月。他慚愧自己為人父而不能養(yǎng)活兒子,卻“不忍便永訣”,依然堅持去做那窮得置不起官服的朝庭命官……而唯一的排泄,只能是 “沉飲聊自遣,放歌破愁絕”。安史之亂后,他對話潼關吏、石壕吏和新安吏,寫下了《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詩作,痛斥官府濫抓壯丁,描寫最多的是妻離子散的啼哭:“婦啼一何苦”,“老妻臥路啼,”“青山猶哭聲”……漫天的血與淚灑向破落凋敝的鄉(xiāng)村和荒蕪的田野,“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等等。但是,為老百姓呼喊過后,杜詩人依舊維護朝廷。一面同情新婚夜別妻當壯丁的丈夫,另一面又狠下心來叮囑:“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前頭反對抓未成丁的男人,質問新安官吏:“縣小更無丁” ?后頭又轉換口氣,抵御胡人是名正言順的王師,而且,當兵的地方不遠,工作也不重。甚至粉飾軍隊當官的會像父親兄長一樣對待士兵,勸大家不要哭,“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不僅意篤志堅,而且愛憎分明?!凹矏盒湃绯稹保ā冻荨罚!皭褐駪殧厝f竿”(《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一個除惡務盡的勇士躍然詩行之間。不僅守官奉儒,而且將儒學發(fā)揮極致,甚至近似乎偏激。儒家強調達則兼濟天下,老杜要求友人當官“危時思報主”“濟時肯殺身”。自己才當幾個月言官,便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戰(zhàn)敗的房琯上言辯護,還寫信舉薦良才,落得再次流浪的下場。儒家強調窮則獨善其身,而老杜則“舌存恥作窮途哭”,只要有舌頭在,哪怕窮途末路也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真可謂至堅至絕!
如同萬世師表的孔子,杜甫草堂的詩人畢其一生,把改變社會的希望寄托于開明有道的君主,企圖以改變君王的統(tǒng)治方法達到改善民生的目的,甚至變相地幫助君王奴役百姓。這種認識上的局限與這種堅強卓絕的精神嚴重相悖,二者的結合便是不可逆轉的悲劇。這是杜甫草堂的遺憾,也是那個時代的遺憾。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被秋風所破的茅屋吟誦出抑郁沉雄的詩文,講述了一個個厚重的故事,堆砌成一個時代的縮影。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他從而成為社會、時代以及人類的代表和喉舌。明代研究者有言,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作為時代的歌手,呼吸著時代的氣息,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朝廷一次又一次地讓他蒙羞,生活一年又一年地使他窘迫,直至客死在長江上的一葉小舟??墒牵旁娙藢ι畹臒崆橛啦凰ブx,這種熱情來自于奉儒守官的家境,這種熱情成就了他的詩歌。
詩言志。詩者,靈魂也!有學者說,政治熱情是杜甫詩歌的一大亮色。養(yǎng)不活兒子,還說我好歹還是個官兒,享受著某些特權:“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碑攤€左拾遺,言官而已,仍盡職盡責。蜀中局勢混亂,不得不小心侍候梓州刺史,“常恐性坦率”,實為喪家狗,亦如當年蜷縮于鄭國城門下的孔丘。盡管如此,心中總有一團火。聽說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多年的熱情如巖漿迸發(fā),一時驚喜若狂,忘了自己的處境,竟然吵著要喝酒慶祝,還打算“既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茅屋的日子過得朝不保夕,天天企盼離開,可一聽說好友嚴武回成都任職,“殊方又喜故人來”,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又是一番喜悅。于是詩中的草堂又溫暖起來,狗親熱了,“低徊入衣裙”; 鄰里高興了,“沽酒攜葫蘆……”詩人自喻松樹,不計較枝葉的凋傷;欣賞桃樹,饋贈花果給人間。耳聞黃鸝鳴唱,眼看白鷺起飛,前途一片光明。更有甚者,西嶺的白雪,東吳的帆船,都移到了草堂的門窗前,多么美妙愜意,多么寬廣博達!念中學時,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翻開課本,這標題就讓人難以接受,秋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因為漏雨而無法熬到天亮, 應該是哭之嚎之都來不及,還哪能歌之?細細品讀之后,才懂得其中道理:不歌,安能有廣廈千萬間的夢幻和庇寒士而死自己的仁德。此時的歌,是黑暗對光明的呼喚,是窘迫對美好的向往。人們?yōu)槭裁聪矏鄱旁姡鸥槭裁茨艹蔀樵娛?,因為他的幻想、他的呼喚、他的向往,突破了舊人文的思想境界,他的詩給天下寒士以希望。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唱得好,走出草堂公園,滿眼都是高樓大廈,何止千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