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談《儒林外史》中“科舉功名”邊緣的女性形象

      2018-08-19 00:00魏娟莉
      中州學刊 2008年6期
      關鍵詞:俠女功名才女

      魏娟莉

      摘 要: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其杰出的諷刺藝術,為我們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形象。同時,在“科舉功名”的邊緣,又塑造了幾個極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由此展示了清代科舉制度下,那些無緣躋身功名富貴的清代女性真實而普通的生活,揭示了科舉功名對她們所同樣具有的傷害與影響。這些女性形象的出現,對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了很大的開拓與發(fā)展,并對后世文學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科舉;功名;潑婦;烈婦;才女;俠女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6—0236—05

      《儒林外史》是一部“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①吳敬梓站在歷史的高度,揭示了清代科舉制度下的士子百態(tài)形象,“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②,通過儒林各色人士的生活和社交活動,揭示了科舉制度對士人靈魂的殘害和社會風氣的熏染。此外,小說還描繪了一些“科舉功名”的邊緣人物,即為數不多的女性形象。她們無論是官宦小姐,還是市井婦人,也都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作品由此從另外一個新的角度揭示了科舉制對社會文化的侵蝕和對人性奴化的廣度和深度??梢哉f,《儒林外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小說,而是對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進行百年沉思,因而充滿著世紀悲涼的文化小說”。③本文試通過對《儒林外史》中的幾類女性形象的探討分析,梳理出中國小說發(fā)展中女性形象的承繼與發(fā)展的脈絡,以及科舉邊緣的一些女性的生活狀態(tài)。

      《儒林外史》中的王太太,是一個典型的“潑婦”形象。在男權世界里,“潑婦”是兇悍惡女人的同義詞。在她們身上,傳統(tǒng)“女德”已不復存在,她們用各種手段來反抗、乃至掌控男人。她們打破了男尊女卑的界限,沒有賢妻良母的樣子,拒絕對活著的男人無條件服從,對死后的男人守節(jié)或者殉夫,拒絕走禮教為她們規(guī)范的貞婦烈女的道路。從《世說新語》、《太平廣記》中各式各樣的潑婦到蘇東坡筆下的河東獅吼,從《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到《聊齋志異》中的江城、《歧路燈》中張類村之妾杜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更有《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童寄姐等等,“潑婦”由此組成了小說家筆下最鮮活、最生動的一道風景。

      然而王太太卻是一個追求分取“功名富貴”一杯羹的“潑婦”。吳敬梓活畫出了她的“潑”,也寫出了她不幸的另一面。她不屈于不公平的命運,只是特殊的環(huán)境造就了她在向封建男權挑戰(zhàn)時,采取的是一種無奈的畸形形式而已。

      23回王太太未出場之前,作者便對她的形象作了多次鋪墊。首先,金次福初來說親,我們只是“略得其概”,只知道王太太奩資豐厚,箱籠很多。接著從沈天孚的“歷歷言之”中,我們了解了王太太的生活經歷。到沈大腳“識其性情舉動,和盤托出”時④,王太太的性格才逐漸展現出來。作者用漸進的敘述手法,讓我們對王太太有了大概的印象。到王太太真正亮相時,則是通過沈大腳的眼睛來描寫的:“看著太太兩只腳足足裹了有三頓飯時才裹完了,又慢慢梳頭、洗臉、穿衣服,直弄到日頭趁西才清白?!雹葸@里,作者沒有直接寫王太太的外貌、神態(tài),而是通過她的一系列動作描寫,讓人物形神畢備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單是動作描寫,還不足以展現王太太的形象,作者又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王太太的話:“沈媽,你料想也知道,我是見過大事的,不比別人……我頭上戴著黃豆大珍珠的拖掛,把臉都遮滿了,一邊一個丫頭拿手替我分開了,才露出嘴來吃他的蜜餞茶……跟了去的四個家人婆娘把我的白綾織金裙子上弄了一點灰,我要把他一個個都處死了。他們四個一齊走進來跪在房里,把頭在地板上磕的‘撲通、撲通的響,我還不開恩饒他哩。”⑥這席話,看似荒謬可笑,王太太卻一本正經說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心思,一個社會低層的女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曾先后嫁了兩次人,而兩次失敗的婚姻讓她更加堅信,只有當上真正的太太,她才能揚眉吐氣。沈大腳的上門提親,王太太從心底里是高興的,對方是一個武舉人,王太太多年的愿望終于可以實現了。她壓下滿心歡喜,用這段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女人,為的是不讓對方輕視自己。王太太憑著幾分姿色和小聰明,積攢了一點家私,但她最終還得依靠男人,要嫁一個官員,做上官太太,才是她人生的最高目標。面對誘惑,她抵擋不住沈大腳的花言巧語,最終落入所托非人的騙局。

      王太太嫁過去之后,才曉得沈大腳所說全是謊話。本怕受虐待而約定沒有婆婆,結果進門來就有了婆婆,已是惹了一肚子氣。第三日,按習俗,新媳婦要下廚燒一尾魚來發(fā)個利市,她只好“忍氣吞聲,脫了錦緞衣服,圍上圍裙,走到廚上,把魚接到手內,拿刀刮了三、四刮,拎著尾巴望湯鍋里一摜……丟了刀,骨都著嘴,往房里去了。當晚堂客上席,他也不曾出來坐坐?!雹呓又?,最令王太太精神崩潰的是,夢想中的武舉夫婿,原來只是一個戲班子里管班的!強忍的不快情緒如山洪般一下子爆發(fā)了:“怒氣攻心,大叫一聲,望后便倒,牙關咬緊,不醒人事?!毙褋碛帧按罂薮蠛埃瑵M地亂滾,滾撒了頭發(fā),一會兒又要扒到床頭上去,大聲哭著,唱起曲子來。原來氣成了一個失心瘋?!雹嘧龉偬娜松硐朐僖淮纹茰?,使王太太的絕望到了頂點,由此引發(fā)的潑悍刁蠻才完全暴露在我們面前。這段描寫,如魯迅所言,“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⑨。其實王太太的“失心瘋”,和周進的撞號板、范進的發(fā)瘋等精彩描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從不同的角度,以同樣的犀利,為我們揭示了科舉功名對社會各階層人物的侵蝕和毒害。男人要做官,女人要做官太太,為此耗盡心血,用盡心機,其罪惡根源便是科舉功名。作者通過客觀的敘述、冷靜的描寫,把王太太這一“潑婦”形象完整而真實地展現出來。盡管王太太是一個“潑婦”,其行為令人可笑又可厭,然而,在她身上,我們還是看到了作為女性的可憐與無奈。在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時代,一個女人嫁的好壞,與一個男人的科舉成功與否同樣重要,直接決定了她今后的貧窮與富貴。王太太只是一個可憐又可悲的女人,她的撒潑也只是對這種命運的無力而畸形的反抗。不論王太太如何撒潑,她依舊逃脫不了男權社會的樊籬,“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規(guī)則,讓王太太也還是做了一個戲班婆。無論她多么強悍,最終為夫家還是貼盡了自己可憐的一點嫁妝,與夫婿過起了貧寒的日子。

      “潑婦”撒潑不外乎兩個原因:一為爭寵,二為爭權。王太太初次被賣做妾時,卻讓人稱她做太太,明顯表現了不甘為妾受制于人的心理,結果被打了出來。第二次嫁人真的做了太太時,她卻仗勢發(fā)威,“把大呆的兒子、媳婦天天罵三場,家人、婆娘,兩天要打八頓”⑩。表現了王太太渴望的不僅是富貴還有權力。這與取得功名前后的男人是何其相似!可惜隨著第二任丈夫王三胖的死,愿望再次落空。由王太太我們也想到王熙鳳,王熙鳳的撒潑較王太太更多了幾分智慧和陰險。因為賈璉的拈花惹草,王熙鳳撒過兩次潑。一次是賈璉與鮑二家偷情,就揚言要休掉鳳姐;另一次賈璉偷娶尤二姐,直接威脅到了王熙鳳的地位。王熙鳳雖然是貴族夫人,但其地位也并不穩(wěn)固。所以,“潑婦”的撒潑只是對自己不公平待遇的的抗爭。然而面對著強大的男權,撒潑并不能解決問題,即使男人在“潑婦”面前俯首帖耳,但社會賦予男人的特權注定是撒潑無法抗衡、無力改變的。王太太用盡心機,撒盡潑皮,最終也沒有做上官太太!

      魯小姐是《儒林外史》中一個與眾不同的才女形象。然而其才既非蔡琰、李清照的詩文之才,也不是《紅樓夢》女兒們的浪漫詩才,而是專為科舉應試練就的八股之才。魯小姐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魯編修是一個把八股文作為一切文章之首的人,認為“八股文若作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11)。正是父親這種理念的影響,魯小姐從小就“曉妝臺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批?!?12)魯小姐不負父望,做出的文章“理真法老,花團錦簇”魯編修常常感嘆:“假若是個兒子,幾十個進士、狀元都中來了!”(13)一心渴望功名富貴的魯小姐,練就了一身“八股”功夫,可惜身為女兒,無法親上戰(zhàn)場,摘取功名。無奈之下,只有把滿心的希望寄托于未來的夫婿身上。所以在新婚燕爾,迫不及待地為新夫婿備下八股題目,孰知父親親自為她選定的夫婿竟然不通制藝!魯小姐迂回摘取功名的希望也隨之破滅了。閨房中的魯小姐,只有“愁眉淚眼,長吁短嘆”,連稱丈夫誤了她終身??蓱z魯小姐,既不能親上科場,又沒有再次選擇夫婿的機會,這就意味著她連做誥命夫人的夢想也破滅了。吳敬梓一個“誤”字,寫盡了魯小姐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最熱切的渴望。

      無奈,魯小姐再次把希望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才四歲,就“每日里拘著他在房里講《四書》,讀文章”(14)。隨著孩子的長大,魯小姐的家教也越來越嚴格了,“在家里,每晚同魯小姐課子到三四更鼓,或一天遇著那小兒子書背得不熟,小姐就要督責他念到天亮,倒打發(fā)公孫到書房里去睡?!?15)魯小姐身兼嚴師慈母雙重身份,她對科舉功名的熱衷絲毫不遜于當時的儒林之士??婆e功名的魔力,不但使儒林中人神魂顛倒,道德淪喪,還延及到了閨中的女子,讓女人也迷失了生活的正常軌跡,剝奪了孩子應有的無憂童年。科舉功名,“令人觸目驚心地窺見八股文化如何無孔不入地滲入家庭、滲入閨門、滲入夫妻母子之間,把人從社會到家庭的里里外外的生活情趣,包括才子佳人的精神人格都統(tǒng)統(tǒng)異化了,連同人間最富有溫柔情感的的地方也變得冰冷僵硬了”(16)。魯小姐既是科舉的受害者,又充當了科舉的害人者,她自覺地把科舉功名的毒害延伸到了下一代。

      清代士子對科舉制度的癡迷并非一時一人,而是滲透到整個社會乃至各個角落層次。魯小姐的人生意義都在八股文,她的生命除了八股文便毫無價值可言,魯編修對女兒的影響可謂深刻而具體。沒有兒子,就把女兒當兒子教導,對她進行了長期而嚴格的舉業(yè)教育,使魯小姐成為科舉功名的熱衷者,八股文寫作的行家里手。同時,作者筆下的魯小姐,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在癡迷科舉的同時,也寫出了魯小姐人性的另一面。在科舉訓練中,對《四書》、《五經》的揣摩中,魯小姐也接收了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深刻影響。當她為丈夫不通制藝而傷心時,母親曾勸她“現放著兩家鼎盛,就算姑爺不中進士、做官,難道這一生還少了你用的?”她卻反駁道:“‘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依孩兒的意思,總是自掙得功名好,靠著祖、父,只算作不成器!”(17)表現了一種那個時代較為進步的獨立意識。同時,魯小姐又是一位賢妻良母。在得知丈夫的祖父得病時,魯小姐自愿前往侍疾。在婆婆家,她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條。儒家傳統(tǒng)道德已成為魯小姐自覺的人生準則。因此,我們在嘲諷魯小姐熱衷科舉功名的同時,也要深思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同時對魯小姐的傳統(tǒng)美德不能不敬佩。這也是作者的高人之處,寫出了人物的深層心理和人性的復雜性。

      魯小姐的課子,與《紅樓夢》中李紈侍親奉子有著驚人的相同。她們熱衷科舉,教養(yǎng)兒子,將人生的希望寄托于兒子的功名之上。并自覺遵守并實行著儒家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二人內在的精神是何等的契合!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特別是唐宋以來的小說戲曲,對女性的描寫多集中在反映她們婚姻愛情的起落上,卻很少關注她們在普通生活中的行為和思想。事實上,能有悲歡離合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的女性畢竟很少,男權中心的社會體制決定了女性不可能走上社會前臺,她們在普通生活中,充當賢妻良母,所以,她們只有把自己無法親身體驗的生存價值,寄托在丈夫、兒子的舉業(yè)揚身、成就大業(yè)之上。魯小姐和李紈正是這類女性的代表。因此魯小姐和李紈的精神契合無意之中彌補了中國封建時代婦女基本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空白。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另一女性典型形象是王三姑娘。吳敬梓以敏銳的目光,通過王三姑娘,透視出了封建禮教的殘酷性及其與科舉制的內在關聯,以引起人們對王三姑娘悲劇的深刻反思。

      明清兩代對女性從“女教”到貞節(jié)觀念的加強,使女性所受的束縛越來越嚴重,其地位也越來越低下。男人“為了保證妻子的貞操,從而保證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親,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絕對權力之下了;即使是打死她,那也不過是行使了他的權力罷了?!?18)而女性為了保證自己和孩子的安全,自覺地接受了男權社會為其規(guī)定的慘無人性的“貞節(jié)觀”,遵守著男權意識對女性行為規(guī)范以及身心自由的限制與絕對權力。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貞節(jié)的內涵也不斷變化具體。至明清時期,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強化,“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貞節(jié)觀,完全否定了正常的人性。上層意識不僅從封建禮教與倫理道德上去強化女性守節(jié)的觀念,還通過旌顯為夫殉情的“烈婦”來鼓勵女性守節(jié)、殉節(jié)。由此社會上許多女性為了贏得“烈婦”的虛名,葬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更有一些沽名釣譽的所謂親人、族人,為了借此獲得家族的榮耀,一己的私利,把守寡的年輕女子活活逼上“殉夫”之路。僅《明史·烈女傳》載,時婦女殉節(jié)“著于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余人?!?19)至清代更有過之。

      《儒林外史》沒有正面描寫王三姑娘殉節(jié)的事,而是通過其父親王玉輝對整個事件的反應,進行了側面描寫,由此揭示了這一悲劇的根源所在。王三姑娘年紀輕輕,丈夫就過世了。她認為父親家境貧寒,無法養(yǎng)活自己和已經守寡的姐姐,便決定以絕食來殉夫。公婆一再阻攔無效,就請來王玉輝勸阻女兒。然而,作為父親的王玉輝反而鼓勵女兒說,“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罷”(20)。在王玉輝眼中,女兒的生命遠不如“烈婦”的名聲重要!當老妻聽到女兒的死訊哭得死去活來時,王玉輝卻說“他這死得好,只怕我將來不能像他這一個好題目死哩!”并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21)“好題目”三個字,觸目驚心而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被封建禮教毒害、扭曲的老秀才形象,而王三姑娘正是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父親灌輸的“禮教”,換取了“烈婦”的虛名,得到入祠建坊的表彰。她的死讓社會為之興奮,人們可以在明倫堂大擺筵席,喝酒慶賀?!叭绱吮姸嗟娜艘幌伦尤劳跞媚镉衅鋱远ǖ呢懥夜?jié)操,這是王三姑娘只能用死而無法用生所贏得的客觀效果。明明是活埋了一個青春女子,社會卻評價為‘倫紀生色。封建禮教張開那名正言順的血口吞噬了一個又一個生命。”(22)王三姑娘死了,如王玉輝所想的,可以青史留名了。王玉輝用自己的雙手,將女兒鮮活的生命,捧上了禮教的祭壇。小說的高明之處,是在揭示王玉輝迂腐殘忍的同時,也寫出了他在女兒死后內心的凄惶痛苦。失去女兒后的王玉輝,卻沒有了先前的興奮,轉而覺得心傷。外出時看到一個穿白的婦人,不由得想起了女兒,頓時“心里哽咽,那熱淚直滾了出來”(23)。作者通過其內心矛盾的展示,揭示了人性和禮教的沖突,批判的矛頭,直指向整個封建禮教與封建道德。

      作者在刻畫王三姑娘時,用筆不多,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將它客觀描述了出來,但字里行間,令人心酸,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效果。通過王玉輝的角度來展示三姑娘的“殉夫”行為,可見其封建禮教的毒害正是通過父親直接灌輸而導致的;而父親的觀念無疑是在長年的應試科舉中通過“四書、五經”一點一滴灌輸進去的。那么,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正是,最大的殺人兇手,是封建禮教與封建倫理道德。王三姑娘的殉情,不僅是她自身的行為,更是父親通過科舉獲取的禮教使之然的,也是社會的普遍風氣。由此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的晚期,禮教對人性殘害的普遍性。

      歷史上,如王三姑娘的烈女節(jié)婦為數不少。古代小說中,《水滸傳》中的張貞娘,《紅樓夢》中的李紈,更有《歧路燈》中的韓節(jié)婦等等,她們以生命和青春為代價來維護了貞節(jié)。她們沒有自身的生命價值,應該死去或者活著,都是按照這個男權社會的需要而決定的。張貞娘的死,是為了抗拒邪惡,維護對林沖的忠貞。在小說家筆下,比起潘金蓮、潘巧云之類的淫婦,張貞娘的死更值得贊美。李紈年輕守節(jié),除了贏得賈氏家族的幾句稱贊外,只不過把生命耗盡在青燈孤影中。韓節(jié)婦的死,更是隆重。生前艱難困苦的她,死后竟然贏得官府的禮拜。縣太爺程公說:“官不拜民,況是婦女。只為此婦能振綱常,乃拜綱常,非拜人也。”又高度贊揚道:“……雖是婦女,卻滿身都是綱常。巷口異香撲鼻,從所未經?!?24)說的何其明白,“乃拜綱常,非拜人也”!女人的生命,不過是他們用來彰顯的一種觀念而已。她們不過是維持男權社會的貞節(jié)標本。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女性們用自己如花的生命一再的去詮釋貞節(jié)觀的殘酷。徐庶母親的死是為了顯示她的節(jié)義,孫夫人的投江是為了贊美劉備,而潘金蓮這類不守貞節(jié)的淫婦只配身首異處,小說家們用血淋淋的事實警告女性不可逾越封建倫理道德為她們設計好的貞節(jié)鴻溝。

      作為進步作家,吳敬梓意識到了封建禮教特別是貞節(jié)觀的罪惡,對貞節(jié)觀所產生的悲劇進行了反思。所以,在吳敬梓筆下,不再看到對王三姑娘殉節(jié)的贊美,而是無盡的辛酸與悲涼。吳敬梓用他敏銳的目光開始注視女性作為“人”的價值,這對明清時期的文學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沈瓊枝在《儒林外史》中是一個獨立特性的人?!芭P評”曾贊譽說,“才寫過蕭云仙,接手又寫一沈瓊枝。云仙,豪杰也;瓊枝,亦豪杰也。云仙之屈處于下僚,瓊枝之陷身于傖父,境雖不同,而其歌泣之情則一。作者直欲收兩副淚眼,而作同聲之一哭矣?!?25)吳敬梓把沈瓊枝與蕭云軒、杜少卿等超脫于科舉功名之外的真名士、真儒者放在一起描寫,表現了對沈瓊枝由衷的贊譽之情,將其作為一個超脫功名富貴的進步知識女性來看待的。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作為男性的附庸而出現,多為愛情婚姻而設計。即如崔鶯鶯、杜麗娘那樣敢于追求自身愛情的女性,最終也逃脫不了依附男人的命運?!皨D女作為社會成員和男人親昵感情的客體所應有的真正的人的價值長期受到惡意的損害、破壞和貶低。”(26)文學作品中,女性無非以兩種面目出現,要么是賢妻良母,是男性心目中標準的女性形象;要么是淫婦蕩娃,是男性批判貶低的對象??傊孕蜗蠖疾皇仟毩⒊霈F的,而是浸染著男性意識的圖解。具有獨立見識、自主自立的女性形象極為罕見?!度辶滞馐贰分猩颦傊Φ某霈F,填補了這一空白。她的獨立個性讓人耳目一新,成為古典文學中一個特殊的奇女子形象。

      沈瓊枝頗有文才,且有主見,做事果斷。她的父親沈大年卻是一個十足的書呆子,在嫁女兒時,竟然連婚書都沒有立,就冒然把女兒送到揚州成婚。當沈瓊枝得知宋鹽商并非娶她做正室,而只是做妾時,她便一直走到大廳上坐下,大聲喊到:“請你家老爺出來﹗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張燈結彩,擇期過門?”(27)她的質問讓宋鹽商紅了臉。做為一個女子,當她意識到父親所犯的錯誤時,沒有埋怨,也沒有甘心屈服,反而多了勇氣和主見。面對鹽商的富貴奢華,“多少士大夫見了就銷魂奪魄,而她卻能視如土芥”(28)。當她覺得自己做人的尊嚴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時,幽雅精致的處所也無法讓她屈從。于是她將房里“所有動用的金銀器皿、真珠首飾,打了一個包袱,穿了七條裙子,扮做小老媽的模樣,買通那丫環(huán),五更時分,從后門走了”(29)。可見沈瓊枝過人的膽識與機智。出走南京后,竟然公開掛出招牌:“毗陵女士沈瓊枝,精工顧繡,寫扇做詩”(30),希望用自己的才智和雙手獨立謀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其舉止招來了一些無稽之徒的騷擾和世人的非議,但沈瓊枝鎮(zhèn)定自若,泰然處之。小說通過武書的口對沈瓊枝作了這樣的評價:“若說他是個邪貨,他卻不帶淫氣,若是說他是人家遣出來的婢妾,他卻不帶賤氣??此m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俠的光景。”(31)吳敬梓對人物的刻畫,一向以冷靜客觀為人贊嘆,但對沈瓊枝的贊賞之情卻難以掩飾。

      由沈瓊枝的出走,我們想到娜拉,在魯迅先生看來,娜拉出走之后只有兩條路選擇:要么墮落,要么回去。與娜拉相比,沈瓊枝出走后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更險惡,且社會地位更低,然而沈瓊枝沒有屈服,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在南京這個可以餓得死人的地方生存了下來,這是許多男人都做不到的。

      沈瓊枝是獨立的、勇敢的。當差人要押解她回縣衙時,面對虎狼般兇惡的解差,她一個弱女子卻毫不畏懼,鄙視差人道:“你們這般大驚小怪,只好嚇那鄉(xiāng)里人”(32)。隨差人坦然進了縣衙,在堂上從容不迫的講述自己的經歷,不卑不亢的接受縣官的訓問和考題,可謂女中真豪杰!沈瓊枝敢于控訴鹽商的卑劣,敢于把扯她的差人打了一個仰八叉,敢于主宰自己的命運。面對婚姻大事,她有自己鮮明的主張,認為做妾就是伏低做小,是男女夫妻的不平等。她不愿意嫁給宋為富,認為宋為富不過是一個有錢的鹽呆子,而自己“頗知文墨,怎么肯把一個張耳之妻去侍外黃擁奴”(33)。她認為,夫妻不僅要地位平等,還要有共同的思想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這是一種非常超前的進步婚姻觀。

      沈瓊枝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知識分子的形象,在《儒林外史》中格外耀目,“她的出現像一道閃電劃破夜空,放射出叛逆思想的耀眼光芒”(34)。與同樣是俠女的《水滸》女英雄相比,沈瓊枝更高其一籌?!端疂G》中的女英雄母夜叉孫二娘,母大蟲顧大嫂,一丈青扈三娘,已經失去了女性的特征,更談不上女性的自我意識與獨立個性。她們是男性化的梁山好漢中的一個女人符號而已。她們扭曲了的俠女形象,與其它的淫婦、禍水形象一起,表露了作者對女性的惡意鄙視。比起沈瓊枝來,她們黯然失色。沈瓊枝是一個既具有詩文之才,而無腐儒功名之俗;既具有女紅技能,又無小兒女懦弱悲凄之態(tài);既具有豪俠之氣,又不失女兒本色的真正的女英雄。因此,沈瓊枝形象的出現是彌足珍貴的,是對傳統(tǒng)婦女觀的顛覆。她擺脫了男人高高在上、女人只能亦步亦趨的狹隘女性觀念,反映出隨著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女性開始有了一種掙脫其自古以來的依附性地位的可能性。沈瓊枝的形象,體現了新一代女性知識分子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總之,《儒林外史》中幾個女性的獨特個性形象,無論是潑婦還是烈女,無論是才女還是俠女,其人生都深深地刻上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烙印。吳敬梓通過對她們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明清時期女性的普通生活,在以“科舉功名”為人生目標的儒林之中,作為邊緣人物的女性,她們所具有的功名追求與人生經歷。由此揭示了男權文化下女性的悲劇命運,及作者對她們的不公平待遇給予的同情與控訴。更可喜的是,吳敬梓用他塑造的女俠形象告訴我們,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女性最終會意識到自己的生存價值而獨立起來,盡管這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道路。沈瓊枝的形象,不僅是對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繼承,更是一種顛覆、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她的形象就像“封建社會黑暗長夜中的一盞亮燈”(35),鼓勵著更多的女性站立起來,更多的男性以公正進步的眼光重新審視與他們同樣具有自我人格的另一半。

      注釋

      ①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171、169頁。

      ②(25)吳敬梓《儒林外史》匯校匯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63—764、557—558頁。

      ③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412頁。

      ④寧宗一:《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05頁。

      ⑤⑥⑦⑧⑩(11)(12)(13)(14)(15)(17)(20)(21)(23)(27)(28)(29)(30)(31)(33)吳敬梓:《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0、330、336、336、328、141、141、141、174、174、143、587、589、590、501、511、502、505、510、512、513頁。

      (16)張燕瑾:《中國古代小說專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6頁。

      (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3頁。

      (19)《明史》第二十五冊,卷三百一,傳列傳第一百八十九,中華書局,第7689頁。

      (22)霍松林:《中國古典小說六大名著鑒賞辭典》,華岳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931頁。

      (24)李綠園:《歧路燈》,中州書畫社出版,1980年,第383頁。

      (26)瓦西列夫:《情愛論》,三聯書店,1985年,第43—44頁。

      (34)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1987年,第180頁。

      (35)王菊艷:《試論〈儒林外史〉進步的婦女觀》,《黑龍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責任編輯:凱 聲

      猜你喜歡
      俠女功名才女
      明在“知不足”
      京東俠女
      像俠女一樣生活
      我們班的“四大才女”
      《林徽因傳:一代才女的心路歷程》:且以優(yōu)雅過一生
      病后棄政從文
      像“俠女”一樣
      我們班的才女
      香格里拉县| 龙口市| 项城市| 五常市| 屯昌县| 磐安县| 富顺县| 历史| 梁平县| 北辰区| 兰溪市| 弥渡县| 耒阳市| 唐山市| 阿城市| 沛县| 安阳县| 太白县| 通化县| 徐汇区| 江达县| 兰西县| 潮安县| 平泉县| 扬中市| 德化县| 林州市| 宝清县| 资兴市| 离岛区| 久治县| 大城县| 青浦区| 海林市| 广德县| 永春县| 临漳县| 澄迈县| 肃北| 新野县|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