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躍飛 唐成慶
(1.浙江省蘭溪市香溪鎮(zhèn)農技站,浙江蘭溪 321114;2.浙江省蘭溪市農業(yè)局,浙江蘭溪 321100)
1.1 試驗材料 供試超級稻品種主要是兩優(yōu)培九和兩優(yōu)0293兩個品種,供試藥劑根據(jù)每個防治對象選擇一組藥劑進行篩選,詳見表1。
1.2 試驗設計 進行田間定點觀察,記錄超級稻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和為害規(guī)律,研究超級稻與病蟲害的相關性,明確各生育階段主要病蟲害的防治適期,為制訂藥劑新防治技術方案提供依據(jù)。
根據(jù)不同病蟲防治對象,選擇一組藥劑進行藥效對比試驗、不同劑量藥效對比試驗及不同生育階段防效試驗,以常規(guī)藥劑常規(guī)劑量或噴清水為對照,隨機區(qū)組排列,大區(qū)對比或小區(qū)重復3次,其他管理同常規(guī)大田。根據(jù)超級稻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和危害規(guī)律,以及藥效試驗,制訂不同生育階段藥劑組合新防治技術方案,與常規(guī)用藥技術進行大田對比試驗。通過觀察和考查防治效果,評價不同方案的可行性。
2.1 超級稻主要病蟲害的種類和為害特點 通過田間定點觀察,記錄主要病蟲的生長、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水稻與病蟲的相關性,明確主要病蟲害的防治適期和方法。超級稻生長期長、植株高大、葉片繁茂、病蟲害為害較重,通過調查表明,該市主要以紋枯病、稻曲病、黑條矮縮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白背稻虱、褐稻虱為主)“三病三蟲為主”。由于超級稻株型的變化,田間群體結構不同于半矮稈水稻品種。一般來說,在半矮稈水稻田發(fā)生的病蟲害同樣會在超級稻田發(fā)生,為害情況也常相似,只有部分與水稻株型及其田間群體結構關系密切的病蟲才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
2.2 超級稻主要病蟲害藥劑防治新技術及效果
2.2.1 黑條矮縮病 黑條矮縮病由灰稻虱傳播,秧田期及分蘗初期最易感病。秧田期在出苗至3葉期是灰稻虱從雜草上遷飛到秧田為害的第一個橋梁地。插秧后分蘗初期又是灰稻虱從田埂雜草遷入稻田的第二個橋梁地。因此,防治黑條矮縮病,首先要抓好秧田立針期至3葉期和插秧后至分蘗初期二個防治適期,然后選擇對口農藥,對口藥劑可選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每667 m2用2~4 g,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每667 m2用50 g,對水30 kg噴霧。
2.2.2 稻曲病 隨著超級稻單季栽培的面積迅速擴大,水稻稻曲病的發(fā)生呈逐年上升趨勢,并成為超級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經近幾年試驗,應用戊唑醇(好力克)、苯甲·丙環(huán)唑(愛苗)等藥劑防治稻曲病的效果比井岡霉素、三唑酮更理想。以往稻曲病防治適期,一般在抽穗前7 d用藥,但從表2試驗結果看,尤其是30%苯甲·丙環(huán)唑EC,在孕穗末期及齊穗期兩次用藥的比僅在孕穗末期用一次藥的防治效果更好。
表1 試驗藥劑
表2 幾種新藥劑水稻孕穗末期、齊穗期兩次施藥對稻曲病的防效
2.2.3 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是該市水稻普遍發(fā)生的病害,特別是超級稻植株后期高大、田間郁蔽,更易重發(fā)。紋枯病防治主要以減少病源為前提,在栽培的基礎上,藥劑防治應采取“前壓、中控、后保重點”的策略。即分蘗至拔節(jié)期控制病害水平擴展,孕穗至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擴展,保護功能葉不受侵害。對口藥劑: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EC15 mL/667 m2、24%噻呋酰胺SC20 mL/667 m2等,每667 m2用水量不得低于30 kg,防治適期在分蘗盛末期和破口前5~7 d,各噴一次,并盡可能地向植株中、下部噴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2.2.4 二化螟 在該市二化螟對超級稻的為害主要以2、3、4代為主,防治適期一代在5月中下旬,二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3代在8月上中旬,選擇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 mL/667 m2,或40%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 g/667 m2,或10%氟蟲雙酰胺、阿維菌素懸浮劑30 mL/667 m2。試驗表明,這些藥劑的持效期都很長,均在15~20 d,且對稻縱卷葉螟也有很高的防效,為減少防治次數(shù)奠定了藥劑基礎(見表3)。
另外,試驗也表明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藥防效顯著高于二齡高峰期用藥的效果,因此,防治適期必須掌握在卵孵化高峰期。2.2.5 稻縱卷葉螟 稻縱卷葉螟近年已成為該市水稻上的重要害蟲之一,每年均有局部地區(qū)遭受嚴重危害。稻縱卷葉螟的防治難度相對比較大,因為地區(qū)間差異較大,且幼蟲3齡后食量加大,蟲苞包裹嚴實,藥劑難以滲入,農戶比較難掌握。再加上目前對高齡幼蟲較好的藥劑比較少(15%精茚蟲威對卷葉螟高齡蟲防效較理想),所以技術關鍵是掌握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藥防治,藥劑可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10 mL/667 m2或4.75%阿維菌素·茚蟲威(硬朗)可濕性粉劑45 g/667 m2,或10%氟蟲雙酰胺·阿維菌素(稻騰)懸浮劑30 mL/667 m2等(見表4和表5),對水30 kg以上,于傍晚噴霧。
表3 20%氯蟲苯甲酰胺SC不同藥量防治二化螟藥后16d效果
表4 4.75%阿維菌素·茚蟲威WP在稻縱卷葉螟高齡幼蟲高峰期施藥的防治效果
表5 10%氟蟲雙酰胺·阿維菌素SC防治四(3)水稻卷葉螟幼蟲藥后14 d田間小區(qū)藥效考查結果
2.2.6 稻飛虱 一般褐稻虱及白背稻虱在7月中旬從南方遷入,所以一般需掌握在8月上旬及中旬兩次防治第三代二化螟時進行兼治,此時田間最好有水層,藥量和對水量要充足,必須使藥液流到水稻植株基部,特別是稻飛虱高發(fā)時期,藥液量的多少對防效有顯著性影響(見表6),同時選擇的藥劑要對口,可在防治二化螟的藥劑中加入70%吡蟲啉(艾美樂)WG或25%噻蟲嗪(阿克泰)WG2 g/667 m2,或40%噻嗪酮WP25-50 g/667 m2。稻虱大發(fā)生的年份再結合防治六(4)代稻縱卷葉螟,在9月上旬再加入上述防治稻虱的藥劑進行兼治,這樣就可以控制稻虱的發(fā)生及危害(見表6)。
表6 25%撲虱靈WP50 g/667 m2防治晚稻虱不同對水量試驗結果
2.3 超級稻不同生育階段病蟲害藥劑新技術防治效果
2.3.1 不同生育階段超級稻病蟲害藥劑防治新技術
2.3.1.1 播種前 用25%咪鮮胺EC2 000倍浸種3~4 h進行種子消毒處理,防治秧田期惡苗?。淮哐亢笥?5%丁硫克威干拌種劑,1 kg種子用10 g拌種劑拌種,晾30~60 min后再播種塌谷,這樣既可預防老鼠、麻雀的危害,也可有效預防秧苗期稻薊馬、灰飛虱的為害。
2.3.1.2 分蘗盛末期 噴施一次40%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 g/667 m2或48%氟蟲雙酰胺·噻蟲啉懸浮劑10 mL/667 m2,加入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15 mL/667 m2,噴施藥液量30 kg/667 m2,防治螟蟲及紋枯病、稻瘟病的危害,減少稻飛虱發(fā)生基數(shù)。
2.3.1.3 孕穗至抽穗期 遇到連續(xù)陰雨天氣,應在孕穗末期(破口前5~7 d)、齊穗期分別施一次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15 mL/667 m2,每次噴施藥液45 kg/667 m2,防治稻曲病、紋枯病、稻瘟??;使用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時,可與40%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水分散粒劑或48%氟蟲雙酰胺·噻蟲啉懸浮劑混用,兼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
2.3.1.4 抽穗后 應注重防治稻飛虱,可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75 g/667 m2,噴施藥液50 kg/667 m2,使用一兩次。2017年天氣晴多少雨,超級稻稻曲病發(fā)生很輕,故藥劑防治新技術的處理在大田病蟲防治中只施用4次藥劑,而常規(guī)施藥處理施藥7次。
2.3.2 藥劑防治新技術對病蟲害防治效果 藥劑防治新技術可有效防治超級“三病三蟲”。如對稻曲病的防效可達92.4%,但常規(guī)施藥處理稻曲病的發(fā)生程度比不施藥處理反而更重。原因是不施藥處理受多種病蟲危害后,長勢差、分蘗數(shù)少,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反比兩個施藥處理要好,不利稻曲病發(fā)生(見表7)。從表7結果看,藥劑防治新技術比常規(guī)施藥技術增產9.7%。
2.3.3 藥劑防治新技術節(jié)本增效的效果 從2016年調查結果看,藥劑防治新技術經濟效益明顯高于常規(guī)施藥技術,節(jié)本增效效果顯著:一是投入人工少,與常規(guī)施藥技術比較減少3次施藥;二是用藥量小,該技術只有常規(guī)施藥技術農藥用量的3/4;三是稻谷產量高,比不施藥處理增產342 kg/667 m2,比常規(guī)施藥技術增產58 kg/667 m2;四是經濟效益高,減去用藥成本和人工費用,藥劑防治新技術的收入為992.9元/667 m2,比不施藥處理和常規(guī)施藥技術分別增收428.6元/667 m2和139.4元/667 m2(見表8)。
表7 2016年超級稻稻曲病田間藥效試驗考查結果
表8 各處理的經濟效益
3.1 超級雜交稻病蟲發(fā)生量大、危害嚴重的原因分析 超級雜交稻因株型結構的改變及營養(yǎng)成分的增加,必然導致田間小生境的改變,從而引發(fā)大田病蟲發(fā)生變化。超級雜交稻病蟲發(fā)生量大、危害嚴重,尤其以稻曲病、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危害更為突出,而稻瘟病僅在局部地區(qū)發(fā)生(主要是品種抗性原因)。從超級稻兩優(yōu)培九種植情況分析,二化螟對超級稻的危害較重。第一,超級稻生長旺盛,莖稈皮層對二化螟的機械阻擋作用減弱,而莖稈粗壯,擴大了髓腔,營養(yǎng)條件較好,有利于二化螟生長,使其存活率提高。第二,超級稻分蘗力適中,分蘗期對螟害的補償能力減弱,使早期螟害也有可能影響到產量。第三,超級稻穗型大,而單位面積有效穗有所減少。其產量結構對螟害更加敏感,孕穗后的螟害往往對產量影響較大。然而與螟害情況相反,兩優(yōu)0293高大粗壯的稻株使其對稻飛虱的耐害性有所增加,減輕了褐飛虱的危害程度,但高大植株、郁蔽田間小環(huán)境增加了藥劑防治難度和害蟲種群增長率。又如兩優(yōu)培九雖然無效分蘗較少,植株高、劍葉挺直,不易“穿頂”,但植株高大同樣會造成郁蔽悶濕環(huán)境,導致紋枯病發(fā)病加重。
3.2 藥劑防治新技術的基本原理分析
3.2.1 從秧田期就打基礎 根據(jù)病、蟲發(fā)生情況合理用藥,如進行25%咪鮮胺浸種、35%丁硫克百威拌種處理可有效防?。◥好绮。┲蜗x(薊馬、灰飛虱),爭取做到秧田無病蟲。還可以在拔秧前3~5 d噴施一次長效農藥,讓秧苗帶藥下田,至少可減少一次大田用藥。
3.2.2 嚴格防治指標和適期 為了保證防效與減少使用化學農藥,根據(jù)病蟲發(fā)生情況,結合藥劑特性,嚴格掌握防治指標,確定防治田塊和防治適期。一方面,選準農藥和劑型,抓準最佳用藥時機;另一方面,不到防治指標的堅決不打藥,不求“治小,治了”,目標是將病蟲害損失控制在可允許的經濟閾值以下。
3.2.3 實行兼治與挑治相結合 對于同時發(fā)生的蟲害,應考慮一藥兼治,如8月上中旬防治三代二化螟時,可以兼治三代縱卷葉螟;對于零星發(fā)生的病蟲可實行挑治,如大螟多數(shù)從田邊開始危害,因此可以沿田邊2 m寬度打藥封邊,不必整塊田用藥即可抑制大螟危害。
3.2.4 用藥科學 優(yōu)先選用長效、高效,對環(huán)境友好的化學藥劑,合理搭配,輪換使用,禁用高毒農藥。如在稻飛虱發(fā)生為害初期,蟲口基數(shù)較低,基本以若蟲為主,就用噻嗪酮或噻蟲嗪等長效藥劑,既能保證防效又能減少用藥次數(shù)和數(shù)量。
3.3 藥劑防治新技術要把好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藥劑防治新技術操作簡便,但要把好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是抓住分蘗末期、破口前3~7 d、齊穗期3個施藥適期施藥,其他時期視田間病蟲發(fā)生實況確定是否增施1~2次對口農藥;二是選用內吸、高效、廣譜、環(huán)保型的新農藥品種,如30%苯甲·丙環(huán)唑EC、25%噻蟲嗪WG、10%氯蟲苯甲酰胺SC、10%氟蟲雙酰胺SC、25%吡蚜酮WP以及43%戊唑醇SC等,輔以25%噻嗪酮WP、20%葉蟬散EC等常規(guī)農藥;三是選用迷霧式噴霧器;四是田間多種病蟲同時發(fā)生時,可選幾種對口農藥混用,只受某一種病蟲危害時,則只施用1種對口農藥。
4.1 超級稻因株型結構引發(fā)大田病蟲發(fā)生變化 超級雜交稻因株型結構的改變及營養(yǎng)成分的增加,導致田間小生境的改變,從而引發(fā)大田病蟲發(fā)生變化。通過調查表明,該市超級稻主要以黑條矮縮病、紋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三病三蟲”為主。
4.2 應用藥劑防治新技術能有效控超級稻的主要病蟲害 通過一系列的藥效試驗,篩選了對防治“三病三蟲”效果比較好的對口農藥,并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使超級稻整個生育期發(fā)生的主要病蟲害都得到了有效控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和目的。
4.3 藥劑防治新技術具有明顯的節(jié)本增收效果 藥劑防治新技術不但對病蟲害防效高,還可減少農藥用量,從而減少對稻谷及環(huán)境的污染,是一種新的農藥減量技術。同時具有延緩水稻衰老,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4.4 藥劑防治新技術破解了超級稻后期施藥難的難題 使用藥劑防治新技術,超級雜交稻齊穗期后不必再施用農藥,較好地解決了超級稻后期因株型高大而施藥難度大和病蟲防效差的難題。因此,該技術可作為超級稻主要病蟲防治的專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