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怡
(蘇州中醫(yī)醫(yī)院,江蘇?蘇州?215000)
明清溫病學大家葉天士是吳門醫(yī)派極具代表性的杰出醫(yī)家,一代溫病大家。不僅在溫病治療上極具成就,對內、兒、婦、外雜病的論治也頗多建樹。在其《臨證指南醫(yī)案·咳嗽》[1]中記載有142例咳嗽論治醫(yī)案,葉氏繼承了前人治療咳嗽大法,并多有創(chuàng)新與發(fā)揮。文章擇取了葉氏治療咳嗽的142個醫(yī)案,筆者從用藥規(guī)律著手對其治療咳嗽的學術思想和特色作一學習探微。
《臨證指南醫(yī)案》記載“咳嗽”醫(yī)案142例。按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分:外感咳嗽49例;內傷咳嗽93例,外感又分風、寒、濕、熱、溫、暑、燥之邪;內傷咳嗽主要包括肝火犯肺、肺胃陰虛、肺脾氣虛、肺腎兩虛。《臨證指南醫(yī)案》云:“咳嗽”病證“咳為氣逆,嗽為有痰,內傷外感之因甚多”“確不離乎肺臟之患也”。 可見葉氏辨治咳嗽,注重“肺”,認為中醫(yī)雖有“五臟六腑皆致咳”,但總不離“肺臟之患“。分析葉氏治療咳嗽的醫(yī)案,從葉氏治療咳嗽方藥中,以方測證,可歸納出主要的咳嗽證型有:1)外感風寒證;2)外感風熱證;3)風燥侵肺證;4)暑溫犯肺證;5)濕熱困肺證;6)肝火灼肺證;7)肺胃陰虛證;8)肺脾氣虛證;9)肺腎虧虛證。
《臨證指南醫(yī)案·咳嗽》中特別強調以“審證求因”為基本準則,針對不同病因的咳嗽使用不同的治法。從葉氏論治咳嗽的醫(yī)案醫(yī)論中,可以概括葉氏治療咳嗽的主要治法有: 1)辛溫解肌法;2)辛涼解表法;3)清燥養(yǎng)陰法;4)清暑潤肺法;5)清熱利濕法;6)清金制木法;7)養(yǎng)陰生津法;8)培土生金法;9)雙補肺腎法。結合方藥分析,具體如下所述。
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記載葉氏治療“咳嗽”142案例,其中外感咳嗽約有49例,內傷咳嗽93例,所涉經典方劑主要有桂枝湯(《傷寒論》方: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麻杏石甘湯(《傷寒論》方: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杏蘇散(《溫病條辨》:杏仁、蘇葉、蘇梗、半夏、茯苓、前胡、橘皮、大棗、生姜、枳殼、甘草)、麥門冬湯(《金匱要略》方:麥冬、半夏、人參、甘草、大棗)、桑杏湯(《溫病條辨》:桑葉、杏仁、沙參、象貝母、甘草、淡豆豉、梔子)、小青龍湯(《傷寒論》方:麻黃、桂枝、白芍、干姜、細辛、五味子、生甘草、半夏)、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方:沙參、玉竹、生甘草、東桑葉、麥冬、扁豆、天花粉)、腎氣丸(《金匱要略》方: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附子、桂枝)、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等。治療142例咳嗽所用中藥156味,用藥頻次最多的為甘草(77方),其次為杏仁(56方)、南北沙參(50方)、麥冬(35方)。具體見表1。
表1 葉氏治療咳嗽藥物頻次統(tǒng)計
以上64味中藥為葉氏治療咳嗽常用藥物。除此之外桃仁、射干、黃芩、蘇子、火麻仁、淡豆豉、馬勃、玄參、黃蠟、人乳粉、沉香、車前子、建蓮、天冬、雞子黃、女貞子、黃連出現在2方。
4.1 葉氏擅用杏仁治療咳嗽 葉天士治療咳嗽常常喜用杏仁,特別是治療外感咳嗽經常以杏仁為基本配伍用藥,因而形成了許多杏仁配伍藥對,獲得較好療效。杏仁配伍的藥對主要見表2。
表2 杏仁配伍的藥對
杏仁性苦、微溫,歸肺、大腸經,主要功效為宣肺解表散邪,行氣利水,降逆平喘,化濕止咳。在葉天士治療外感咳嗽的病案中,無論是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風溫或者是風燥咳嗽、濕熱咳嗽及暑濕暑熱咳嗽中均出現。風寒咳嗽治以桂枝湯、麻黃辛溫散寒,配伍杏仁肅肺降氣止咳;風溫咳嗽以薄荷、蘇梗等“辛甘涼潤”藥物清疏上焦肺熱,輕揚升浮配以杏仁肅降肺氣,一升一降最宜宣肺祛邪;風燥咳嗽葉氏以潤燥為主配以甘寒、益氣養(yǎng)陰之藥物,以桑葉清肺潤燥,貝母止咳化痰,桔梗斂肺降氣,沙參養(yǎng)陰清熱佐以杏仁可宣泄肺氣,兼潤太陰解除上焦燥熱;暑溫咳嗽以益元散、六一散為主方清暑益氣配合杏仁宣降肺氣。
4.2 葉氏治療內傷咳嗽注重濕邪 葉氏云:“吾吳濕邪害人最廣”“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吳地因氣候環(huán)境濕熱之邪較甚,濕熱之邪以脾胃為病變中心,脾胃為生痰之源,脾胃不和,痰氣上逆,肺失肅降而咳。脾失健運者易感受濕熱之邪,同時長期咳嗽肺氣虧虛又反過來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葉天士在治療咳嗽時非常重視濕熱之邪為患所致的種種病證,在咳嗽藥物頻次上可以看出針對“濕郁溫邪,阻遏肺氣”所致肺氣不利,氣逆不降致的咳嗽,治療上大量運用貝母、薏苡仁、杏仁、茯苓、滑石等清熱化濕藥物。
4.3 葉氏擅用培土生金法治療咳嗽 葉氏在辨治慢性咳嗽時十分重視脾胃,對于脾胃氣虛,脾陽不足而所致的咳嗽,常用培土生金法,大量運用健脾益氣與溫補脾陽之方藥如異功散加味(9方)及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加味(14方)。葉天士以健脾益氣,溫補脾陽,行氣除滯,健脾補母,佐以化濕祛痰藥物使得脾得健運,水谷精微得以轉輸,則痰液無從而生,咳嗽自愈。
4.4 葉氏治療久咳善用養(yǎng)肺胃陰液 《臨證指南醫(yī)案·咳嗽》中大量運用了沙參、麥冬、玉竹、扁豆、天花粉等養(yǎng)陰藥物。葉氏認為咳嗽后期,長期久咳,肺虛及母,咳嗽后期常常伴有胃陰虧虛,對于胃陰虧虛,津液不足者,葉氏常常以甘涼養(yǎng)陰之方藥,以金匱麥門冬方及沙參麥冬湯為主并佐以天花粉、玉竹、石斛、雞子白等養(yǎng)陰清肺之藥,特別對于胃陰虧虛,自創(chuàng)和胃養(yǎng)陰清熱法。同時因“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金水互生。肺病日久必然影響到腎,所謂“五臟之傷,窮必及腎”,咳嗽一證也不例外。同時,腎精不足,水不生金,又使咳嗽遷延反復,久治不愈,因此葉天士對于一些慢性咳嗽后期常常運用六味地黃丸、都氣丸加味(11方),佐以紫河車、人乳粉、胡桃肉等填補腎精,肺腎雙補。
通過對葉氏《臨證指南醫(yī)案》“咳嗽”醫(yī)案的學習、研究,使我們可以對葉氏治療“咳嗽”的學術思想、辨治方法等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對當今的中醫(yī)咳嗽特別是慢性咳嗽臨床治療有很大的啟迪,特別是葉氏治療咳嗽醫(yī)案中涉及肺、脾、肝、腎、胃等多臟器,對于各個不同的病機,強調治本而很少使用專業(yè)治療咳嗽的“鎮(zhèn)咳藥”。葉氏特別善于化裁古方,對于經方如桂枝湯、麥門冬湯、腎氣丸、建中湯、異功散等加減運用師古而不泥古。在治療咳嗽的方藥中善用杏仁,重視對肺氣的宣發(fā)肅降,重視脾腎及胃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