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庸興
涵涵是家中的獨生女,是爺爺奶奶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愛”讓她成了家中的“小公主”。讀幼兒園時,涵涵總是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爺爺奶奶輪流喂她。涵涵媽媽覺得這種壞習慣不可以再繼續(xù)下去,馬上關閉電視,非要讓涵涵坐在餐桌上吃飯不可。涵涵覺得有爺爺奶奶可以為她撐腰就哭著不肯吃飯,一定要等著電視打開才肯吃飯。爸爸是個孝順兒子,不敢頂撞父母,就由著他們再為涵涵開電視。一家人因為對涵涵教育的態(tài)度不一致不知道吵了多少次。幾年過去了,如今涵涵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了,她的這種壞習慣還是沒有糾正過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越來越難教了。只要爸爸媽媽批評她,她就馬上搬出爺爺奶奶這兩位“救兵”。長期下去,爸爸媽媽在她心中已經(jīng)失去了威信,她聽不進爸爸媽媽的任何一個批評,而爺爺奶奶的溺愛讓她養(yǎng)成了自私、任性、無理取鬧等不良品德和行為。
現(xiàn)在大多孩子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成了“小太陽”,家庭里的人都圍著孩子轉,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時,大人們有的主張批評教育,有的卻要包庇護短,往往是爺爺奶奶與父母的意見不統(tǒng)一,有時有的父母之間認識也不一致,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態(tài)度、不同的做法往往在孩子面前暴露。這不僅影響家庭和睦,更不利于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才算正確。
對孩子的教育,當家庭成員發(fā)生分歧時,應該冷靜下來,私底下找個時間互相交流,在“可以”和“不可以”、“應該”和“不應該”這些問題上應取得一致的意見,不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發(fā)生矛盾,更不應該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不能一方“唱白臉”一方“唱黑臉”,一來避免造成誤解,從而影響大人之間的關系,二來孩子找不到漏洞可鉆,良好的品行和習慣就可逐漸形成。父母教育有分歧怎么辦呢?做父母的應該“商”“諒”,在處理問題上互相諒解,求同存異取得一致。但決不能把分歧暴露在缺乏辨別能力的孩子面前。否則,像涵涵的父母那樣,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和品德塑造,是沒有好處的。當碰到事先商量不夠、尚未達成一致性的問題時,那么至少在子女教育上,應該采取形式上一致的權宜之計,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這樣的家庭教育才能有效。
教育的過程是漫長的,需要家庭成員間的配合。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指的是家庭中每個成員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就是說對于同一件事,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對孩子要有同樣的要求,以達到同樣的目的。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長,家庭成員都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意見統(tǒng)一了,教育孩子才能做到目標明確、行動一致,當然也就會見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