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
中國人的基本立場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對也不贊成的態(tài)度,在征求中國人意見的時候,中國人基本上說的都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話。因為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只能贊成一部分而反對另一部分。任何事情,總是不斷地演變:原本可以贊成的事情,演變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對;而原來應該反對的,也可能愈變愈應該贊成。這些都是中國人不愿意公開說贊成還是反對的原因。
當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證不再改變的時候,中國人自會當機立斷,給你一個準確的答復。但是,就算如此,警覺性特別高的中國人,也盡量避免公開表態(tài)。一旦你明確表示贊成,那些不希望你贊成的人就會給你施加壓力;你反對的話,那些不希望你反對的人也會頻頻阻撓,徒增許多麻煩。所以,最后養(yǎng)成中國人凡事都含含糊糊的,“這件事嘛,呵呵呵……”
中國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贊成或反對就像下賭注一樣,萬一押錯寶,后果慘重。只要保證他的安全,要中國人表明贊成或反對的立場,其實并不難。古時候,大臣要說一些可能冒犯皇帝的話時,總會先請皇帝饒他不死。這就是在尋求一種安全狀態(tài)。
如果有人直接問你這種問題:“你贊成領導關于這件事的處理嗎?”那他可能是不懷好意。你說“贊成”或“反對”,都會對自己不利,不是被利用,便是被嘲笑。
碰到這種情況,中國人不可能直截了當?shù)乇砻鲬B(tài)度,而是會反問:“你認為如何?”然后兼顧贊成及反對雙方面的看法,適當?shù)乇硎鲎约旱囊庖?。而被反問的人也是同一態(tài)度,或者采用“我也不反對”或“我也不贊成”來應付,因為中國人明白,“贊成”“反對”不是“二分法”,“不贊成”并不代表“反對”,“不反對”也并不代表“贊成”。
也許有人認為中國人不實在,見風使舵、虛情假意,而且缺乏膽識,不敢擔當。其實,我們說既不贊成也不反對,事實上是贊成之中有反對,而反對之中也有贊成,并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者怕惹事端。先贊成后反對,先反對后贊成,對方比較容易接受,這種“攻心”術是中國人的獨特手法。
既不說贊成的話也不說反對的話,一方面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對方的責任,凸顯聽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視自律和自為。一旦表示贊成,聽者受到很大的鼓勵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荊州”,造成“陰溝里翻船”的慘劇。而一旦表示反對,聽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棄,或者缺乏信心。不贊成也不反對,聽者才會面對現(xiàn)實,用心地研究判斷,自己做最后的決定。
當然了,在人際交往中,圓通的人也不應該直接問別人是否贊成或反對,以免給人別有用心之嫌,一般只問“你有什么看法”之類語氣較弱的問題。
看清楚之后,合理地表達反對或贊成的意見;尚未看清之前,千萬不要冒冒失失地說出“我贊成”或“我反對”,以免被利用,或被人看不起,令自己騎虎難下。
(摘自“網易云閱讀”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