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信息協會 陳靜
兒菜(學名“抱子芥”),是芥菜的一種,其粗大的根部上,環(huán)繞相抱著一個個翠綠的芽包,如同無數孩子把當娘的圍在中間,一母多子,故而被稱為“兒菜”。兒菜具有芥菜的清香,卻口感甘甜,嚼在嘴里,肉脆少筋,不帶殘渣。外葉碧綠,內心潔白,切成薄片,綠白相間,如果炒菜的時候,用些紅辣椒點綴,煞是喜人。而在重慶有一位“兒菜大王”,三十年如一日專注于兒菜的種植,致力把兒菜產品做出市場新高度,他就是張學海。
劉佩瑛教授與張學海董事長親切交談
張學海,出生于1947年,重慶永川區(qū)臨江鎮(zhèn)新集村人?!耙郧拔覀兇迨浅隽嗣呢毨Т?,草房多、光棍多、吃不飽的人更多。”張學?;貞浾f,當時家里的生活十分艱辛。1981年11月15日,張學海的妻子因病去世,丟下了4個還未成年的兒子,其中最大的年僅15歲、最小的才10歲,這無疑讓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雪上加霜,為此他遭受了不少白眼和嘲笑。但是,即便生活再苦,他也沒有想過放棄,而是既當爹又當娘地照顧著這4個兒子。他說:“唉聲嘆氣,怨天尤人也沒有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雙手,要苦干、拼命干,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并在心里暗暗發(fā)誓決不讓人看笑話。”
古語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張學海雖生的平凡,但注定是個不甘于平凡的人,“逆風更適合飛翔”,張學海在白眼和嘲笑的逆境中逐漸成長。
敏學好思的張學海發(fā)現,當時大多數農民都選擇種糧食,種蔬菜的人比較少,農民還要進城買蔬菜,他覺得這就是難得的商機。于是,他便把自家所有的田地都種上了蔬菜。為了掌握種植技術,張學??炭嚆@研、自學苦學,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年他就嘗到了甜頭,收入達到了6 000元,遠高于當時種糧食的收入,這更加堅定了張學海種植蔬菜的信心和決心。就這樣,靠著賣菜獲得的收入,原本貧困的家庭環(huán)境一點點得到改善,日子也慢慢寬裕起來,而張學海也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勤勞致富能手。
雖然張學海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對農業(yè)技術的追求卻十分堅定執(zhí)著,“就是要相信科學,科學技術至關重要?!睆垖W海說。仔細梳理他發(fā)展農業(yè)的道路,就會體會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隨著兒菜種植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種植效益越來越好,周邊的村民也紛紛前來購買種苗,買種苗的人越多,張學海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斑@就不是自己種菜的問題了,而是關系到農民朋友的收入,因此賣出去的菜苗質量必須要好?!睆垖W海說。為了加強蔬菜理論知識的學習,他長期訂閱《長江蔬菜》《中國蔬菜》《農民之友》等雜志,主動虛心向專家、農技人員學習請教。漸漸地,張學海心里萌發(fā)了將種苗推向全國的想法,彼時,農技干部、重慶市農科院副書記康彪的一席話,讓張學海一下打開了思路?!安嗣绮灰妆4妫挥型ㄟ^制種才能實現走向全國的目標。”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每一個成功的背后都蘊含著無數的艱辛。張學海引進南充兒菜進行制種試驗,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還是失敗了,但是他沒有放棄,反復研究出現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在研制過程中,張學海提出了“提純復壯”技術,即要優(yōu)中選優(yōu)來作原種。因為常規(guī)品種在長期種植過程中種性會退化和發(fā)生變異,如果原種不優(yōu)中選優(yōu),那培育出來的產品品質也不會好。經過10多年的執(zhí)著付出,張學海成功地選育出了豐產優(yōu)質、植株矮健、兒芽肥大、遺傳性能穩(wěn)定的臨江兒菜,單株產量由原來的1.5 kg提高到5 kg,最高達7.5 kg,畝產量由3 000 kg提高到4 000~6 000 kg,每畝可增加產值796元,一個個沉甸甸的數字告訴他:他成功了!
1994年,臨江兒菜通過重慶市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成為繼川農 1號兒菜之后的第二個地方兒菜良種,并開始向全國幾十個省市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 000萬畝,張學海也因此被譽為“兒菜大王”。同年,張學海成立了第一家農民農業(yè)公司,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從事蔬菜生產、蔬菜制種和蔬菜良種引進、推廣、銷售等工作。隨后,張學海又從武漢市水生蔬菜研究所引進試種新品種珍珠蓮藕,填補了西南地區(qū)初夏時節(jié)沒有蓮藕上市的空白,由于上市時間早,市場需求充足,價格比其他品種高出不少,一畝能收入 1萬余元,對推廣良種、淘汰劣種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1992年11月30日,這個日子張學海終身難忘,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人問他入黨為了啥,他回答說:“我不圖名,不圖利,我的發(fā)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就圖多為群眾辦點實事,回報黨組織的關懷。”
張學海富了,他沒有忘記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沒有忘記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在《農民之友》上刊載了免費贈送種子和栽培技術的信息,幫助區(qū)外的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每年補貼部分費用為群眾訂閱 《長江蔬菜》刊物,幫助群眾增加技術知識,轉變生產觀念;親自為周邊的村民無償送種、送資料、送菜苗,主動免費上門進行技術指導;以種苗公司為龍頭,以本村為蔬菜基地,為群眾提供良種和技術,提供市場產銷信息,聯合全村種植大戶,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如今,在他的帶動和幫助下,新集村由原來的“草房多、光棍多、吃不飽的人更多”搖身一變成了“樓房多、存款多、種植大戶多”的“新三多村”。
“念舊的人就像個拾荒者”,這句話沒錯,過去經歷的,或心酸,或幸福,都一一珍藏,回憶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欣慰,一種滿足。采訪中,張學海老先生還多次提到了他的恩師——西南農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劉佩瑛教授,劉教授在解放初期同錢學森一起在美國留學后返華報效祖國,如果沒有劉佩瑛教授的幫助,就沒有張學海的成功。的確,人的一生中能夠遇到這樣的恩師,是能力,更是幸運!
如今,76歲的張學海也決定把公司交給兒子張優(yōu)華經營,可謂是“子承父業(yè)”。每年的8月,永川國家農業(yè)科技園區(qū)荷花搖曳,散發(fā)出淡淡幽香、沁人心脾,引得游人如織、車水馬龍,不少市民都知道這是重慶華辰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張優(yōu)華的農業(yè)項目,兒子的優(yōu)秀少不了父親的栽培,“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相信在未來,重慶學海種苗有限責任公司在張學海父子帶領下會取得更輝煌的成績!
張學海和劉佩瑛教授在農業(yè)景區(q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