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范開慶 本報特約記者 郝樹華
曾經(jīng)的受害人,如今的施暴者!席卷全球的反性侵運動Metoo(我也是)日前上演特大反轉:意大利知名女星艾莎·阿基多被爆出性侵丑聞,受害者還是未成年人。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阿基多是Metoo最早一批的意見領袖,而如今她“潛規(guī)則”受害者的方式,與她此前極力控訴的施暴者對她做出的不軌之舉如出一轍。這一丑聞引發(fā)尖銳的社會質疑,輿論諷刺一些所謂的女權主義者“終于暴露出最虛偽的一面”。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長期受到爭議的Metoo運動也被逼上了岔路口,未來將何去何從引發(fā)多方猜測。
意見領袖被爆性侵
美聯(lián)社21日報道稱,根據(jù)美國《紐約時報》上周末的曝光,2013年某日,當時37歲的阿基多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家酒店對年僅17歲的男藝人吉米·班尼特實施了性侵。根據(jù)加州法律,自愿性行為的最低年齡為18歲。為平息法律糾紛,阿基多為受害者支付了3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0萬元)的“封口費”。爆料者還為媒體提供了二人躺在床上的自拍照。
阿基多雖對相關報道表示強烈否認,這起丑聞還是引發(fā)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連日來不斷發(fā)酵。撰寫這篇報道的《紐約時報》記者西弗森表示:“Metoo運動的領袖人物做出這樣的事情,對于這項運動本身可不是什么好事。”美國電影人韋恩斯坦的律師也在21日對她“補刀”——“作為當年詆毀韋恩斯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的虛偽程度真是令人震驚”。
阿基多事發(fā)后,質疑Metoo的聲音接踵而至。在輿論看來,Metoo過度強調(diào)女性受害人的遭遇、帶有很強的局限性;其實,社會上像阿基多這樣的“女色狼”并不少見,而男性受害者群體卻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忽視。
在阿基多以前,另一件極具代表性的事件發(fā)生在美國學術圈:美國紐約大學知名學者、哲學家阿維塔爾·羅納爾被一位男性學生控訴性騷擾、性侵犯、跟蹤以及報復行徑,而后者的投訴一開始根本沒受到重視。圈子內(nèi)甚至還抱團維護羅納爾,并對該名男生進行“抹黑”。
Metoo運動的批評者稱,在社會反性侵運動的大環(huán)境下,女性受害者的言論往往比男性受害者更容易得到采納、“無條件相信一切女性聲音”是這項運動的特性之一,這其中的“雙重標準”可見一斑。
Metoo運動“第二季”
據(jù)了解,Metoo運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人們?nèi)缃袼熘?、以社交媒體為主要傳播平臺的Metoo其實屬于第二階段。這個概念并非新生事物,它早在2006年就已被黑人社會權益人士塔拉納·伯克提出,當時主要是為了提振美國少數(shù)族裔女性的基本權益,特別是對于那些生活在貧困社區(qū)、長期面臨性騷擾風險的社會弱勢群體。有一次,一位年僅13歲的少女向伯克傾訴被性侵的遭遇,后者一時不知如何作答,直到事后才懊悔地表示:“我當時應該告訴她,‘我也是(Metoo)”——這就是Metoo的最初來歷。
時至2017年,美國著名電影人韋恩斯坦丑聞爆發(fā),美國女演員艾麗莎·米蘭諾率先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起新一輪的反性侵運動,將Metoo做成話題標簽,鼓勵有類似遭遇的女性受害者勇敢說出自己的經(jīng)歷。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場浩浩蕩蕩的社會運動以演藝圈為圓心,迅速擴張到美國社會各行各業(yè),金融圈、政治圈、宗教圈、體育圈不少位高權重、道貌岸然的癡漢色狼紛紛落馬。之后,這場運動又擴散到整個北美地區(qū)、歐洲、亞洲、大洋洲甚至阿拉伯世界,對全球女性權益事業(yè)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影響。伯克和米蘭諾等反性侵先驅也登上當年的《時代》雜志封面,被譽為“打破沉默的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wǎng)(CNN)認為,這場運動的意義在于為難以啟齒的個人遭遇提供了一個公共平臺,讓受害者坦然傾吐最不幸的人生經(jīng)歷,為猖獗的施暴群體制造巨大輿論壓力。也有不少知名人士從一開始對Metoo就不買賬。法國知名女演員碧姬·芭杜曾對《巴黎競賽畫報》稱,演藝圈的女性參與Metoo多數(shù)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因為業(yè)內(nèi)很多女演員為得到角色慣于與制片人調(diào)情曖昧,事后又裝可憐聲稱自己是“性侵受害人”,這體現(xiàn)出的是赤裸裸的虛偽和荒謬。而在社交媒體上,也有很多人對碧姬·芭杜的觀點表示認同。
質疑聲音從未間斷
事實上,Metoo運動自爆發(fā)之日起,爭議的聲音就長期伴隨:目的不明、矯枉過正、局限性強以及對受害人進行“二次傷害”,是各界對這項運動做出的常見評價。美國保守派媒體曾經(jīng)提出,這項運動最大的硬傷之一在于缺乏正當?shù)脑V訟程序,輿論傾向于對被控訴對象進行“有罪推斷”、形成了“控訴即等于定罪”的荒誕局面。媒體稱,在這樣的大趨勢下,“要毀掉一個人真的很容易”。
色狼得到應有懲罰固然令人拍手稱快,但輿論質疑很多存在不檢點情節(jié)者在Metoo的浪潮下受到了與其行為完全不對等的過度懲戒,他們或名譽掃地、或前程被毀;在個別案例中,甚至有人采取了極端行徑。英國《每日電訊報》舉例稱,今年春季,深陷性騷擾丑聞的韓國演員趙珉基在首爾的家中自縊身亡,疑似自殺動機是不堪媒體和網(wǎng)絡輿論的口誅筆伐。這場慘劇后,韓國社會掀起了一波抵制Metoo的浪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