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上流云
儀仗用馬有講究
中國古代,每個朝廷都有儀仗用的馬。以唐朝為例,皇家用馬分為三廄,分別是祥麟、鳳苑、飛龍,都是上好的馬。那時候,雖然已經(jīng)有了轎子,也就是所謂的步輦,但舒適程度還不夠。而且唐朝的皇帝有胡人血統(tǒng),對騎馬不但不打怵,還非常喜歡。
儀仗馬,一般是給皇帝拉車或者騎乘之用。但是皇帝只有一個,即便天天出行,也用不了幾匹。所以,這些好馬大多用在給皇帝出行或慶典的時候做儀仗隊,有白馬隊、黑馬隊、紅馬隊,高頭大馬,再加上英俊威武、盔甲鮮明的騎手,實在是氣勢恢宏。唐太宗就有一支黑衣、黑甲、黑馬、黑心的騎兵隊,他經(jīng)常率領這支精銳黑衣隊進行突擊,使得敵人聞風喪膽。
若想做儀仗馬,絕非高大威猛、品種優(yōu)良就行。還有一個特殊的要求,就是要性情溫順、聽話規(guī)矩、不能尥蹶子、不能隨便嘶鳴。恰是這一點,儀仗馬跟唐朝的政局,就有了那么點微妙的關系。
皇帝爭當馬球迷
馬球,史稱“擊鞠”“擊毬”“打毬”,是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游戲,是盛行于唐朝的一項運動,全國上下球場林立,打球成風。在皇室成員的大力倡導下,馬球運動迎來了鼎盛時期。唐朝的19位皇帝中有11位深愛這項運動,甚至有兩位因打球而喪命。
打馬球,不僅成為唐朝的一項體育運動,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故宮博物院的一幅《便橋會盟圖》,描繪了唐、遼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面。
在唐代的球迷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算得上是個鐵桿球迷加超級選手。在一次與吐蕃的馬球友誼賽中,李隆基騎馬往來奔馳如風,連連洞穿對手大門,此賽大獲全勝,為唐王朝第一次外交球賽贏得了勝利,使得唐中宗龍心大悅。李隆基即位后,馬球癮仍不減當年:“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
唐昭宗在被逼遷都洛陽,全軍已經(jīng)逃散的情況下,金銀寶物可以不要,仍將十幾個馬球選手帶在身邊。由此可見,馬球在唐朝發(fā)展到了何種瘋狂的程度。
馬政地位很重要
唐朝時期的騎兵龐大,馬政地位極為重要。中央設太仆寺主管,在隴右及其他地區(qū)也設置國家牧監(jiān)(即養(yǎng)馬場),具體負責戰(zhàn)馬的牧養(yǎng)、管理與供給。
為加強管理,朝廷對馬匹的繁殖、死耗、烙印、獎懲等,都有具體限定。每年秋天登記馬籍,區(qū)分良馬、駕馬,定期上送中央、各級官府及軍隊。遇到大的戰(zhàn)事,還隨時向民間征發(fā)馬匹。安史之亂后,隴右地區(qū)被吐蕃占領,牧監(jiān)全部喪失,政府主要靠高價購買回鶻馬以供軍需。
因為馬在唐朝的特殊地位,所以這一時期有很多關于馬的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薄吧交芈忿D(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p>